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牡丹皮
牡丹皮
1. 牡丹皮
(本經中品)
【釋名】牡丹,乃天地之精,為群花首。花為陰成實,葉為陽發生。丹系赤色,能瀉相離陰中之火,故名。「藥根皮」、「鼠姑」、「鹿韭」、「百兩全」,以上名義未詳。「木芍藥」,花似芍藥,宿干似木故名。「花王」,群花中以牡丹為第一,故名。
【各方記述】花有黃、紫、紅白數色,其莖黑白色。二月於梗上生苗葉,花瓣止五六葉爾。五月結子,黑色,類母丁香。根黃白色,可長五六寸,大如筆管。二八月採根,陰乾用。
【辨別道地】和產可用,不必拘山產、家園,而可以花美者為佳。古人謂牡丹,惟取紅白單瓣者入藥,非必是。和產山城、大和多種出之,而今以山城、大和為上,以攝津為中,但州、信州亦出之。赤者利血,白者補人,揀肉厚者,可用之。
【修治】洗土氣,以銅刀劈破,去骨,酒洗微焙。
【氣味】苦辛微寒,無毒。
【功用】陰中微陽,入手厥陰、足少陰經。畏具母、大黃、菟絲子,忌蒜、胡荽、伏砒。四物湯加之,治婦人骨蒸,血分伏火,非此不除。凡婦人血崩,及經行過期不淨,並忌與行血藥同用。
【主治】寒熱中風,瘛瘲驚癇,邪氣,除症堅瘀血,留舍腸胃,安五藏,療癰瘡,除時氣,頭痛,客熱,五勞,勞氣,頭腰痛,風噤癲疾,治冷氣,散諸痛,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痛,通關節血脈,排膿消撲損瘀血,續筋骨,除風痹,治胞下胎,產後一切冷熱血氣,治神志不足,無汗之骨蒸,衄血吐血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
白話文:
牡丹皮
牡丹是天地精華,為百花之首。花屬陰,結果實;葉屬陽,發新芽。牡丹顏色赤紅,能瀉去相火(指陰經之火),故名牡丹皮。「藥根皮」、「鼠姑」、「鹿韭」、「百兩全」等名稱,其出處已不可考。「木芍藥」之名,因其花似芍藥,莖幹似木而得名。「花王」則因牡丹為百花之王而得名。
牡丹花有黃、紫、紅、白等多種顏色,莖呈黑白色。二月間在莖上長出新芽和葉子,花瓣通常只有五六片。五月結果,果實黑色,形似丁香。根呈黃白色,長可達五六寸,粗如筆管。農曆二、八月採挖根部,陰乾備用。
藥材產地不限,家種或山產皆可,但以花朵美麗者為佳。古人認為,只有紅白單瓣的牡丹才能入藥,但這並非絕對。和州、山城、大和等地均有出產,其中山城、大和所產最佳,攝津次之,但州、信州也出產。紅色牡丹皮具有活血作用,白色牡丹皮則有補益功效。選用肉厚者入藥。
炮製方法:洗淨泥土,用銅刀剖開,除去木心,用酒洗淨,微火烘乾。
氣味:苦辛微寒,無毒。
功效:性溫和,入肝經、腎經。忌與芫花、大黃、菟絲子同用,忌與蒜、芫荽、砒霜同服。配伍四物湯使用,可治療婦女骨蒸勞熱、血分伏火(血熱)。凡婦女血崩或經期延後、經血不淨,均忌與活血藥同用。
主治:寒熱中風、瘛瘲(抽搐)、驚癇(癲癇)、邪氣入侵、消除瘀血、治療腸胃疾病、安定五臟、治療癰瘡、治療時疫、頭痛、客熱(外感熱邪)、五勞七傷、勞損、頭腰疼痛、風癇癲疾、治療寒邪、散除諸痛、女子經脈不通、血瀝腰痛(月經期腰痛)、疏通關節經脈、消除膿腫及跌打損傷瘀血、修復筋骨、治療風痺、治療胞下胎(子宮脱垂)、產後一切冷熱血氣病症、治療神志不足、無汗的骨蒸勞熱、鼻衄、吐血、活血、涼血、治療血熱、消除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