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紫蘇

回本書目錄

紫蘇

1. 紫蘇

【釋名】 蘇從穌音酥,舒暢也。蘇性舒暢,行氣和血,故謂之。或曰蘇苴也,形氣土苴也,故名。「赤蘇」、「桂荏」,蘇乃荏類,而味更辛如桂,故名。

【各方記述】 處處有之。以背面皆紫者。長夏採莖葉,秋採子。有數種:水蘇、魚蘇、山魚蘇皆是荏類;白蘇乃荏也。

【辨別道地】 和稱縮緬者,其葉有皺紋,而背面皆紫色,芳香清烈,以為良。亦有其面青背紫者、面紫背青者,皆不堪用。藥肆所售者,不揀背面青紫,而混同之。宜自採收。

【修治】 擇新,水洗,銼用。忌火。

【氣味】 辛溫,無毒。

【功用】 可升可降,陽也。入手太陰足陽明經。味辛而入氣分,色紫而入血分。久服泄人真氣。病屬氣虛、表虛,因發寒熱或惡寒及頭痛者,慎毋投之。不可同鯉魚食,生毒瘡。若脾胃寒,人多致滑泄,往往不覺。「蘇梗」下諸氣;體稍虛者宜用。

【主治】 下氣,除寒中,除寒熱,治一切冷氣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止腳氣,通大小腸,通心經,益脾胃。煮飲尤勝。與橘皮相宜。解肌發表,散風寒,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解魚蟹毒,治蛇犬傷。以葉生食作羹,殺一切魚肉毒。「蘇子」治下氣肺氣喘急。

白話文:

紫蘇

本草綱目記載紫蘇得名於其舒暢的特性,能行氣活血。也有說法認為其名源於其形狀和氣味。赤蘇和桂荏都是紫蘇的別稱,因其辛辣如桂而得名。

紫蘇各地皆有,以葉背全紫者為佳,夏季採收莖葉,秋季採收種子。市面上還有水蘇、魚蘇、山蘇等種類,白蘇也是紫蘇的一種。

品質優良的紫蘇葉面有皺紋,葉背呈紫色,芳香濃烈。葉面青背紫或面紫背青者則品質較差。藥店販售的紫蘇常混雜良莠不齊,最好自行採收。

使用前需挑選新鮮紫蘇,清洗後切碎備用,忌用火炮製。

紫蘇味辛性溫,無毒。具有升降作用,走手太陰肺經、足陽明胃經。其辛味入氣分,紫色入血分。長期服用會耗損元氣,氣虛、表虛、寒熱、惡寒、頭痛者不宜服用。不可與鯉魚同食,以免生瘡。脾胃虛寒者服用易致腹瀉。紫蘇梗能理氣,體質虛弱者慎用。

紫蘇主治理氣、除寒、治療一切寒邪導致的心腹脹滿、霍亂、轉筋,增進食慾、治療腳氣、通利大小腸及心經、健脾胃。煮水飲用效果更佳,與橘皮同用效果更好,可解表散寒、行氣寬中、化痰利肺、溫中和血、止痛定喘、安胎、解魚蟹毒、治療蛇犬咬傷。紫蘇葉可生食或做羹,解魚肉毒。紫蘇子可治療氣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