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吳茱萸
吳茱萸
1. 吳茱萸
(本經中品)
【釋名】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之名也。茱萸二字,義未詳。
【各方記述】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於梢頭,累累成簇,而無核。與椒同,一種粒大,一種粒小。小者入藥為勝。
【辨別道地】和漢俱有之,真可用。漢來為良。
【修治】鹽湯洗去苦烈汁,焙乾用。開口者佳。
【氣味】辛苦大熱,有小毒。
【功用】氣味俱厚,半沉半浮,陽中陰也。入足太陰血分,又入少陰厥陰經氣分。蓼實為之使,惡丹參,畏紫石英。凡病非寒滯者勿用,即因寒,亦當斟量虛實適事為效也。如一切陰虛,及五藏有熱,無寒之人,法所大忌。寒傷胃脘,腎氣噦逆,宜醋炒。茱萸同陳皮熟附為丸,薑湯下。
【主治】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咳逆寒熱,利五藏,去痰冷逆氣,飲食不消,心腹諸冷絞痛,中惡心腹痛,霍亂轉筋,胃冷吐瀉,腹痛產後心痛。治遍身𤸷痹,刺痛,腰腳軟弱,利大腸壅氣,腸風痔疾,殺三蟲,殺惡蟲毒,牙齒蟲䘌,鬼魅疰氣,下產後余血。
治腎氣腳氣,水腫,通關節,起陽健脾,主痢,止瀉,厚腸胃,肥健人,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開鬱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白話文:
吳茱萸
吳茱萸以產於吳地者為佳,故名。茱萸二字的含義已不可考。
吳茱萸枝條柔軟肥厚,葉片細長且皺縮,果實簇生於枝梢,無核。與花椒相似,有大粒和小粒兩種,小粒者入藥效果更好。
吳茱萸產於中國和日本,均可入藥,但產於中國者較佳。
使用前需用鹽水洗去苦味和辛辣汁液,再烘乾備用,開裂的果實品質較好。
吳茱萸味辛、苦,性大熱,有小毒。
吳茱萸藥性厚重,半沉半浮,屬陽中之陰,歸入足太陰脾經血分,也入少陰腎經、厥陰肝經氣分。其配伍藥物為蓼實,忌與丹參同用,畏紫石英。凡非寒邪滯留之症均不宜使用,即使是寒邪導致的病症,也應根據虛實情況酌情使用,才能有效。陰虛、五臟有熱、體內無寒邪者,絕對禁用。寒邪傷及胃脘、腎氣逆亂者,宜用醋炒後服用。可用吳茱萸、陳皮、熟附子等製成丸劑,用薑湯送服。
吳茱萸可溫中下氣,止痛除濕,治療血痹,驅逐風邪,疏通經絡,治療咳嗽、逆氣、寒熱,調理五臟,去除痰飲、寒邪逆氣,治療飲食不消、心腹冷痛、中惡心腹痛、霍亂轉筋、胃寒吐瀉、產後腹痛等症。亦可治療全身痺痛、刺痛、腰腳無力,治療大腸氣滯、腸風痔疾,殺滅蟲毒,治療牙齒蟲蛀、鬼魅邪氣、產後瘀血等症。
此外,還可治療腎氣不足、腳氣、水腫,疏通關節,溫補腎陽、健脾利濕,治療痢疾、腹瀉,保護腸胃,強身健體,治療胸悶痞滿、咽喉阻塞,滋潤肝臟、健脾化濕,治療胃酸反流,治療厥陰頭痛、痰涎壅盛,治療陰寒腹痛、疝氣、血痢,治療喉舌口瘡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