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訶子
訶子
1. 訶子
(唐本草所謂訶黎勒),
【釋名】訶黎勒,梵言也。俗訶子。
【各方記述】樹似木槵,花白,子形似梔子,橄欖青黃色,皮肉相著,七月八月,實熟時,採六路者佳。
【辨別道地】漢來只一種,而無和產。六稜黑色,肉厚者佳。
【修治】酒浸蒸一伏時,去皮取肉焙用,或麵裹煨,去核。
【氣味】酸苦澀溫無毒。
【功用】味厚,陰也,降也。入手太陰陽明,兼入足厥陰陽明少陰經。若氣虛暴嗽,初瀉,或肺有實熱,瀉因濕熱,氣喘因火沖者用之,立致殺人,不可不深戒也!
【主治】冷氣心腹脹滿,下食,破胸膈結氣,通利津液,止水道,黑髭發,下宿物,止腸澼,久泄赤白利,消痰下氣,化食開胃,除煩,治水,調中止嘔吐,霍亂,心腹虛痛,奔豚腎氣,肺氣喘急,五膈氣,腸風瀉血,崩中帶下,懷孕漏胎,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並患痢人。
肛門急痛,產婦陰痛,和蠟燒煙薰之,及煎湯薰洗。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殊勝。寬大腸,斂肺降火。
白話文:
訶子(唐代本草書中稱為訶黎勒)
名稱解說:訶黎勒是梵語,俗稱訶子。
植物特性:樹木形態像木槵(一種植物),花是白色的,果實形狀像梔子,顏色青黃色,果皮和果肉緊密相連。七月八月果實成熟時採摘,六稜形的最好。
產地辨識:漢代只從國外進口一種訶子,沒有本土生產的。六稜、黑色、果肉厚的品質最好。
加工處理:用酒浸泡後蒸一晝夜,除去果皮,取果肉焙乾使用;或者用麵粉包裹後煨熟,再除去果核。
性味歸經:酸、苦、澀,溫性,無毒。進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也進入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
功效主治:藥性厚重,屬陰性,具有下降之功效。用於氣虛引起的暴咳、初期腹瀉,或肺部有實熱、因濕熱導致的腹瀉、因火氣上衝引起的氣喘,但此藥力強,使用不當可能致命,需謹慎。主治:腹部冷氣脹滿、消化不良、胸膈阻塞氣滯、促進津液分泌、止尿頻、使頭髮烏黑、排出宿便、止瀉、久瀉(瀉出物為赤白),化痰降氣、助消化開胃、消除煩躁、治療水腫、調理脾胃止嘔吐、霍亂、心腹虛痛、奔豚(一種腹部病症)腎氣不足、肺氣喘急、五膈氣(一種胸腹脹滿病症)、腸風便血、崩漏帶下、懷孕期間的漏胎、胎動將臨、脹悶氣喘、痢疾、肛門劇痛、產婦陰部疼痛(可將訶子與蜂蠟一起燃燒熏蒸,或煎湯熏洗)、治療痰嗽、咽喉腫痛(含數枚效果極佳)、寬腸通便、斂肺降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