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大腹皮

回本書目錄

大腹皮

1. 大腹皮

(宋開寶)

【釋名】:「大腹檳榔」、「豬檳榔」。

【各方記述】檳榔中,一種腹大,形扁而味澀者,不似檳榔尖長味良。所謂豬檳榔者是矣,謂其皮名大腹皮。

【辨別道地】有漢來而無和產。

【修治】鴆鳥多集檳榔樹上,凡用檳榔皮,宜先以酒洗令黑汁去盡,火焙切用。

【氣味】辛微溫,無毒。

【功用】可升,可降,入足太陰陽明經。按大腹皮,即檳榔外皮也,其氣味所主,與檳榔大約相同。第檳榔性烈,破氣最捷;腹皮性緩,下氣稍遲,乃疏泄之藥也。凡病涉虛者勿用。

【主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蠱毒,痰膈醋心,並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用之。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降逆氣,消肌膚中水氣浮腫,腳氣壅逆,瘴瘧痞滿,胎氣惡阻脹悶。

白話文:

大腹皮

大腹皮,又稱大腹檳榔、豬檳榔,是檳榔中一種腹部膨大、形狀扁平、味道澀的品種,與尖長、味道好的檳榔不同。其外皮稱為大腹皮。

只有從漢朝時期就有的進口貨,沒有本土生產的。

使用大腹皮前,應先以酒清洗,去除黑色汁液,再用火烘乾後切碎使用。(因為鴆鳥常聚集在檳榔樹上)

大腹皮辛味,微溫,無毒。

它具有升降的作用,歸入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大腹皮是檳榔的外皮,其功效與檳榔大致相同,但檳榔性烈,破氣迅速;大腹皮性緩和,下氣較慢,是一種疏泄的藥物。虛弱的病人不宜使用。

主治:治療寒熱之氣,攻治心腹脹痛,大腸蠱毒,痰阻導致的胸悶心煩(可用薑鹽同煎,並配合疏氣藥物使用),瀉下一切氣滯,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和中焦,降逆氣,消除肌膚水腫,治療腳氣壅滯,瘴瘧引起的痞滿,以及妊娠期間的胎氣惡阻、脹悶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