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草豆蔻
草豆蔻
1. 草豆蔻
(宋開寶)
【釋名】此對肉豆蔻而名。凡物盛多曰蔻。豆象形也。「漏蔻」,南方異物志。草果花性熱,淹至京師,能消酒毒,故為果。
【各方記述】交趾嶺南有之,秋結實於草上,應時收採。殼有稜無鱗甲,似龍眼,微銳黃色。中子連綴,甚辛香。其形如豆,一顆內子有百粒。
【辨別道地】南方所產,和邦所無者也。本草載草豆蔻,與草果同條,不分主治別名,同物也。
【修治】以麵裹煨熟,去皮用之。
【氣味】澀、辛、熱,無毒。
【功用】陽也,浮也。入足太陰陽明經。脾胃多寒濕鬱滯者,與之相宜。然多用能助脾熱,傷肺損目。
【主治】溫中,心腹痛,嘔吐,去口臭氣,下氣,止霍亂,一切冷氣,消酒毒,調中補胃,健脾消食,去客寒,心與胃痛,治瘴癘寒瘧,傷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滿,吐酸痰飲積聚,婦人惡阻帶下,除寒燥濕,開鬱破氣,殺魚肉毒,制丹砂。
白話文:
草豆蔻
(宋代開寶年間記載)
此物因與肉豆蔻相似而得名。「蔻」指物體豐盛茂密,「豆」是形容其形狀像豆子。「漏蔻」記載於南方異物志。草豆蔻性溫熱,從南方運到京城後,因其能消除酒毒,故被稱為「果」。
交趾和嶺南地區出產,秋季在草上結果,應季採收。果殼有棱角,沒有鱗甲,形似龍眼,略尖,呈黃色,種子互相連綴,辛香濃郁,形狀像豆子,一個果實內含有很多粒種子。
南方產的草豆蔻才是道地藥材,中原地區沒有。本草書中將草豆蔻與草果記載在一起,未區分主治和別名,可見二者為同一物種。
加工方法是用麵粉包裹後煨熟,再去除外皮,然後使用。
草豆蔻味辛辣帶澀,性溫熱,無毒。
具有溫陽、向上浮升的特性,進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適用於脾胃寒濕、氣滯不暢的病症。但使用過量會助長脾胃之熱,損傷肺部和眼睛。
主治溫中散寒,治療心腹疼痛、嘔吐、口臭、氣滯、霍亂、一切寒邪、酒毒,調和脾胃、健脾消食、去除寒邪、治療心胃疼痛、瘴氣、寒瘧、中暑、吐瀉痢疾、噎膈、反胃、痞滿、嘔吐酸腐痰飲積聚、婦女孕期惡阻、帶下、寒濕、氣鬱、魚肉中毒,以及用於制煉丹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