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附子
附子
1. 附子
(本經下品)
【釋名】其母名烏頭。附母而生。故名。
【各方記述】松岡先生曰。漢可用。和雖有。不知培養製法。惟栽人家庭際。稱烏胃玩花而已。花史所謂僧鞋菊。又名鴛鴦菊。有紫花者。白花者。或蔓生者。共草烏頭也。種植採收之法。詳見楊天惠彰明附子記。
【辨別道地】一兩以上。矮而孔節稀者佳。李中立曰。市肆售者。有以鹽水浸之。取其潤濕體重。買者。當以體干堅實。頂圓正底平者。為良。
【修治】生用。去皮臍。熟用。以水浸過。炮令皴摺。去皮臍切片炒黃色。去火毒。用。或童便浸一日。去皮切作四片。童便及濃甘草湯同煮。汁盡為度。烘乾。蓋生用則發散。熟用則峻補。各可從其制也。
白話文:
《本經下品》 附子
釋名:
其母名為烏頭。附子因生於烏頭根部,故名。
各方記述:
松岡先生說:漢代可用附子。雖說現在也有,但不知道如何培養製法。僅見於人家庭院中,當作烏頭玩賞之花。花史中稱之為僧鞋菊,又名鴛鴦菊。有紫花、白花,也有蔓生的品種,都屬於草烏頭。種植採收的方法,詳見楊天惠的《彰明附子記》。
辨別道地:
一兩以上、矮小而節間稀疏者為佳。李中立說:市面上販售的附子,有些用鹽水浸泡,以增加重量。購買時,應選擇體乾堅實、頂部圓正、底部平坦者為良。
修治:
生用時,去皮和臍。熟用時,以水浸泡至過頂,炮製至表面皺褶,去皮和臍,切片炒至黃色,去除火毒後即可使用。或者用童子尿浸泡一日,去皮切成四片,再與童子尿和濃甘草湯一起煮至湯汁乾涸,烘乾即可。
生用附子則發散,熟用則峻補,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炮製方法。
【氣味】辛溫。無毒。
【功用】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陽中之陰。浮中沉無所不至。為諸經引用之藥。地膽為使。惡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人參黃耆綠豆烏韭童便犀角。忌豉汁。得蜀椒食鹽。下補命門衰敗之火。投之陽虛之候。肺腎本無熱證者。參朮無功。必加附子。服之即能起死。用之陰虛陽旺之人。形瘦脈數者。下咽遂不可救矣。
白話文:
性辛溫,無毒。氣味厚重但味道清淡,可升可降,屬陽中之陰,藥性可浮可沉,無所不及,為各經脈皆可使用的藥材。地膽為其使藥,忌蜈蚣,畏防風、黑豆、甘草、人參、黃耆、綠豆、烏韭、童便、犀角,忌豉汁,喜配蜀椒、食鹽。能補命門虛火,治療陽虛症候,但若肺腎本無熱症,單用參朮無效,需加附子方可起死回生。若用於陰虛陽旺之人,形瘦脈數者,則會加重病情,難以救治。
【主治】風寒咳熱邪氣。寒溫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堅。積聚。血瘕。金瘡。腰脊風寒。腳氣疼冷。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溫中強陰。堅肌骨。又墮胎。為百藥長。溫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之陽虛。除藏府沉寒。三陽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治經閉。
補虛散壅。督脈為病。脊強而厥。治三陽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
白話文:
主要用於治療因風寒引起的咳嗽和發熱,以及寒性或溫性引起的腳部麻木、僵硬和攣縮,膝蓋疼痛無法行走,破除症結和積聚,治療血塊、金屬外傷、腰背部風寒、腳氣疼痛冰冷、心腹冷痛、霍亂抽筋、腹瀉(包括白色和紅色)、溫暖脾胃、增強陰氣、強健筋骨,以及墮胎。它也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例如溫暖脾胃、消除脾濕腎寒、補益下焦陽虛、去除藏府寒氣、三陽厥逆、濕邪引起的腹痛、胃寒蛔蟲、治療經閉。
此外,它還可用於治療督脈病變導致的脊背僵硬和厥逆,以及三陽傷寒的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吐、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將蔥汁滴入耳中可以治療耳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