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桑白皮
桑白皮
1. 桑白皮
(本經中品)
【釋名】桑字從叒,從木,眾手採取之形也。
【各方記述】桑有數種:有白桑,葉大如掌而厚;雞桑,葉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後葉;山桑,葉尖而長。以子種者,不若壓條而分者。
【修治】干桑皮,臨時刮去上薄衣,銅刀銼,炙用。
【氣味】甘辛苦寒,無毒。
【功用】甘厚而辛薄,可升,可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經,續斷、桂心、麻子為使。忌鐵及鉛,此物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古稱補氣者,非若參、耆之正補,乃瀉邪所以補正也。愚者信為補劑,而肺虛亦用之,大失桑皮之面目矣。若肺虛無火,而小便利者,及因風寒而嗽者,不宜用也。
【主治】傷中,五勞六極羸瘦,崩中絕脈,補虛益氣,去肺中水氣,唾血熱渴,水腫腹滿,臚脹,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縫金瘡,治肺氣喘滿,虛勞客熱,頭痛,內補不足,煮汁飲,利五藏;入散用,下一切風氣水氣,調中下氣,消痰止渴,開胃下食,殺腹藏蟲,止霍亂吐瀉,研汁治小兒天吊、驚癇客忤,及傅鴨口瘡大驗。瀉肺利大小腸,降氣散血。
白話文:
桑白皮
桑字由「叒」和「木」組成,「叒」字代表眾多手,象徵採摘桑樹的樣子。
桑樹種類繁多,有葉片大而厚的白桑、葉片細薄的雞桑、果實先於葉子成熟的子桑,以及葉片尖長的野桑。以種子繁殖的桑樹,不如壓條繁殖的品質好。
桑白皮入藥前,需將外層薄皮刮去,再用銅刀刮削,然後烘烤使用。
桑白皮味甘苦,性寒,無毒。
桑皮甘味厚重,辛味較輕,既能升能降,屬陰中之陽,入肺經。續斷、桂心、麻子是它的引經藥,忌與鐵器和鉛器共同使用。它是治療肺熱諸病的關鍵藥物。古人說它能補氣,但這種補益並非像人參、黃芪那樣直接的補益,而是通過瀉去邪氣來達到扶正的效果。愚昧的人誤以為它是補藥,即使肺虛也使用,這樣就完全違背了桑白皮的藥性。如果肺虛無火、小便不利,或因風寒而咳嗽,都不宜使用桑白皮。
桑白皮主治:心胃受損、過度勞累導致的消瘦、崩漏、閉經、補虛益氣、消除肺部水腫、吐血口渴、水腫腹脹、胸腹脹滿、利尿、治療肺氣腫脹、虛勞內熱、頭痛、內虛不足,可煮汁服用,以利五臟,也可入散劑使用,治療一切風邪水邪,調理中焦,降氣,消痰止渴,增進食慾,殺滅腸道寄生蟲,止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研磨成汁液治療小兒驚厥、抽搐、以及口瘡,療效顯著。能瀉肺、通大小腸、降氣、散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