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薄荷
薄荷
1. 薄荷
(唐本草)
【釋名】薄荷,俗稱也。「菝𦽅」,食性本草作之。「蕃荷菜」,千金方作之。「吳菝𦽅」,蘇州者為勝,以雖胡菝𦽅也。「南薄荷」,一種有龍腦薄荷,所以別之。金錢薄荷,其葉頗如錢也。「蔢荷原」始曰葉青蔢,荷乃花葉總名,蔢薄聲近,故俗呼薄荷。
【各方記述】二月宿根生苗,方莖赤色,其葉對生,似荏而尖長,經冬根不死,夏秋採莖葉曝乾。
【辨別道地】和產真可用。藥肆今稱龍腦薄荷者良。按:薄荷、水蘇,俱名之龍腦薄荷,二物同名也。水蘇方莖中虛,形狀似紫蘇葉而微長,密齒面皺,色蒼白,氣甚芬香,好生山崖水傍,藥肆不售之,宜自採取。
【修治】去梗,用藥忌火。
【氣味】辛溫,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少陰、厥陰,足厥陰經。凡病人新好勿服,恐致虛汗亡陽。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無熱症,陰虛人發熱者,勿服,以出汗竭其津液也。瘦弱人,久用動消渴病。
【主治】賊風傷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煮汁服之,發汗大解;作菜久食,卻腎氣,辟邪毒,除勞熱,令人口氣香潔;煎湯洗惡瘡,通利關節,發毒汗,去憤氣,破血止痢,療陰陽毒,傷寒頭痛,四季宜食;治中風失音,吐痰,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及小兒風涎為要藥。
杵汁服,夫心藏風熱,清頭目,除風熱,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𤺋,搗汁含漱,去舌胎、語澀,挼葉塞鼻,止衄血,塗蜂螫蛇傷。
白話文:
薄荷
唐代本草書中記載,薄荷俗稱也叫「菝𦽅」(《食性本草》稱之)、「蕃荷菜」(《千金方》稱之)、「吳菝𦽅」(蘇州產的最好,雖然也是一種胡菝𦽅)。此外還有「南薄荷」,一種帶有龍腦香氣的薄荷,因此而區別;還有「金錢薄荷」,其葉片形狀像錢幣。 「蔢荷原」最初稱作葉青蔢,荷是花葉的總稱,蔢和薄發音相近,所以俗稱薄荷。
二月時宿根長出新苗,莖方形且呈紅色,葉子對生,像荏苒但更尖長,冬天根部不死。夏秋採收莖葉曬乾。
道地藥材產地及真品均可使用。現在藥店稱作龍腦薄荷的較好。但需要注意,薄荷和水蘇都被稱為龍腦薄荷,二者同名。水蘇莖方形中空,形狀像紫蘇葉但稍長,葉緣有密齒且皺,顏色蒼白,氣味芬芳,多生長在山崖或水邊。藥店不售賣水蘇,宜自行採摘。
加工方法:去除莖梗,用藥忌用火。
氣味辛溫,無毒。
功效:氣味都清淡,性味輕浮上升,屬陽性藥物,走手太陰、少陰、厥陰和足厥陰經。體虛者慎用,以免導致虛汗亡陽;咳嗽若因肺虛寒邪入侵而非實熱症狀,陰虛體質的人發熱,也不宜服用,以免因出汗耗損津液;體質瘦弱者,長期服用易導致消渴病。
主治:治療風寒感冒發汗,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化。煎汁服用,可發汗通便。長期食用可滋補腎氣,辟邪毒,除勞熱,使口氣清新芬芳。煎湯洗治惡瘡,通利關節,發散毒汗,去除鬱怒之氣,破血止痢,治療陰陽毒,傷寒頭痛。四季皆可食用,治療中風失音,吐痰,主治傷風、頭痛、腦風,通經絡,以及小兒風涎,是重要的藥物。
搗碎取汁服用,可清心火、明目,除風熱,利咽喉及口齒等疾病,治療瘰癧、瘡疥、風瘙癮疹。搗汁含漱,可去除舌苔,治療口齒不清。揉碎葉子塞入鼻孔,可止鼻血。外敷可治蜂螫、蛇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