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山梔子

回本書目錄

山梔子

1. 山梔子

(本經中品)

【釋名】卮。酒器也。卮子象之。俗作梔。「木丹」、「越桃」皆象色與形。「鮮支」司馬相如賦注鮮支。即支子。「薝蔔」佛書稱花云。

【各方記述】卮子葉如兔耳。厚而深綠。春榮秋瘁。入夏開花。大如酒杯。白瓣黃蕊。隨即結實。薄皮細子。有須。霜後收之。

【辨別道地】和產可用。皮薄而圓小者為佳。形大皮厚者可供染色。一種有矮山梔。不入藥用。

【修治】炒透。治上焦中焦。連殼治下焦。去殼洗去黃漿。治血病炒。心胸中熱用仁。肌表熱用皮。今殼皮仁連用。

【氣味】苦大寒。無毒。

【功用】氣薄味厚。輕清上行。氣浮味降。陽中陰也。入手太陰血分。按苦寒損胃而傷血。脾胃虛弱者。血虛發熱者。忌之。性能瀉有餘之火。心肺無邪熱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於膀胱虛無氣以化。而非熱結小腸者。不可用。

【主治】五內邪氣。胃中熱氣。面赤酒皰皶鼻。白癲赤癩。瘡瘍。療目赤熱痛。胸心大小腸大熱。心中煩悶。去熱毒風。除時疾熱。解五種黃病。利五淋。通小便。解消渴。明目。主中惡。殺䗪蟲毒。解玉支毒。(羊躑躅也)主瘖瘂。紫癜風。治心煩懊憹。不得眠。臍下血滯。

而小便不利。瀉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熱厥。心痛。解熱鬱。行結氣。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及傷寒勞復。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

白話文:

山梔子

本經列為中品。

別名很多,例如卮(古代酒器,山梔子果實形似)、木丹、越桃(皆因其顏色和形狀)、鮮支、薝蔔(佛經中對其花的稱呼)。

山梔子的葉片像兔耳,厚實且深綠色,春天茂盛,秋天枯萎。夏天開花,花朵像酒杯般大,白色花瓣,黃色花蕊。開花後結出果實,果皮薄,種子細小,帶有絨毛,霜降後採收。

藥材品質方面,產地適宜即可使用,皮薄而圓小的較佳,果實大而皮厚的適合用於染色。有一種矮小的山梔子,不入藥。

炮製方法:炒透後使用,治療上焦、中焦的病症;帶殼使用則治療下焦的病症;去殼洗去黃色汁液後使用,治療血症則需炒制;治療心胸中熱用種子;治療肌表熱用果皮;現代則常將果皮、種子、果殼一起使用。

性味:苦、大寒,無毒。

功效:氣味清淡,藥性輕清上行,藥味厚重下行,屬於陰中之陽。藥力進入手太陰經絡,作用於血分。但苦寒之性會損傷脾胃,並傷及血液,脾胃虛弱者、血虛發熱者忌用。其主要功效是瀉去過多的火氣,心肺沒有邪熱者不宜使用。小便不通,若因膀胱虛弱無氣化而導致,而非熱結小腸者,則不可使用。

主治:治療五臟邪氣、胃中熱氣、面部潮紅、酒糟鼻、白癜風、紅斑、瘡瘍、治療眼紅熱痛、胸、心、大小腸熱盛、心中煩悶、去除熱毒風、治療時疫發熱、治療五種黃疸病、治療五種淋症、通利小便、消除口渴、明目、治療中惡、殺滅蟲毒、解玉支毒(即羊躑躅毒)、治療瘖啞、紫癜風、治療心煩懊惱、失眠、臍下血瘀、小便不利,瀉除三焦火熱,清熱胃脘血液,治療熱厥、心痛,解除熱鬱,運行結氣,治療吐血、鼻出血、血痢、下血、血淋、損傷瘀血、以及傷寒病後體虛、熱厥頭痛、疝氣、湯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