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生熟地黃 (1)

回本書目錄

生熟地黃 (1)

1. 生熟地黃

(本經上品)

【釋名】生者以水浸驗之。浮者名天黃。半浮半沉者名人黃。沉者名地黃。「芐」以沉下珍為貴,故字從下。「芑」音起,草名。「地髓」稱讚之名。

【各方記述】其苗初生,塌地如山白菜而毛澀。葉面深青色,又如小芥葉,而頗厚不叉了。葉中攛莖上,有細毛。莖梢開小筒子花,紅黃色。結實如小麥粒。根長四五寸,細如手指,皮赤黃色,如羊蹄根,及胡蘿蔔根。曝乾乃黑。

【辨別道地】和產為良。近世山城大和,多種出之。

【修治】「生地黃」採得即用者為生。哂干收者為干。以法制過者為熟。今稱「生地黃」者,「乾地黃」也。其制酒浸則上行外行。薑汁浸則不膩膈。忌銅鐵器,令人腎消發白,男損營,女損衛。「熟地黃」用砂鍋柳甑襯以荷葉:將生地黃酒潤,用縮砂仁粗末,拌蒸,蓋覆極密。文武火蒸半日,取起曬極干。如前又蒸九次為度,令中心透熟純黑,乃佳。一法:地黃堅實者曬乾,以手擘之有聲為度。好酒拌勻,置瓷甕內,包固重湯煮一晝夜。名熟地黃。然終不及前法。○松岡先生曰:諸家本草有九蒸九曝之說,是因襲道家貴九之胡說。如法蒸之,則氣味俱脫,不堪用。明蕭萬輿之所說尤為詳:救正論云:制煉之要:其地黃大者,須蒸曬至十餘次。劈開中有黑油如堅玉,氣味甘香者方可用。勿拘九數也。亦不必用酒潤過方蒸。蓋酒經蒸曬,則成酸酢之味,不為佳候。臨用時先一夜切碎如豆大,以酒潤之。次早略蒸片時,使兩物勻和,酒氣尚存,藥氣益香,動與胃合,易於運行。此雷斆炮製之微義,不可不留心也。「地黃為末」:地黃九蒸搗爛,以山藥末和為餅,再曝之,一碾即末矣。

【氣味】「生地黃」甘寒。「熟地黃」甘苦,微溫。

【功用】「生地黃」氣薄味厚,沉而降,陰也。入手足少陰厥陰,及手太陰足太陰經。得清酒門冬良,惡貝母,畏蕪荑,蔥蒜蘿蔔俱忌。凡產後惡食作瀉,雖見發熱,惡露作痛,不可用。誤用泄不止。胃氣者,後天元氣之本也。胃困則飲食不運,精血不生,虛熱何自而退?凡見此,宜多加炮薑桂心人參。若陰虛咳嗽,內熱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見脾胃薄弱,大便不實,或天明腎泄,痰凝氣鬱,升降窒塞者,宜通而不宜滯,禁用之。「熟地黃」味厚氣薄,陰中之陽,沉也。入手足少陰厥陰之經。忌蘿蔔蔥蒜諸血。得丹皮當歸良。按熟較生,則經制煉而其效雖勝。其性本寒,其質本潤。胃虛氣弱人而施之,反致胸膈痞悶,飲食減少,以至變症百出。用之者,宜詳審焉。

【主治】「生地黃」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熱積聚,除痹,療折跌絕筋,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破惡血溺血,利大小腸,去胃中宿食,飽力斷絕,補五藏,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利耳目,助心膽氣,強筋骨,長志,安魂定魄,消驚悸勞劣。

白話文:

生熟地黃

本經上品。生地黃以水浸泡測試,浮於水面者稱天黃,半浮半沉者稱人黃,沉於水底者稱地黃。「地」字從下,表示其珍貴沉於下。「黃」字音起,指草名。「地髓」是對其珍貴的讚譽。

其幼苗初生時,貼地生長,像山白菜,葉面粗糙,深青色,又像小芥菜葉,但較厚實,葉片緊貼莖幹,莖上長有細毛,莖梢開小筒狀花,紅黃色,結實如小麥粒。根部長四五寸,細如手指,皮呈赤黃色,像羊蹄根或胡蘿蔔根,曬乾後則變黑。

產地以河南地區為佳,近世大和山城地區也大量種植。

採收後立即使用的是生地黃,曬乾後的是乾地黃,經過炮製的是熟地黃。現在稱作「生地黃」的,實際上是「乾地黃」。炮製方法:用酒浸泡則藥力上行和外散,用薑汁浸泡則不膩膈。忌用銅鐵器,否則會損傷腎氣,導致頭髮脫落變白,男子損傷營氣,女子損傷衛氣。熟地黃的製作:用砂鍋和柳木蒸籠,襯以荷葉,將生地黃用酒潤濕,拌入縮砂仁粗末,蓋嚴密,文武火蒸半天,取出曬乾,如此反覆蒸曬九次,直至中心完全熟透呈黑色為佳。另一種方法是將堅實的地黃曬乾,用手掰開有聲響為宜,用好酒拌勻,放入瓷甕內,包好後用重湯煮一晝夜,也稱為熟地黃,但效果不如前法。松岡先生認為,許多本草書記載的九蒸九曬之法,是沿襲道家崇尚九的謬說,按照此法炮製,藥性藥味都會散失,不可使用。明代蕭萬輿的說法更為詳盡,他認為炮製關鍵在於:地黃塊大的,需蒸曬十幾次,劈開後裡面有黑色油狀物,如同堅硬的玉石,氣味甘香的才能使用,不必拘泥於九這個數字,也不必用酒潤濕再蒸,因為酒經過蒸曬會變成酸味,不好。臨用時,前一天晚上切碎如豆粒大小,用酒潤濕,第二天早上略蒸片刻,使酒和藥材充分融合,酒香尚存,藥香更濃,容易和胃合,利於運行,這是雷斆炮製的精妙之處,不可不注意。「地黃為末」的做法是:將九蒸九曬的地黃搗爛,加山藥末和成餅狀,再曬乾,碾磨成粉即可。

生地黃味甘性寒,熟地黃味甘苦,微溫。

生地黃氣薄味厚,沉降,屬陰,入足少陰、厥陰、手太陰、足太陰經,配伍清酒、門冬、麥冬效果好,忌貝母、蕪荑、蔥蒜、蘿蔔。產後惡食泄瀉,即使有發熱,惡露痛,也不可用,誤用則泄瀉不止,因為胃氣是後天元氣之本,胃虛則飲食運化失常,精血不能生成,虛熱又從何而退?遇到這種情況,宜多用炮薑、桂心、人參。如果陰虛咳嗽、內熱骨蒸或吐血等,見脾胃虛弱、大便不實或天亮後尿頻、痰多氣鬱、升降受阻者,宜通而不宜滯,禁用生地黃。熟地黃味厚氣薄,陰中之陽,沉降,入足少陰、厥陰經,忌蘿蔔、蔥蒜等,配伍丹皮、當歸效果好。熟地黃較生地黃,雖然經過炮製後功效更好,但其性本寒,質本潤,胃虛氣弱者服用,反而會導致胸悶、食慾減退,甚至出現各種併發症,使用時需謹慎。

生地黃主治:治療心腹疼痛、血痹、填補骨髓、增長肌肉,用湯劑治療熱積聚、痹症、跌打損傷、筋斷骨折,治療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崩漏下血、破血、尿血、通利大小腸、去除胃中宿食、飽脹、虛損、補益五臟、通血脈、益氣力、明目、強心膽、壯筋骨、增強意志、安神定魄、消除驚悸勞累、心肺損傷導致的吐血、鼻衄、婦女崩中、產後腹痛、涼血生血、滋補腎水、真陰、去除皮膚乾燥、去除濕熱、治療心痛、掌中熱痛、脾胃虛弱導致的嗜睡、足下發熱疼痛、治療牙痛、唾血。熟地黃主治:填補骨髓、增長肌肉、生精血、補益五臟、治療內傷不足、通血脈、明目、烏髮、治療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崩漏、經期不調、妊娠、產後諸病、補血氣、滋腎水、益真陰、去除臍腹疼痛、病後脛股酸痛、視物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