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常山
常山
1. 常山
(本經下品)
【釋名】因生常山道中,故名。「蜀漆」生蜀中,常山苗也。採時莖內有汁,如漆故名。「互草」、「雞尿草」、「鴨尿草」三名義未詳。
【各方記述】生山谷間,莖圓有節,高者不過三四尺,葉似茗而狹長,兩兩相當。二月生白花,青萼。五月結實,青圓三子為房。其草暴燥色青白,堪用。若陰乾便黑爛郁壞矣。
【辨別道地】和漢俱用之,形如雞骨色,如雞子黃者佳。五月採葉陰乾,名蜀漆。和人以阿津佐伊,充蜀漆,以截瘧,試之多得故,亦常山種類也。
【修治】酒浸一宿,切薄片,漫火炒透。又有醋製者,吐人。
【氣味】苦寒,有毒。「蜀漆」辛平,有毒。
【功用】入足厥陰經,畏玉札(即玉屑)、蔥菜,及崧菜,伏砒石。生則上行,必吐,得甘草亦吐。酒蒸炒熟,則氣稍緩,得大黃則利;得烏梅山甲入肝;得小麥竹葉入心;得秫米麻黃入肺;得龍骨附子入腎;得草果檳榔入脾。醋製亦作吐。忌雞肉茶蔥菜。服此藥勿滾熱下咽,必露冷過宿才服。年老久病人及形瘦挾虛者全忌。「蜀漆」栝梗橋樓為使,惡實眾。
【主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吐逆,療鬼蠱往來,水張洒洒惡寒,鼠瘻。治諸瘧吐痰涎,治項下瘤癭。「蜀漆」(主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症堅痞,積聚邪氣,蠱毒鬼疰,療胸中邪結氣,吐去之,治鬼瘧多時,溫瘧寒熱,下肥氣,破血,洗去腥,與苦酸同導膽邪。
白話文:
常山
本經將其列為下品藥材。因生長在常山路上,故名「常山」。「蜀漆」則產於蜀地,是常山的一種,採摘時莖內有汁液,如同漆一般,因此得名。至於「互草」、「雞尿草」、「鴨尿草」三名,其含義已不可考。
常山生長在山谷間,莖圓而有節,高度通常不超過三四尺。葉片形似茶葉但較狹長,兩葉相對而生。二月開花,花白色,花萼青綠色;五月結果,果實青綠色,圓形,三粒果實聚生一處。常山曬乾後呈青白色,即可入藥。如果陰乾,則會變黑腐爛。
道地藥材的辨識:漢代及現代都使用常山,藥材形似雞骨,顏色如同雞蛋黃的品質最佳。五月採摘葉片陰乾,稱為「蜀漆」。有些人用阿魏與某些藥材配伍,冒充蜀漆來治療瘧疾,因效果不錯而流傳,這也是常山的一種。
炮製方法:將常山用酒浸泡一夜,切成薄片,用文火炒至乾燥。也可用醋炮製,使其具有催吐作用。
氣味歸經:常山味苦、性寒,有毒。「蜀漆」味辛、性平,有毒。常山入足厥陰經。
禁忌:常山畏玉札(即玉屑)、蔥、蒜及菘菜,以及砒石。生常山服用會上行,必致嘔吐;即使配伍甘草,也會嘔吐。但若用酒蒸或炒熟,則毒性會減輕。與大黃同用則會腹瀉;與烏梅、山甲同用則入肝經;與小麥、竹葉同用則入心經;與秫米、麻黃同用則入肺經;與龍骨、附子同用則入腎經;與草果、檳榔同用則入脾經。醋製的常山也有催吐作用。忌與雞肉、茶、蔥、蒜同用。服用常山時,不要用滾燙的開水送服,需晾涼過夜後再服用。年老體弱、久病體虛者忌用。「蜀漆」以栝樓、梗草為輔藥,惡與眾多藥物同用。
主治:傷寒引起的寒熱、溫瘧、鬼毒、胸中痰結、嘔逆、治療鬼蠱引起的往來寒熱、水腫伴有惡寒、鼠瘻,以及各種瘧疾引起的痰涎嘔吐、項下瘤癭。「蜀漆」主治瘧疾、咳嗽逆氣、寒熱、腹部脹滿堅硬、痞塊、積聚、邪氣、蠱毒、鬼疰,治療胸中邪氣凝聚,使其嘔吐而出;治療長期患有鬼瘧、溫瘧引起的寒熱、下腹脹滿、破血、去除腥味,與苦寒藥物一起疏導膽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