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麻黃
麻黃
1. 麻黃
(本經中品)
【釋名】春叢生如麻。至夏長及一尺。上有黃花。嗅之微有麻氣故名。「龍沙」、「卑相」、「卑監」諸名殊不可解。
【各方記述】春生苗。至夏五月則長及一尺以來。梢上有黃花。結實如百合而小。又似皂莢子。味甜。
【辨別道地】和漢俱用之。沫使人煩。輕虛者為良。堅實者名云花子。治馬疥。
【修治】宜用陳久者。去根節。煮數沸。掠去上沫。焙乾用。根節水洗。銼用。
【氣味】甘辛苦溫。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陽也。升也。氣清而浮。手太陰之藥。入足太陽經。兼手足少陰陽明。黃芩為之佐。厚朴白薇為之使。惡辛夷石葦。專司冬令寒邪。去苦中寒氣。泄衛中風熱。解肌發表出汗。若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肺虛者。有熱多痰咳嗽。以致鼻塞。及平日陽虛腠理不密之人。
白話文:
本經中品:麻黃
釋名
春天萌芽時,生長如麻,至夏季可長到一尺高,頂端開黃色小花,聞起來帶有淡淡的麻氣,因此得名「麻黃」。「龍沙」、「卑相」、「卑監」等名稱,實在難以理解。
各方記述
春天萌芽,到夏曆五月時,長到一尺高,頂端開黃色小花,結出的果實像百合,但比百合小,也像皂莢子,味道甜。
辨別道地
中土和海外都使用麻黃,但泡出的汁液容易讓人煩躁。輕盈虛軟的麻黃品質較佳,堅硬實重的則叫做「花子」,用於治療馬癬。
修治
應使用陳久後的麻黃,去除根節,煮沸數次,撇去表面的泡沫,烘乾備用。根節則用水洗淨,切碎使用。
氣味
甘苦辛味,性溫,無毒。
功用
麻黃的氣味都比較淡薄,屬於陽性藥物,具有上升的特性。氣質清揚,浮於表面,屬於手太陰經藥物,入足太陽經,兼入手足少陰、陽明經。黃芩是麻黃的佐藥,厚朴、白薇是麻黃的使藥。忌與辛夷、石葦同用。
麻黃專治冬令寒邪,能去苦寒之氣,泄除衛氣中的風熱,解表發汗。如果表虛自汗、陰虛盜汗、肺虛者、有熱多痰咳嗽、鼻塞,以及平時陽虛腠理不密的人,都可以用麻黃。
脈浮弦澀大沉微細弱。及伏匿者。法所同戒。凡服麻黃。須謹避風。不爾。病復發難療。
【主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五藏邪氣。緩急風脅痛。孕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虛。治身上毒風𤺋痹。皮肉不仁。主壯熱溫疫。山嵐瘴氣。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
去苦中寒熱。泄衛中風熱。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根節」止自汗。盜汗。虛汗。夏月雜粉撲之。○牡蠣粉粟粉俱等分為末。生絹囊盛貯撲。手摩之。汗止。效如影響。
白話文:
脈搏浮而弦細,沉而微弱,甚至隱藏難以摸到,這些都是需要謹慎注意的徵兆。凡是服用麻黃,一定要避免風寒侵襲,否則病症會復發難以治療。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等疾病,可以發表出汗、去除邪熱,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症堅積聚,緩解急風脅痛,治療孕乳餘疾,止住唾液,通暢腠理,解肌泄邪,消散赤黑斑毒。但不可多服,會導致虛弱。也用於治療身上毒風痺痛,皮肉不仁,壯熱溫疫,山嵐瘴氣,通九竅,調血脈,開毛孔,去苦寒熱,泄衛中風熱,散赤目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止住自汗、盜汗、虛汗。夏季可以將牡蠣粉和粟粉等量混合,用生絹囊盛裝,用手摩擦身體,可以有效止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