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白芷
白芷
1. 白芷
(本經上品)
【釋名】「白茝(音芷)」齊謂之茝「芳香」、「澤芬」生於下澤有芳香。故名。「苻蘺」楚謂之蘺。「䖀」晉謂之䖀。「莞(音管)」,「葉名蒿」、「麻藥」楚謂之藥。
【各方記述】春生葉相對。婆娑紫色。闊三指許。花微黃。入伏後。結實。立秋後。苗枯。二八月採曝。根長尺余。粗細不等白色。○和產苗高三四尺。莖葉類川芎而甚大。花實亦似川芎。而葉比川芎則薄。而有香氣。採者詳之。
【辨別道地】和漢可俱用。和產以石見為上。山城長池多種之。皆為真。有黃澤而不蛀蠹者。宜擇用。
【修治】市人截片。削以石灰拌勻曬收。欲其不蛀。而色白。用時水洗淨。銼用。
【氣味】辛溫。無毒。
【功用】氣味俱輕。陽也。手陽明引經之藥。當歸為之使。惡旋覆花。制雄黃硫黃毒。其性升而溫。嘔吐因於火者。禁用。漏下赤白陰虛火熾血熱所致者。勿用。癰疽已潰。宜漸減去。
【主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閉陰腫。寒熱頭風。侵目淚出。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療風邪久渴。吐嘔。兩脅滿。頭眩目癢。可作膏藥。治目赤弩肉。去面皯疵瘢。補胎漏滑落。破宿血。補新血。乳癰發背。瘰癧腸風痔瘻瘡痍疥癬。止痛排膿。能蝕膿。止心腹血刺痛。
女人瀝血腰痛。血崩。解利手陽明頭痛。中風寒熱。及肺經風熱。頭面皮膚風痹。燥癢。治鼻淵鼻衄。齒痛眉稜骨痛。大腸風秘。小便出血。婦人血風。眩運。翻胃吐食。解砒毒。蛇傷刀箭金瘡。
白話文:
白芷
本經上品。又名白茝、苻蘺、䖀、莞、葉名蒿、麻藥等,因其生於下澤且芳香而得名。
春季發芽,葉片相對生長,呈婆娑狀,紫紅色,寬約三指,花呈微黃色。伏天後結果實,立秋後植株枯萎。農曆二、八月採收,曬乾。根部白色,長約一尺,粗細不一。產於和州的白芷,植株高度約三四尺,莖葉類似川芎但更大,花實也與川芎相似,但葉片比川芎薄,且帶有香氣。採收時需仔細辨別。
和州與漢中產的白芷皆可使用,和州所產,以石見者為上品,山城、長池等地也多有種植,皆為正品。質地應選擇黃澤且無蟲蛀者。
市面上販售的白芷,常被切成片狀,並用石灰拌勻曬乾,以防蟲蛀並使其顏色更白。使用前需用水洗淨,再切碎使用。
白芷辛溫,無毒。其氣味輕,屬陽性,是手陽明經的引經藥,常用當歸配伍,忌與旋覆花同用,可解雄黃、硫黃之毒。白芷性升溫,凡因火熱而引起的嘔吐,以及陰虛火旺、血熱所致的赤白帶下,均不宜使用。癰疽已潰者,應逐漸減少用量。
白芷主治:婦女赤白帶下、血閉、陰腫;寒熱頭痛、目赤流淚;滋潤肌膚,美白顏容,可製成面脂;治療風邪、口渴、嘔吐、脅肋脹滿、頭暈目癢,可製成膏藥;治療目赤、肉瘤、面部瘢痕;治療胎漏、滑胎、破宿血、補新血;治療乳癰、發背、瘰癧、腸風、痔漏、瘡瘍、疥癬,具有止痛、排膿、蝕膿的作用;治療心腹刺痛;治療婦女血崩、腰痛;治療手陽明經頭痛、中風、寒熱;治療肺經風熱、頭面皮膚風痺、乾燥瘙癢;治療鼻淵、鼻衄、齒痛、眉稜骨痛、大腸便秘、小便出血、婦女血風、眩暈、噁心嘔吐;解砒霜毒;治療蛇傷、刀傷、箭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