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桔梗

回本書目錄

桔梗

1. 桔梗

(本經上品)

【釋名】桔,結也。梗,綆也。其文縷結如綆也,因名。「白藥」、「梗草」、「薺苨」,桔梗薺苨,乃一類有甜苦二種。故俗呼薺苨為甘桔梗也。

【各方記述】春生苗高尺余,葉似杏葉而長橢,四葉相對而生,嫩時亦可煮食。夏開小花,紫碧色,頗似牽牛花。秋後結實,根如指大,黃白色。花有柴白單千瓣者,宜用紫色單瓣者。

【辨別道地】凡使勿用木梗,真如桔梗,咬之只是腥澀不堪用。根有細大,藥家謂小稱楊枝樣以貴之。然不可拘泥之也,應用大小,俱選堅實肥白者。

【修治】刮去浮皮及尖,浸米泔水一夜,切片微炒用。或以百合搗爛同浸一日,銼碎微焙用。○今按:在藥肆者,欲其色白,以米泔浸暴乾數日,則其色潔白,浮皮亦隨去。醫家再浸米泔一夜,則恐氣味倍薄,用者審之,宜只去頭銼用,或微炒亦可。

【氣味】苦辛微溫,有小毒。○氣味有諸說,繆仲淳曰:「觀其主諸病,應是辛苦甘平微溫無毒。」

【功用】味厚氣輕,陽中之陰,升也。入手太陰肺經氣分及足少陰經,節皮為之使,畏白及龍膽,忌豬肉。得牡蠣遠志,療恚怒;得硝石石膏,療傷寒。白粥解其薟味,風症、鬱症、肺症,皆不可缺。若病氣逆上,與以補下焦藥中勿用;病不屬肺者,亦不益。○時珍曰:「伏砒,節皮不知謂何物也。」

【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利五藏腸胃,補血氣,除寒熱風痹,溫中消穀,療喉咽痛,下蠱毒,治下痢,破血積氣,消聚痰涎,去肺熱,氣促嗽逆,除腹中冷痛,主中惡,及小兒驚癇,下一切氣,止霍亂轉筋,心腹脹痛,除邪辟瘟,破癥瘕,肺癰,養血排膿,補內漏及喉痹,利竅,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嗌,胸膈滯氣及痛,除鼻塞,治寒嘔,主口舌生瘡,赤目腫病。

白話文:

桔梗

本經上品

桔梗,因其紋理如繩索般交結而得名。「白藥」、「梗草」、「薺苨」都是它的別稱。桔梗與薺苨是同一類植物,有甜、苦兩種,因此俗稱甜的為甘桔梗。

春天發芽,長到一尺多高,葉子像杏葉但較長,四片葉子相對生長,嫩葉可以煮食。夏天開花,花是紫碧色,很像牽牛花。秋天結果,根部像手指般粗細,顏色黃白。花有白色單瓣、重瓣的,但以紫色單瓣的最好。

藥材的選擇,不要用像木梗一樣的桔梗,咬起來又腥又澀,不能用。根部有大有小,藥工認為小的像楊枝一樣的比較好,但也不必拘泥於此,大小皆可,只要選擇堅實、肥白就行。

處理方法:刮去外皮和根尖,浸泡在淘米水中一夜,切片,微炒後使用。或者用百合搗爛後一起浸泡一天,再切碎、微焙後使用。現在藥鋪為了讓桔梗顏色潔白,會用淘米水浸泡後曬乾幾天,這樣顏色潔白,外皮也會脫落。但醫生再浸泡一夜,恐怕會使藥性減弱,使用者要自己斟酌。最好只去除根頭,切碎使用,或微炒即可。

氣味辛、苦,微溫,有小毒。關於氣味,也有其他說法,繆仲淳說:觀察它的主治功效,應該是辛、苦、甘,平性,微溫,無毒。

功效:藥性厚重,氣味輕揚,屬陽中之陰,上升之性。歸入手太陰肺經氣分及足少陰經,與節皮同用。畏白及、龍膽,忌豬肉,得牡蠣、遠志則相宜。能治療怒氣鬱結,配硝石、石膏能治療傷寒。用白粥可以解其苦味。風證、鬱證、肺證都不能缺少它。如果病邪逆上,在補益下焦的方劑中就不要使用。如果疾病不屬於肺部,它也沒有益處。李時珍說:「伏砒、節皮」指的是什麼東西,我也不知道。

主治:胸脅疼痛如刀刺般,腹部脹滿腸鳴,心中驚恐不安,悸動喘息,能調理五臟、腸胃,補益血氣,去除寒熱、風痺,溫中和胃、促進消化,治療喉嚨咽喉疼痛,驅除蠱毒,治療下痢,破除血瘀氣滯,消除痰涎,清肺熱,氣促咳嗽、呼吸困難,去除腹部冷痛,治療食物中毒,以及小兒驚癇,瀉下一切氣滯,止霍亂、抽搐,治療心腹脹痛,驅除邪氣瘟疫,治療癥瘕,肺癰,養血排膿,治療內漏、喉痹,通利竅道,去除肺部風熱,清利頭目、咽喉,治療胸膈滯氣、疼痛,去除鼻塞,治療寒邪嘔吐,治療口舌生瘡、眼睛紅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