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吳茱萸
吳茱萸
1. 吳茱萸
(本經中品)
【釋名】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之名也。茱萸二字。義未詳。
【各方記述】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於梢頭。累累成簇。而無核。與椒同。一種粒大。一種粒小。小者入藥為勝。
【辨別道地】和漢俱有之。真可用。漢來為良。
【修治】鹽湯洗去苦烈汁。焙乾用。開口者佳。
【氣味】辛苦大熱。有小毒。
【功用】氣味俱厚。半沉半浮。陽中陰也。入足太陰血分。又入少陰厥陰經氣分。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畏紫石英。凡病非寒滯者勿用。即因寒。亦當斟量虛實適事為效也。如一切陰虛。及五藏有熱。無寒之人。法所大忌。寒傷胃脘。腎氣噦逆。宜醋炒。茱萸同陳皮熟附為丸。薑湯下。
白話文:
【釋名】吳地產的茱萸質量較好,因此被稱為「吳茱萸」。關於「茱萸」這個詞的含義,並沒有詳細的說明。
【各方記述】茱萸枝條柔軟且肥厚,葉片長而有皺紋,果實在枝梢上結出,一簇簇的,且沒有種子,這與花椒相似,其中一種顆粒較大,另一種則較小,小的更適合用於藥材。
【辨別道地】吳茱萸和漢茱萸均有產地,真品可用,漢茱萸品質更好。
【修治】用鹽水清洗去除苦澀汁液,然後烘乾使用。開裂的更佳。
【氣味】具有辛苦的味道,性大熱,具微毒。
【功用】茱萸氣味醇厚,半沈半浮,屬陽中帶陰,進入足太陰血分,又進入少陰、厥陰經氣分。與蓼實同用,忌與丹參同用,畏紫石英。若非寒滯所致之病,不宜使用;即使因寒而發病,也應根據虛實情況酌情使用。對於所有陰虛以及五臟有熱,無寒的人來說,這是法則所忌的。寒氣傷及胃部,腎氣上逆,應使用醋炒,將茱萸與陳皮、熟附一起做成丸劑,用薑湯送服。
【主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咳逆寒熱。利五藏。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中惡心腹痛。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產後心痛。治遍身𤸷痹。刺痛。腰腳軟弱。利大腸壅氣。腸風痔疾。殺三蟲。殺惡蟲毒。牙齒蟲䘌。鬼魅疰氣。下產後余血。
治腎氣腳氣。水腫。通關節。起陽健脾。主痢。止瀉。厚腸胃。肥健人。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白話文:
【療效】溫暖中焦,調和氣機。止痛除濕,解除血脈阻滯。驅逐風邪,開啟皮膚毛孔。治療咳嗽、寒熱症狀,調理五臟功能。祛除痰濕、逆氣,改善飲食消化不良、腹部冷痛等症狀。對產後心痛、周身痹痛、刺痛、腰腳軟弱有療效。利於大腸通暢,治療腸風、痔疾,殺滅三蟲、惡蟲毒素,防治牙齒蟲病、鬼魅疰氣、產後餘血排出等問題。
針對腎氣腳氣、水腫,通暢關節,增強性功能與脾氣。治療痢疾,止瀉,增強腸胃功能,使身體壯健。治療胸腹痞滿、咽喉堵塞不通,滋潤肝脾、開解鬱結、化滯。對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等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