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香附子

回本書目錄

香附子

1. 香附子

(別錄中品)

【釋名】即莎草根也。根若附子,周匝多毛,氣香,因名。「雀頭香」,象雀頭,一名雀腦香。「草附子」、「水香稜」,葉似三稜,故名。「水巴戟」,義同上。「水莎」、「侯莎」,其實緹是也。「莎結」,根名。「夫須」,薹笠名,賤夫所須此草,可為笠及雨衣,故名。「續根草」,蜀郡名之,「地藾根」,隴西名之。「地毛」,多毛故名歟。

【各方記述】莎葉如老韭葉,而硬光澤,有劍脊稜。五六月中抽一莖,三稜,中空。莖端復出數葉,開青花成穗,如黍中有細子。其根有須,須下結子,一二枚,轉相延生。子上有細黑毛,大者如羊棗而兩頭尖,得燎去毛暴乾。○松岡先生曰:有二種,根珠有結一顆者,真也;連綴二三四五顆者,乃是䓮⿱艹溲根,而堤邊沙地,最多矣。

【辨別道地】和產為真。攝津州住吉邊多出之,狀有細大,擇大粒者用之。

【修治】水洗銼用,勿犯鐵器。或炒,或生,或酒醋鹽水、薑汁童便浸炒,諸法皆從本方。

【氣味】微苦辛澀,無毒。

【功用】氣厚於味,陽中之陰,足厥陰手少陽主藥,亦入手太陰經。得童便、醋、芎藭、蒼朮而良。凡病則氣滯,故香附子於氣分為君,臣以參耆,佐以甘草,治虛怯甚速也。獨用血為耗耳。女人月事先期者,血熱也,法當涼血,禁用此藥。大燥少血之人,並新產耗氣之婦,亦所禁服。

【主治】除胸中熱,充皮毛,久服益氣,長鬚眉。治心腹中客熱,膀胱間連脅下氣妨,常日憂愁不樂,心忪少氣,一切氣,霍亂吐瀉,腹痛腎氣,膀胱冷氣,散時氣、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飲食、積聚痰飲,痞滿胕腫、腹脹腳氣,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癰疽瘡瘍,吐血下血尿血。

婦人崩漏帶下,月候不調,胎前產後百病,煎飲散氣鬱,利胸膈,降痰熱。

白話文:

香附子

香附子的根像附子,周圍長滿細毛,氣味芳香,因此得名。又因其形狀像雀頭,也叫雀頭香、雀腦香;葉子像三棱草,故名草附子、水香稜、水巴戟;其根也叫莎結;莖上的葉鞘叫夫須,因為貧苦人家常用此草編織斗笠和雨衣,故名夫須;蜀郡稱之為續根草,隴西則稱之為地藾根,因其多毛,又稱地毛。

香附子的葉子像老韭菜葉,但更硬、更光滑,並有棱脊。五六月間會抽出一根三棱的中空莖,莖端再長出幾片葉子,開青色的穗狀花,花中有細小的種子。它的根部有鬚根,鬚根下方結一到兩個果實,並逐漸延伸,果實上有細小的黑色絨毛,較大的果實像羊棗,兩頭尖尖的。採收後需去除絨毛,曬乾。據松岡先生說,香附子有兩種:一種根部只結一個果實的才是正品;連綴二到五個果實的,是澤瀉的根,多生長在堤岸和沙地。

道地藥材產自日本和州住吉附近,大小不一,應選用大粒的。

使用前用水洗淨,切碎,避免使用鐵器。可以生用、炒用,或用酒、醋、鹽水、薑汁、童便浸泡後再炒,各種方法都可參考本草方劑。

香附子味微苦辛澀,無毒。

香附子的藥性偏重於氣,屬陽中之陰,是足厥陰經、手少陽經的要藥,也入足太陰經。與童便、醋、川芎、蒼朮等藥同用效果更佳。凡是因氣滯引起的疾病,香附子都可作為君藥,以人參、黃耆為臣藥,以甘草為佐藥,治療虛弱症狀效果很快,但單獨使用會耗損血液。月經提前的婦女,是血熱,應當涼血治療,不宜使用此藥;大燥少血的人以及產後元氣大傷的婦女,也不宜服用。

香附子主治:清熱解毒,滋養皮膚毛髮,長期服用可益氣,使鬚髮烏黑亮澤;治療心腹熱邪,膀胱及脅肋部位氣滯不通,以及日常憂愁苦悶、心悸氣短等一切氣滯之症;治療霍亂嘔吐腹瀉、腹痛、腎虛、膀胱虛寒等症;疏散胸腹之氣,治療寒疫;通利三焦,解除六鬱;消食化積,治療痰飲、痞滿、胕腫、腹脹、腳氣;緩解心腹、四肢、頭面、齒耳等部位的疼痛;治療癰疽瘡瘍、吐血、便血、尿血等症;治療婦女崩漏帶下、月經不調、妊娠期及產後諸病;治療各種疾病,煎服可疏肝理氣,通利胸膈,清降痰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