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香附子
香附子
1. 香附子
(別錄中品)
【釋名】即莎草根也。根若附子。周匝多毛。氣香因名。「雀頭香」象雀頭。一名雀腦香。「草附子」、「水香稜」葉似三稜。故名。「水巴戟」義同上。「水莎」、「侯莎」其實緹是也。「莎結」根名。「夫須」薹笠名。賤夫所須此草。可為笠。及雨衣。故名。「續根草」蜀郡名之「地藾根」隴西名之。「地毛」多毛故名歟。
【各方記述】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稜。五六月中抽一莖。三稜。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得燎去毛暴乾。○松岡先生曰。有二種。根珠有結一顆者。真也。連綴二三四五顆者。乃是䓮⿱艹溲根。而堤邊沙地。最多矣。
【辨別道地】和產為真。攝津州住吉邊多出之。狀有細大。擇大粒者。用之。
【修治】水洗銼用。勿犯鐵器。或炒或生。或酒醋鹽水。薑汁童便。浸炒。諸法皆從本方。
【氣味】微苦辛澀。無毒。
【功用】氣厚於味。陽中之陰。足厥陰手少陽主藥。亦入手太陰經。得童便醋芎藭蒼朮而良。凡病則氣滯。故香附子於氣分為君。臣以參耆。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獨用血為耗耳。女人月事先期者。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此藥。大燥少血之人。並新產耗氣之婦。亦所禁服。
【主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益氣。長鬚眉。治心腹中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不樂。心忪少氣。一切氣。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氣。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胕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
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煎飲。散氣鬱。利胸膈。降痰熱。
白話文:
香附子
香附子的根像附子,周圍長滿細毛,氣味芳香,因此得名。又因其形狀像雀頭,也叫雀頭香、雀腦香;葉子像三棱草,故名草附子、水香稜、水巴戟;其根也叫莎結;莖上的葉鞘叫夫須,因為貧苦人家常用此草編織斗笠和雨衣,故名夫須;蜀郡稱之為續根草,隴西則稱之為地藾根,因其多毛,又稱地毛。
香附子的葉子像老韭菜葉,但更硬、更光滑,並有棱脊。五六月間會抽出一根三棱的中空莖,莖端再長出幾片葉子,開青色的穗狀花,花中有細小的種子。它的根部有鬚根,鬚根下方結一到兩個果實,並逐漸延伸,果實上有細小的黑色絨毛,較大的果實像羊棗,兩頭尖尖的。採收後需去除絨毛,曬乾。據松岡先生說,香附子有兩種:一種根部只結一個果實的才是正品;連綴二到五個果實的,是澤瀉的根,多生長在堤岸和沙地。
道地藥材產自日本和州住吉附近,大小不一,應選用大粒的。
使用前用水洗淨,切碎,避免使用鐵器。可以生用、炒用,或用酒、醋、鹽水、薑汁、童便浸泡後再炒,各種方法都可參考本草方劑。
香附子味微苦辛澀,無毒。
香附子的藥性偏重於氣,屬陽中之陰,是足厥陰經、手少陽經的要藥,也入足太陰經。與童便、醋、川芎、蒼朮等藥同用效果更佳。凡是因氣滯引起的疾病,香附子都可作為君藥,以人參、黃耆為臣藥,以甘草為佐藥,治療虛弱症狀效果很快,但單獨使用會耗損血液。月經提前的婦女,是血熱,應當涼血治療,不宜使用此藥;大燥少血的人以及產後元氣大傷的婦女,也不宜服用。
香附子主治:清熱解毒,滋養皮膚毛髮,長期服用可益氣,使鬚髮烏黑亮澤;治療心腹熱邪,膀胱及脅肋部位氣滯不通,以及日常憂愁苦悶、心悸氣短等一切氣滯之症;治療霍亂嘔吐腹瀉、腹痛、腎虛、膀胱虛寒等症;疏散胸腹之氣,治療寒疫;通利三焦,解除六鬱;消食化積,治療痰飲、痞滿、胕腫、腹脹、腳氣;緩解心腹、四肢、頭面、齒耳等部位的疼痛;治療癰疽瘡瘍、吐血、便血、尿血等症;治療婦女崩漏帶下、月經不調、妊娠期及產後諸病;治療各種疾病,煎服可疏肝理氣,通利胸膈,清降痰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