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蒺藜
蒺藜
1. 蒺藜
[(本經上品)]
【釋名】蒺,疾也;藜,利也。其刺傷人甚疾利,故名。「茨」,詩云「牆有茨,不可掃」,乃是也。「旁通」、「屈乂」、「止行」以下名義,皆因傷人也。「休羽升推」二名未詳。
【各方記述】葉如初生皂莢,整齊可愛。刺蒺藜狀如赤根菜,子如細菱三角四刺,實有仁。「白蒺藜」結莢長寸許,內子大如脂麻,狀如羊腎而帶綠色;今人謂之沙蒺藜。
【辨別道地】和產真可用。沙地海濱,布地蔓生;子有刺,形如菱實而小。白蒺藜葉似合歡而無刺,結莢子如豆。
【修治】揀淨,炒去刺用。
【氣味】苦辛甘溫,無毒。白蒺藜甘溫無毒。
【功用】入手太陰、足厥陰、少陰經;其性行,故積聚、乳難之症皆治之。白蒺藜性能固精。命門火熾,陽道數舉,交媾精不得出者,勿服。
【主治】惡血;破症積聚;喉痹、乳難;久服長肌肉、明目;身體風癢、頭痛;咳逆傷肺;止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㿉,可作摩粉,治諸風癧瘍;療吐膿,去燥熱;治奔豚腎氣、肺氣、胸膈滿;催生、墮胎;益精;療水藏冷、小便多;止遺瀝、泄精、溺血;腫痛痔漏、陰汗。婦人髮乳、帶下;治風秘及蛔蟲;心腹痛。「白蒺藜」(主治):補腎,治腰痛、泄精虛損勞乏。
白話文:
蒺藜
蒺藜,因其刺傷人極為迅速銳利,故得此名。「茨」字,如詩經所言「牆有茨,不可掃」,指的就是它。其他名稱如「旁通」、「屈乂」、「止行」等,都是因其刺傷人的特性而來。「休羽升推」二名則不明確。
其葉片像剛長出的皂莢樹葉,整齊美觀。蒺藜的刺,形狀像赤根菜,果實像細小的菱角,呈三角形,有四個刺,裡面有種子。「白蒺藜」的果莢長約一寸,種子大小如脂麻,形狀像羊腎,帶綠色,現在人們稱之為沙蒺藜。
產地不同,藥效也有差異,但無論何處生產的真品都可用。沙地和海濱地區,蒺藜蔓生於地面,果實有刺,形狀像菱角但較小。白蒺藜的葉子像合歡花但沒有刺,果莢裡的種子像豆子。
使用前需挑選乾淨,炒去刺後再用。
蒺藜味苦辛甘,性溫,無毒。白蒺藜味甘,性溫,無毒。
蒺藜走手太陰、足厥陰、少陰經,其性通利,因此能治療積聚、乳汁不通等症。白蒺藜具有固精的作用,但命門火旺、陽氣過盛、性交時精液難以排出者,不宜服用。
蒺藜主治:惡血、症瘕積聚、喉痺、乳汁不通,久服能使肌肉強健,明目,治療身體風癢、頭痛、咳嗽逆氣傷肺、止息煩躁、降氣、小兒頭瘡癰腫、陰部濕疹,可製成藥粉外敷,治療各種風濕瘡瘍、治療膿瘡並清除燥熱、治療奔豚氣(一種心悸症)、腎氣虛弱、肺氣不足、胸膈滿悶、催生墮胎、益精、治療水腫寒邪、小便過多、治療遺精、尿血、腫痛、痔瘡、陰汗。
婦女產後乳汁不通、帶下病、治療便秘和蛔蟲病、心腹疼痛。「白蒺藜」主治:補腎、治療腰痛、遺精、虛損、勞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