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何首烏

回本書目錄

何首烏

1. 何首烏

(宋開寶)

【釋名】因順州南河縣何翁服之,白髮變黑故稱。「交藤」、「夜合」,其藤蔓夜交合相聊,故名。「地精」、「陳知白」,名義未詳。「馬肝石」,漢武時有馬肝石,能烏人發,故後人隱此名云。「桃柳藤」,以形名。「九真藤」,取根若獲九數者,服之乃仙,故名。「赤葛」、「瘡帚」、「紅內消」,赤者消腫毒,外科呼為瘡帚紅內消。

【各方記述】春生苗,蔓延竹木牆壁間,莖紫色,葉葉相對,如著蕷而不光澤,夏秋開黃白花,如葛勒花,結子有稜,似蕎麥而雜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稜,瓣似小甜瓜,有赤白二種,赤者雄,白者雌。

【辨別道地】松岡先生曰:「漢來者真也。和稱何首烏者,乃苦萎,而非真,本草所謂黃獨也,與真何首烏功能迥別,不可用。其真何首烏,俗醫本草極讚美其功,因逞欲者好單味服餌,多誤性命者,可不戒乎!予嘗疑此物無益而有害,怪世人漫服,不知其中酷烈苦澀之毒。」及閱倪朱謨本草匯言,其說與予意合云云,匯言全文見於用藥須知標註,故略之。

【修治】用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木杵搗。一法用竹刀刮去黑皮,米泔浸二日,切片。每赤白各一斛,用黑豆三斗,每次三升三合三勺,以水浸過,甑內鋪豆一層,藥一層,重重鋪盡,砂鍋上蒸之,豆熟為度,去豆九蒸九曬為度。

【氣味】苦澀微溫,無毒。

【功用】升也,陽也,入足厥陰少陰經,白者入氣,赤者入血,茯苓為之使,忌諸血,無鱗魚,蘿蔔蒜蔥鐵器同地黃,能伏硃砂。

【主治】瘰癧,消癰腫,療頭面風瘡,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節骨,益精髓,治婦人產後及帶下諸疾,治腹藏一切宿疾,冷氣腸風,瀉肝風。

白話文:

何首烏

宋代開寶年間的記載:

何首烏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順州南河縣有位何翁服用它後,白髮轉黑,因此得名。又稱「交藤」、「夜合」,是因為它的藤蔓晚上交纏在一起,故名。「地精」、「陳知白」、「馬肝石」等名稱的含義則不明確。「馬肝石」名稱的來源,據說是漢武帝時期有一種馬肝石能使頭髮變黑,後人便隱晦地用這個名稱。「桃柳藤」則是由於它的外形像桃柳而得名。「九真藤」則說服用其根能成仙,故名。「赤葛」、「瘡帚」、「紅內消」指其莖的紅色,能消腫毒,外科醫生稱之為「瘡帚」、「紅內消」。

何首烏的形態特徵:春天發芽,蔓延生長在竹木、牆壁間;莖呈紫色;葉子對生,像薯蕷但沒有光澤;夏秋開花,花朵黃白色,像葛花;結有棱角的種子,像蕎麥但更小,大小如粟米;秋冬採挖根部,大的像拳頭,有五個棱角,瓣狀似小甜瓜,有赤白兩種,紅色為雄,白色為雌。

何首烏真偽辨別:松岡先生說,漢代流傳下來的才是真正的何首烏,現在市面上稱作何首烏的,大多是苦萎,並非真品,是本草書中所說的黃獨,與真正的何首烏功效迥然不同,不可混用。真正的何首烏,雖然在民間醫書和本草書中極為推崇其功效,但因有人貪圖功效,單獨服用,導致許多人喪命的案例,不可不戒慎。我曾懷疑此物弊大於利,對世人漫無目的服用感到不解,不知其苦澀的毒性之烈。直到讀到倪朱謨的《本草匯言》,其說法與我的想法一致。 《本草匯言》全文記載於《用藥須知》,在此略去不提。

何首烏的炮製方法:用竹刀切片,浸泡在淘米水中一夜;或用木杵搗碎;另一種方法是用竹刀刮去黑皮,浸泡在淘米水中兩天,切片。取赤白何首烏各一斛,黑豆三斗,每次取用三升三合三勺,用水浸泡後,將豆子和藥材一層一層地鋪在蒸籠裡,用砂鍋蒸,豆熟即為度。之後進行九蒸九曬。

何首烏的氣味:苦澀微溫,無毒。

何首烏的功效:具有升提陽氣的功效,入足厥陰經和少陰經;白色入氣,紅色入血;茯苓為其使藥。忌與各種血、無鱗魚、蘿蔔、蒜、蔥、鐵器以及地黃同用。能抑制硃砂的毒性。

何首烏的主治:瘰癧、癰腫、頭面風瘡、五痔、心痛、益氣血、烏髮、美容、久服強筋骨、益精髓、治療婦女產後病症及帶下病、治療腹中宿疾、腹部冷氣、腸風、肝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