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麥門冬

回本書目錄

麥門冬

1. 麥門冬

(本經上品)

【釋名】根似穬麥,故名。「虋冬」俗作門冬,便於字。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羊韭」、「禹韭」,其葉如韭。「禹餘糧」,可以服食,斷谷故名。「忍冬」、「忍凌」、「不死草」,以上諸名,凌冬不凋,故名。「階前草」。

【各方記述】麥門冬,有大葉小葉,其小者如韭,大者如建蘭,長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鬚根,如連珠,四月開淡紫花,其實圓碧如珠。

【辨別道地】和有大小二種,大小功用相同,而葉大者,根最肥大,味甘可入藥。

【修治】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心,或以砂鍋焙軟,乘熱去心,不爾,令人煩。若以水浸多時,去心則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天門冬亦然,畏其寒者,以酒浸用。

【氣味】甘平無毒。

【功用】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太陰少陰經。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木耳,伏鍾乳。門冬之甘潤肺除熱,其性寒,雖主脾胃,而虛寒泄瀉,及痘瘡虛寒作泄,產後虛寒泄瀉者,咸忌之。

【主治】心腹結氣,腸中傷飽,脈絕羸瘦,短氣,療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躄,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痿,安五藏,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去心熱,止煩熱、寒熱,下痰飲,止嗽、吐膿,時疾熱狂頭痛,治熱毒、大水面目肢節浮腫。

下水主泄精,治肺中伏火,補心氣不足,主血妄行,及經水枯,乳汁不下,和車前、地黃丸服,去濕痹。

白話文:

麥門冬

本經上品記載,其根狀似麥,故名。俗稱「門冬」,為方便書寫之故。「虋」即麥須,此草根似麥且有鬚根。「羊韭」、「禹韭」指其葉似韭,「禹餘糧」則指其可食用,因其耐旱,故有「忍冬」、「忍凌」、「不死草」等稱呼,因其冬日不凋謝而得名。「階前草」則指其生長環境。

麥門冬有大葉和小葉兩種,小葉如韭,大葉如建蘭,長可達一尺多,四季常青。根呈黃白色,鬚根如連珠狀,四月開花,花淡紫色,果實圓形碧綠如珠。

藥材品質方面,大小兩種麥門冬療效相同,但葉大的根較肥大,味甘可入藥。

炮製方法:用滾水潤濕,稍待片刻去除中心(心),或用砂鍋焙軟後趁熱去心,否則會令人煩躁。若用水浸泡太久再去除中心,雖然變得柔軟,但藥效會流失殆盡,天門冬也是如此。若畏寒者,可用酒浸泡後使用。

麥門冬味甘性平,無毒。

藥性方面,屬陽中微陰之品,具有下降之功效,歸入手太陰經、手少陰經。地黃、車前子可增强其功效,忌與款冬花、苦瓠、苦參、木耳、鍾乳同用。麥門冬甘潤肺臟、清熱,雖能滋養脾胃,但脾胃虛寒泄瀉、痘瘡虛寒泄瀉、產後虛寒泄瀉者均忌用,因其性寒。

主治:心腹脹滿、腸胃飽脹、脈象微弱消瘦、呼吸短促、身體沉重目黃、心下痞滿、虛勞內熱、口乾渴、嘔吐、痿證、陽痿、遺精、健脾開胃、益氣安神、治療肺痿、安定五臟、使人肥壯、改善膚色、促進生育、清心熱、止煩熱、治療寒熱、下行痰飲、止咳、吐膿、治療時疫熱狂頭痛、治療熱毒、水腫、泄精、治療肺熱、治療心氣不足、治療出血、治療月經枯竭、乳汁不通,與車前子、地黃同用可治療濕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