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枳實

回本書目錄

枳實

1. 枳實

(本經中品)

【釋名】枳,乃木名。從只諧聲也。實,乃其子。「枳殼」,實、殼一物也。呼老者為枳殼。生則皮厚而實,熟則殼薄而虛,正如青皮、陳皮之義。

【各方記述】木如橘而小,高五七尺,葉如橙,多刺,春生白花,至秋成實。七月八月採者為實,九月十月採者為殼。今醫家以皮厚而小者為枳實,完大者為枳殼。皆以翻肚如盆口狀久者為勝。近道所出者,俗呼臭橘,不堪用。

○時珍曰:臭橘一名枸橘,樹葉與橘同,但干多刺。三月開白花,青蕊不香,結實大如彈丸,形如枳實,而殼薄不香。人家多收種為藩籬,亦或收小實充枳實,及青橘皮售之,不可不辨。

【辨別道地】漢產可用。枸橘吾本邦亦多為藩籬,俗稱嗑辣咀知,或積枳殼,藥肆中採收,熟者為枳實,未熟者為枳殼,貨之,非真不可用。

【修治】水漬透,去穰,切片,曬乾,麩炒,至麩焦,去麩用。

【氣味】苦、酸、寒,無毒。

【功用】氣厚味薄,沉也,陰也,入足陽明太陰經。凡中氣虛弱,勞倦傷脾,發為痞滿者,當用補中益氣,補其不足,此藥所當忌也。時醫不識病之虛實,藥之補瀉,往往概施,損人真氣,為害不淺。設誤投之,雖服參耆,亦難挽回其刻削之禍矣。戒之!戒之!

【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藏,除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結痞,痛逆氣,脅風痛,安胃氣,止溏泄,明目,解傷寒結胸,主上氣喘咳,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消食散敗血,破積堅,去胃中溫熱。

白話文:

枳實

枳,一種樹木的名稱,其果實稱為枳實。「枳殼」指的是枳實的果殼,成熟的枳實果殼較薄,未成熟的果殼則較厚。這與青皮和陳皮的區別相似。

枳樹形似橘樹但較小,高約五至七尺,葉片像橙葉,枝幹多刺。春天開白花,秋天結果。七月、八月採收的果實稱為枳實,九月、十月採收的果殼稱為枳殼。現在醫生們將皮厚而小的果實稱為枳實,果實完整較大的稱為枳殼,都以果實翻轉如盆口狀且存放時間較久的為佳。產地靠近道路的枳實,俗稱臭橘,藥用價值不高。李時珍記載,臭橘又名枸橘,樹葉與橘樹相同,但枝幹多刺,三月開白花,花蕊青色且無香味,果實大小如彈丸,形狀像枳實,但果殼薄且無香味。人們多種植枸橘作為籬笆,有時也將其小的果實充當枳實或青橘皮出售,需注意辨別。

漢朝所產的枳實可用。枸橘在我國也多用作籬笆,俗稱「嗑辣咀知」或「積枳殼」,藥店裡也有採收,成熟的果實為枳實,未成熟的為枳殼,作為商品出售,如果不是正品枳實,則不可使用。

製備方法:用水浸泡使其充分吸收水分,除去果核,切片,曬乾後用麩炒,直到麩皮焦黃,除去麩皮即可使用。

枳實味苦酸,性寒,無毒。氣味厚重,味淡,沉降,屬陰性藥物,歸入足陽明經和足太陰經。凡是中氣虛弱、勞累傷脾導致痞滿的病症,都應該用補中益氣的方法來治療,以補充不足之處,這是用枳實需要注意的。有些醫生不了解病情的虛實,用藥時補瀉不分,常常一概而論,損傷人體的真氣,危害不淺。如果誤用枳實,即使服用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也很難挽回其造成的損害,需謹慎使用。

枳實主治:皮膚上的風症,症狀如同麻豆般奇癢;去除寒熱結聚;止痢,使肌肉增長;通利五臟;消除胸脅痰癖;去除停滯的水分;攻破積聚的硬塊;消除脹滿;治療心下結塊痞塞、氣逆作痛、脅肋風痛;和胃氣,止瀉;明目;治療傷寒引起的胸部結痛;治療上氣喘咳;治療腎臟內寒邪入侵、陽痿但伴有氣機阻滯的症狀。配合其他藥物使用,可以消食、散除瘀血、攻破積聚堅硬的腫塊、去除胃中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