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麻黃
麻黃
1. 麻黃
(本經中品)
【釋名】春叢生如麻,至夏長及一尺,上有黃花,嗅之微有麻氣故名。「龍沙」、「卑相」、「卑監」諸名,殊不可解。
【各方記述】春生苗,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
【辨別道地】和漢俱用之,沫使人煩,輕虛者為良,堅實者名云花子,治馬疥。
【修治】宜用陳久者,去根節,煮數沸,掠去上沫,焙乾用;根節水洗,銼用。
【氣味】甘辛苦溫,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陽也,升也,氣清而浮,手太陰之藥,入足太陽經,兼手足少陰陽明,黃芩為之佐,厚朴白薇為之使,惡辛夷石葦。專司冬令寒邪,去苦中寒氣,泄衛中風熱,解肌發表出汗。若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肺虛者,有熱多痰咳嗽,以致鼻塞,及平日陽虛腠理不密之人,脈浮弦澀大沉微細弱,及伏匿者,法所同戒。凡服麻黃,須謹避風,不爾,病復發難療。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五藏邪氣,緩急風脅痛,孕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治身上毒風𤺋痹,皮肉不仁,主壯熱溫疫,山嵐瘴氣,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
去苦中寒熱,泄衛中風熱,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根節」止自汗、盜汗、虛汗,夏月雜粉撲之。○牡蠣粉、粟粉俱等分為末,生絹囊盛貯撲,手摩之,汗止,效如影響。
白話文:
麻黃
麻黃,春天萌生,像麻一樣叢生,到夏天長到一尺高,頂端開黃花,聞起來略帶麻氣,因此得名。其他名稱如「龍沙」、「卑相」、「卑監」等,難以理解其意。
麻黃在春天發芽,到五月就能長到一尺高,頂端開黃花,結的果實像百合但較小,也像皂莢子,味道甘甜。
藥材選擇上,無論產地是本土還是進口的都可以使用,但帶有泡沫的麻黃會讓人煩躁,輕盈虛鬆的品質較佳,堅實沉重的則稱為「云花子」,可用於治療馬癬。
炮製方法:宜選用陳久的老麻黃,去除根節,煮沸數次,撇去浮沫,烘乾備用;根節則用水洗淨,切碎使用。
麻黃味甘辛,性溫,無毒。
麻黃氣味都比較淡薄,屬於陽性藥物,具有升浮的特性,氣味清揚而輕浮,是手太陰經的藥物,也入足太陽經,兼顧手足少陰、陽明經。黃芩可以作為輔藥,厚朴、白薇可以作為使藥,忌與辛夷、石葦同用。麻黃專門治療冬令寒邪,去除寒邪引起的腹痛,發散衛分中的風熱,解肌發表,促進出汗。但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肺虛者、有熱多痰咳嗽、鼻塞,以及平素陽虛、腠理不密的人都不宜服用。
脈象浮弦、澀滯、大沉、微細、弱、伏匿等情況,都應禁忌服用麻黃。服用麻黃時,務必謹慎避風,否則病情會復發,難以治療。
麻黃主要治療中風、傷寒、頭痛、溫瘧,具有發表出汗、祛除邪熱、止咳逆上氣、除寒熱、消散症瘕積聚、治療五臟邪氣、緩解急風脅痛、治療孕產婦餘疾、止唾液、疏通腠理、解表泄邪、消散赤黑斑毒等功效。但不可多服,以免傷身。麻黃可治療身上毒風、痺證、皮肉不仁,主治壯熱溫疫、山嵐瘴氣,能通九竅、調和血脈、舒張毛孔。
麻黃能去除寒邪引起的腹痛,發散衛分中的風熱,散赤目腫痛,治療水腫、風腫,以及產後血瘀。麻黃的根節能治療自汗、盜汗、虛汗。夏天可用麻黃粉末調製成粉撲使用。牡蠣粉和粟粉等量研末,裝入生絹布袋中,用手摩擦,可止汗,效果非常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