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大薊小薊
大薊小薊
1. 大薊小薊
(別錄中品)
【釋名】薊猶髻,其花如髻,故名。「虎薊」大薊,「貓薊」小薊,因其苗狀猙獰而名。「馬薊」形狀以大者稱馬。「刺薊」多刺故名。「山牛蒡」,其根似牛蒡。「雞項草」,其頸如雞之項。「千針草」、「野紅花」二名皆言花狀。
【各方記述】小薊處處有之,二月生苗二三寸,時並根作葉茹食甚美,四月高尺余,多刺,心中出花,如紅藍花,而青紫色,九月採根陰乾用。大薊苗根與此相似,但肥大爾。
【辨別道地】和可用,山原野地,處處有之,形狀亦有大小數種,花色多紫白紅淡白之品,宜擇紫花者,可入藥用。
【修治】酒洗,或童便拌微炒,大小同制。
【氣味】苦甘溫,無毒。(大小同)
【功用】入手太陰厥陰經。大薊,胃弱泄泄,及血虛不思飲食者,皆不利。二薊性味主療皆同,破血之外,亦無他長,亦不益人,但大薊兼療癰疽,而小薊只可退熱,不能消腫也。
【主治】「大薊根」女子赤白沃,安胎,止吐血鼻衄,搗根絞汁服半升,主崩中血下立瘥。葉治腸癰,瘀血作運,撲損,生研酒服,又惡瘡疥癬同鹽研罨之。「小薊根」破宿血,生新血,暴下血,血崩金瘡出血,嘔血等,絞取汁溫服,作煎和糖,合金瘡及蜘蛛蛇蠍毒服之,治熱毒風,並胸膈煩悶,開胃下食,退熱,作菜食,除風熱,夏月熱煩不止。
白話文:
大薊小薊
大薊和小薊,其花像髮髻,故名薊。大薊又稱虎薊,小薊又稱貓薊,因其植株形狀銳利而得名。大薊也稱馬薊,因其植株較大;也稱刺薊,因其多刺;又稱山牛蒡,因其根似牛蒡;還稱雞項草,因其莖如雞頸;此外,千針草、野紅花都是因其花形而得名。
小薊到處都有,二月發芽,高二三寸,此時連根帶葉一起食用味道很好。四月長到一尺多高,有很多刺,花從中心長出,像紅藍花,但顏色是青紫色。九月採收根部,陰乾備用。大薊的苗和根與小薊相似,只是更大更肥厚。
大薊和小薊都可入藥,山野田間到處都有,大小和種類也很多,花色有紫色、白色、紅色和淡白色等,最好選用紫花者入藥。
加工方法是用酒洗淨,或用童尿拌勻後微炒,大薊和小薊的加工方法相同。
大薊和小薊味苦甘,性溫,無毒。
大薊和小薊都入肝經和心經。但胃弱、經常腹瀉、血虛或食慾不振的人不宜服用大薊。大薊和小薊的性味和主治功效都相同,除了破血之外,沒有其他特別的功效,也不滋補身體。不過大薊還能治療癰疽,而小薊只能退熱,不能消腫。
大薊根可以治療婦女赤白帶下,安胎,止吐血、鼻出血。將根搗碎取汁服用半升,可以治療崩漏,出血立刻停止。大薊葉可以治療腸癰、瘀血、跌打損傷,搗碎研磨後用酒送服。也可以治療惡瘡疥癬,將其與鹽一起研磨後敷患處。小薊根可以破除陳舊血液,生成新血,治療便血、血崩、外傷出血、嘔血等症狀。將其絞汁溫服,或煎煮後加糖服用,還可以治療金瘡以及蜘蛛、蛇、蠍等毒蟲咬傷,治療熱毒風、胸膈煩悶、開胃助消化、退熱。將其作為蔬菜食用,可以除風熱,夏天熱煩惱時服用,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