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何首烏
何首烏
1. 何首烏
(宋開寶)
【釋名】因順州南河縣。何翁服之。白髮變黑故稱。「交藤」、「夜合」其藤蔓夜交合相聊。故名。「地精」、「陳知白」名義未詳。「馬肝石」漢武時有馬肝石。能烏人發。故後人隱此名云。「桃柳藤」以形名。「九真藤」取根若獲九數者。服之乃仙。故名。「赤葛」、「瘡帚」、「紅內消」赤者。消腫毒。外科呼為瘡帚紅內消。
【各方記述】春生苗。蔓延竹木牆壁間。莖紫色。葉葉相對。如著蕷而不光澤。夏秋開黃白花。如葛勒花。結子有稜。似蕎麥而雜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稜。瓣似小甜瓜。有赤白二種。赤者雄。白者雌。
【辨別道地】松岡先生曰。漢來者真也。和稱何首烏者。乃苦萎。而非真。本草所謂黃獨也。與真何首烏。功能迥別。不可用。其真何首烏。俗醫本草極讚美其功。因逞欲者。好單味服餌。多誤性命者。可不戒乎。予嘗疑此物。無益而有害。怪世人漫服。不知其中酷烈。苦澀之毒。及閱倪朱謨本草匯言。其說與予意合云云。匯言全文見於用藥須知標註。故略之。
【修治】用竹刀切。米泔浸一宿。木杵搗。一法用竹刀刮去黑皮。米泔浸二日。切片。每赤白各一斛。用黑豆三斗。每次三升三合三勺。以水浸過。甑內鋪豆一層。藥一層。重重鋪盡。砂鍋上蒸之。豆熟為度。去豆九蒸九曬為度。
【氣味】苦澀微溫。無毒。
【功用】升也。陽也。入足厥陰少陰經。白者入氣。赤者入血。茯苓為之使。忌諸血。無鱗魚。蘿蔔蒜蔥鐵器同地黃。能伏硃砂。
【主治】瘰癧。消癰腫。療頭面風瘡。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悅顏色。久服長節骨。益精髓。治婦人產後。及帶下諸疾。治腹藏一切宿疾。冷氣腸風。瀉肝風。
白話文:
何首烏
宋代開寶年間的記載:
何首烏名稱的由來,是因為順州南河縣有位何翁服用它後,白髮轉黑,因此得名。又稱「交藤」、「夜合」,是因為它的藤蔓晚上交纏在一起,故名。「地精」、「陳知白」、「馬肝石」等名稱的含義則不明確。「馬肝石」名稱的來源,據說是漢武帝時期有一種馬肝石能使頭髮變黑,後人便隱晦地用這個名稱。「桃柳藤」則是由於它的外形像桃柳而得名。「九真藤」則說服用其根能成仙,故名。「赤葛」、「瘡帚」、「紅內消」指其莖的紅色,能消腫毒,外科醫生稱之為「瘡帚」、「紅內消」。
何首烏的形態特徵:春天發芽,蔓延生長在竹木、牆壁間;莖呈紫色;葉子對生,像薯蕷但沒有光澤;夏秋開花,花朵黃白色,像葛花;結有棱角的種子,像蕎麥但更小,大小如粟米;秋冬採挖根部,大的像拳頭,有五個棱角,瓣狀似小甜瓜,有赤白兩種,紅色為雄,白色為雌。
何首烏真偽辨別:松岡先生說,漢代流傳下來的才是真正的何首烏,現在市面上稱作何首烏的,大多是苦萎,並非真品,是本草書中所說的黃獨,與真正的何首烏功效迥然不同,不可混用。真正的何首烏,雖然在民間醫書和本草書中極為推崇其功效,但因有人貪圖功效,單獨服用,導致許多人喪命的案例,不可不戒慎。我曾懷疑此物弊大於利,對世人漫無目的服用感到不解,不知其苦澀的毒性之烈。直到讀到倪朱謨的《本草匯言》,其說法與我的想法一致。 《本草匯言》全文記載於《用藥須知》,在此略去不提。
何首烏的炮製方法:用竹刀切片,浸泡在淘米水中一夜;或用木杵搗碎;另一種方法是用竹刀刮去黑皮,浸泡在淘米水中兩天,切片。取赤白何首烏各一斛,黑豆三斗,每次取用三升三合三勺,用水浸泡後,將豆子和藥材一層一層地鋪在蒸籠裡,用砂鍋蒸,豆熟即為度。之後進行九蒸九曬。
何首烏的氣味:苦澀微溫,無毒。
何首烏的功效:具有升提陽氣的功效,入足厥陰經和少陰經;白色入氣,紅色入血;茯苓為其使藥。忌與各種血、無鱗魚、蘿蔔、蒜、蔥、鐵器以及地黃同用。能抑制硃砂的毒性。
何首烏的主治:瘰癧、癰腫、頭面風瘡、五痔、心痛、益氣血、烏髮、美容、久服強筋骨、益精髓、治療婦女產後病症及帶下病、治療腹中宿疾、腹部冷氣、腸風、肝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