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天門冬
天門冬
1. 天門冬
(本經上品)
【釋名】虋冬,(音門)草之茂者為虋。俗作門,此草蔓茂,而功同麥門冬,故名。「顛勒」、「顛棘」、「天棘」,爾雅云:髦,顛棘也。因其細葉如髦,有細棘也。顛天音相近也。「萬歲藤」,萬歲稱其性乎?
【各方記述】處處有之。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夏生細白花,亦有黃色及紫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後,無花暗結子。其根或黃紫色,大如手揩,圓實而長二三寸,大者為勝,一科一二十枚。
【辨別道地】和漢俱有焉。和一種蔓生,葉如絲杉,白花結實。
【修治】酒拌蒸,剝去皮,四破去心,曝乾用。
【氣味】甘、微苦、平,無毒。
【功用】氣薄味厚,陽中之陰,沉也,降也。入手太陰、足少陰經氣分。垣衣、地黃、貝母為之使,畏曾青,忌食鯉魚。誤食中毒者,以浮萍汁解之。陰虛水涸,火起下焦,上炎於肺,為痰喘者,誠為要藥也。味苦氣寒,不利脾胃,陰虛之脾胃多弱,又以苦寒損其胃氣,以致泄瀉惡食,則危殆矣。故脾虛泄瀉惡食者,大非所宜。
【主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保定肺氣,去寒熱,養肌膚,利小便。冷而能補肺氣,咳逆喘急,肺萎生癰,吐膿。除熱,通腎氣,止消渴,去熱中風,治濕疥,宜久服煮食之。令人肌體滑澤白淨,除身上一切惡氣、不潔之疾,鎮心潤五藏,補五勞七傷。
吐血治嗽,消痰去風熱煩悶,主心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痿躄嗜臥,足下熱而痛。潤燥滋陰,清金降火,陽事不起,宜常服之。
白話文:
天門冬
本經上品記載,天門冬別名虋冬,因其蔓生茂盛,功效與麥門冬相似而得名。「顛勒」、「顛棘」、「天棘」等名稱則來自《爾雅》,因其葉細小如馬尾,並帶有細小的刺。「萬歲藤」則形容其生命力旺盛。
天門冬各地均有生長。春天發芽長藤,莖蔓粗如髮簪,高可達一丈多。葉子像茴香葉,細長尖銳,表面光滑,帶有逆向的細刺,也有少數葉片表面光滑無刺。葉子形似絲杉,但更細小分散。夏天開小白花,也有黃色或紫色的花朵。秋天結黑色果實,長在根莖旁,伏天後則會在沒有花的情況下暗結子實。根莖呈黃紫色,粗如手指,圓柱形,長二三寸,根莖越大越好,一株通常有十幾二十個根莖。
和製與漢製天門冬均有,和製天門冬為蔓生植物,葉子像絲杉葉,開白花結果實。
炮製方法是將其用酒拌勻後蒸熟,去除外皮,剖成四瓣,去除內心,曬乾備用。
天門冬味甘微苦,性平,無毒。
天門冬氣味平和,屬於陽中之陰,具有沉降的特性,歸入手太陰肺經及足少陰腎經氣分。地黃、貝母能增強其功效,但忌與曾青(即銅)同用,也忌與鯉魚同食。誤食中毒者,可用浮萍汁解毒。天門冬是治療陰虛津液不足、下焦虛火上炎、肺熱咳嗽痰喘的重要藥物。但其味苦性寒,不利於脾胃,陰虛體質的脾胃功能通常較弱,服用天門冬的苦寒之性會損傷脾胃,導致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嚴重者危及生命。因此,脾胃虛弱、腹瀉、食慾不振者不宜服用。
天門冬主治各種暴風濕引起的偏癱、痹症,能強健骨髓,殺滅寄生蟲,去除伏屍(即積聚在體內的病邪),保護肺氣,去除寒熱,滋養肌膚,促進小便排泄。天門冬性寒但能滋補肺氣,治療咳嗽、氣喘、肺萎縮、癰疽、吐膿等症狀,還能清熱,通利腎氣,治療消渴症(糖尿病)、中風、濕疹等。長期服用煮熟的天門冬,能使皮膚光滑潤澤,白淨細膩,去除身上的各種惡氣和不潔之疾,鎮靜心神,滋潤五臟,治療五勞七傷。
天門冬還能治療吐血、咳嗽、痰多、風熱煩悶,主治心臟病、咽喉乾燥、心痛、口渴想喝水、痿證(肌肉萎縮)、嗜睡、腳底發熱疼痛等症狀,具有滋陰潤燥、清肺降火等功效。對於陽痿,也可長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