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牛蒡子
牛蒡子
1. 牛蒡子
(別錄中品)
【釋名】牛好食其根。因名。蒡字書草名。「惡實」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大力子」稱實。「彭翁菜」稱根。「便牽牛」俚人呼之。「蝙蝠刺」有刺故名。「鼠黏」實殼多刺。鼠過之,則綴惹不可脫。故名。
【各方記述】三月生苗。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球而小。萼上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梂有子數十顆。其根大者,如臂。長者近尺。其色灰黲。七月採子。十月採根。
【辨別道地】和產採子用之。根和邦為食品,而賞美之。本朝食鑑詳載之,故今不贅。
【修治】子揀淨,以酒拌蒸,待有白霜重出,以布拭去,焙乾搗粉用。
【氣味】苦辛溫。無毒。
【功用】陽中之陰。升也。或曰降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為散風除熱解毒之要藥。痘瘡家,惟宜於血熱便閉之症。若氣虛色白,大便自利,或泄瀉者勿用。癰疽已潰,非便閉勿服。
【主治】明目除風。傷風毒腫。諸痿。去丹石毒。利腰腳。食前熟挼三枚吞之。散諸結節筋骨煩熱毒。吞一枚。出癰疽頭。炒研煎飲。通利小便。潤肺散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消斑疹毒。
白話文:
牛蒡子
牛蒡的根是牛喜歡吃的,因此得名。蒡是古書中記載的草名。「惡實」是因為它的果實外形醜陋且多刺。「大力子」、「彭翁菜」、「便牽牛」、「蝙蝠刺」、「鼠黏」都是牛蒡的不同俗稱,分別指其果實、根、以及其果實帶刺的特性。
牛蒡三月發芽,莖高可達三四尺,四月開花,花呈淡紫色,果實像楓樹的果實但較小,萼片上有細小的刺,一簇簇地聚集在一起,一個果實裡有幾十粒種子。根部較大的像手臂粗細,長的近一尺,顏色灰褐。七月採收種子,十月採收根部。
關於牛蒡種子及根部的產地和採收,古籍《本朝食鑑》已有詳細記載,在此不再贅述。
牛蒡子的處理方法是:挑揀乾淨,用酒拌勻後蒸,待出現白色霜狀物後,用布擦去,再烘乾研磨成粉使用。
牛蒡子味苦辛,性溫,無毒。具有升降之性,走手太陰肺經與足陽明胃經,是疏散風熱、解毒的要藥。痘瘡患者,僅適用於血熱便秘者;若氣虛、面色蒼白、大便稀溏或腹瀉者則不宜使用。癰疽已潰,非便秘者也不宜服用。
牛蒡子可以明目、除風、治療傷風、毒腫、各種痿病,解丹石毒,利腰腳,還能治療筋骨煩熱、癰疽,通利小便,潤肺散氣,利咽膈,去皮膚風,通十二經脈,消散斑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