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大黃
大黃
1. 大黃
(本經下品)
【釋名】塊大色黃,故名。「黃良」,黃稱色,良稱效。「將軍」,推陳致新,如戡定禍亂,以致太平,所以有將軍之號。「火參」、「膚如」,義未詳。
【各方記述】葉子莖並似羊蹄,但莖高六七尺而脆,味酸,堪生啖。葉粗長而厚,根紅者,亦似宿羊蹄,大者乃如碗,長二尺,其性濕潤,而易蛀壞。
【辨別道地】和漢俱有之。和產二種,藥肆今稱大和者為良。今大和、山城、丹後諸州皆有之,以紫地錦文者為佳。售者多以羊蹄草根假之,不可不細認也。松岡先生曰:「藥家稱穿眼者真也,稱片者非真,乃羊蹄根也。一種有大葉者,名土大黃,功同羊蹄。」
【修治】凡用有生有熟有蒸,不得一概用。欲下行者生用;邪氣在上者,必須酒浸,引上至高,驅熱而下。酒浸入太陽經,酒洗入陽明經,余經不用酒。
【氣味】苦寒,無毒。
【功用】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入足太陰,兼入手足陽明、厥陰經血分。黃芩為之使,忌冷水,惡乾漆。性峻利猛烈,長驅直搗,苟非血分熱結,六脈沉實者,切勿輕用。凡停留便閉,由於血少腸燥,而不由於熱結;中氣不運,不由於飲食停滯;女子少腹痛,不由於經阻;諸如此類,不可誤投,戒之慎之。
【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藏,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貼熱腫毒,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通利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溫瘴熱、瘧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下痞滿,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白話文:
大黃
大黃因塊根肥大,顏色黃而得名。「黃良」指其顏色和功效。「將軍」則比喻其藥效強勁,能迅速清除邪氣,如同將軍平定叛亂,故有此稱號。「火參」、「膚如」的含義已不可考。
大黃葉莖類似羊蹄,但莖高約六七尺且易折斷,味酸可生食,葉片粗長肥厚。根部呈紅色,也像老羊蹄,大的像碗口那麼大,長約二尺,性濕潤易腐爛。
中國和日本均產大黃,中國產的又有兩種,藥店以大和產的為上品。大和、山城、丹後等地都有出產,以根莖上有紫紅色花紋者為佳。市面上常有以羊蹄草根冒充,需仔細辨認。松岡先生認為,藥材中稱為「穿眼」者為真品,「片」狀者則為偽品,是羊蹄根。還有一種葉片較大的大黃,稱為土大黃,功效與羊蹄相似。
使用大黃時,有生用、熟用、蒸制等不同方法,不可一概而論。需瀉下的,生用;邪氣在上者,則需用酒浸泡,引藥力上行至高處,驅除熱邪再下降。酒浸可入太陽經,酒洗則入陽明經,其他經脈則不用酒。
大黃味苦性寒,無毒。
大黃藥性厚重,沉降性強,屬陰,入足太陰經,兼入手足陽明、厥陰經血分。黃芩能增強其藥效。忌用冷水送服,畏乾漆。藥性峻利猛烈,藥效直達病灶。但若非血分熱結、脈象沉實者,切勿輕易服用。凡因血虛腸燥、中氣不足、飲食停滯、經血阻滯等非熱結所致的便秘、腹痛等症狀,都不可服用大黃,需謹慎使用。
大黃主治瘀血、閉經、寒熱、癥瘕積聚、食積停滯、腸胃積滯、調理脾胃、安和五臟、降逆氣、消除腸間熱結、心腹脹滿、女子寒凝血瘀、經閉腹痛、血瘀經閉、調理月經、水腫、大小便不通、熱腫毒、小兒寒熱、煩熱、蝕膿、疏通氣機、調和血脈、利關節、消除壅滯水氣、溫熱瘴氣、瘧疾、瀉痢、實熱不通、消除下焦濕熱、消食、瀉心下痞滿、赤白痢疾、裡急腹痛、小便淋漓、實熱神昏、黃疸、瘡瘍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