《中國藥物學大綱》~ 半夏
半夏
1. 半夏
(本經下品)
【釋名】禮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守由」當夏之半,故名。「水玉」因形以名。「地文」、「和姑」名義未詳。
【各方記述】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五月、八月採根,以灰裹二日,湯洗暴乾。
【辨別道地】和產不擇處而生。一種稱大半夏者,其根塊極大,葉亦闊大,有紋縷,且光。是由跋而南星一種,非半夏也,不可混用。以肉白為佳,不厭陳久。
【修治】揀肥大而白者,洗去皮垢,以水浸五日,每日換水,去帽眼,乾切片,薑汁拌焙,入藥。或製半夏一斤,以生薑一斤,切片拌半夏,加水以煮熟,割以無白星為度,去姜,曬乾,炒用亦可。治火痰,以薑汁竹瀝;治寒痰,以薑汁礬湯,入白芥子末和之;風痰,薑汁皂角煮汁和之。
「造半夏曲法」:以半夏洗淨,湯泡去衣垢;研細,以薑汁礬湯和作餅;楮葉包裹,待生黃衣,去葉曬乾用。
【氣味】辛平,有毒。
【功用】氣味俱薄,沉而降,陽中陰也。入手少陰、太陰、陽明經,亦入足太陰、陽明、少陽經。射干、柴胡為之使。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及烏頭。惡皂莢。忌羊血、海藻、飴糖。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多用則瀉。脾胃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為其燥津液也。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
【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療痿黃,悅澤面目,墮胎,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生者摩癰腫,除瘤癭氣,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治眉稜骨痛,補肝風虛;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白話文:
半夏
本經記載為下品藥材。五月半夏生長,正值夏季的一半,故名「半夏」。「守由」、「水玉」則根據其外形命名,「地文」、「和姑」的命名由來則不明確。
半夏二月發芽,單莖,莖端有三片淺綠色葉子,形似竹葉。五月或八月採收其根莖,用草木灰包裹兩天,再用熱水清洗,曬乾備用。
道地半夏不論生長環境,但有一種稱為大半夏的,根莖很大,葉子也寬大,有紋理且光亮,其實是南星的一種,不是真正的半夏,不可混用。以肉質潔白者為佳,越陳越好。
炮製方法:挑選肥大潔白的半夏,洗淨泥垢,浸泡在水中五天,每天換水,去除芽眼,切片,用薑汁拌勻後烘乾。或用半夏一斤,生薑一斤,切片拌勻,加水煮熟,至無白心為止,去除薑汁,曬乾備用。治療火痰用薑汁和竹瀝,治療寒痰用薑汁、明礬湯和白芥子末,治療風痰用薑汁和皂角煮的汁液。
製作半夏曲的方法:將半夏洗淨,用熱水浸泡去除雜質,研磨成細粉,用薑汁和明礬湯拌勻製成餅狀,用楮樹葉包裹,待其長出黃衣後,去除葉子曬乾即可使用。
半夏味辛性平,有毒。
半夏氣味平和,性沉降,屬陰中之陽。歸入手少陰、太陰、陽明經,也入足太陰、陽明、少陽經。射干、柴胡能引導半夏藥力。半夏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及烏頭,惡皂莢,忌與羊血、海藻、麥芽糖同用。治療熱痰可配伍黃芩,治療風痰可配伍南星,治療寒痰可配伍乾薑,治療痰痞可配伍陳皮、白朮。使用過量會導致瀉下。脾胃虛弱、各種出血症狀及口渴者禁用,因其會耗損津液。孕婦也應忌用,但若與生薑同用則無害。
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硬,胸悶咳嗽氣逆,頭暈,咽喉腫痛,腸鳴腹瀉,止汗,消散心腹胸膈痰熱壅塞,咳嗽氣喘,心下疼痛堅硬痞塞,嘔逆,消散癰腫,治療黃疸,滋潤面容,墮胎,消散肺部痰濁,開胃健脾,止嘔吐,消除胸中痰滿,生半夏可外敷癰腫,消除瘤癭,治療飲食反胃,霍亂抽搐,腸腹寒痰瘧疾。
治療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嗽,消除胸中痞塞,膈上痰濁,去除胸寒,調和胃氣,燥濕脾胃,治療痰厥頭痛,消腫散結,治療眉稜骨疼痛,治療肝風虛弱,消除腹脹,目不能閉合,白濁,夢遺,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