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烏藥

回本書目錄

烏藥

1. 烏藥

(宋開寶)

【釋名】烏,以色名。「旁其」、「鰟魮」,其葉狀似鰟魮鯽魚,故俗呼為鰟魮樹,作旁其,方音訛也。「矮樟」,其氣似樟,故名。

【各方記述】樹生似茶,高丈餘,一葉三椏,葉青陰白,根狀似山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採根,其直根者,不堪用。

【辨別道地】酒浸一宿,炒用。

【氣味】辛溫,無毒。

【功用】氣厚於味,陽也,可升,可降,入足陽明少陰經。味薄無滋,益人不過疏散,宜通暢於香附而已,不必多用也。惟與參朮同行,庶無弊耳。氣血俱虛及內熱者,勿用。

【主治】中惡,心腹痛,蠱毒,疰忤鬼氣,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衝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除一切冷,霍亂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癘,並解冷熱,其功不可悉載。貓犬百病,並可磨服。理元氣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止小便頻數及白濁。

白話文:

烏藥:

(宋朝開寶年間記載)

烏藥因其顏色而得名。它的葉子形狀像鰟魮魚(一種魚),所以民間也叫它鰟魮樹或旁其(旁其為音譯訛誤)。因為氣味像樟樹,所以也叫矮樟。

烏藥樹木生長形態像茶樹,高度約一丈多。葉子三叉狀,葉子正面青綠,背面較白。根莖像山芍藥和烏樟的根,顏色黑褐色,有像車輪輻條的紋理,橫向生長。八月份採收根部,直立生長的根不宜使用。

辨識優質烏藥的方法是:用酒浸泡一夜,然後炒制使用。

烏藥辛溫,無毒。

烏藥的藥性比藥味更強,屬陽性,具有升降的作用,進入足陽明經和足少陰經。藥味較淡,沒有滋補的功效,主要作用是疏散,功效與香附相近,不宜多用。最好與人參、白朮一起使用,才能避免副作用。氣血兩虛或內熱者忌用。

烏藥主治:中惡(食物中毒)、心腹疼痛、蠱毒、疰忤(小兒疾病)、鬼氣、宿食不消、流行性疫病、膀胱和腎臟的寒氣、背部疼痛、婦女血氣病、小兒腹中蟲積、一切寒症、霍亂、反胃、嘔吐、瀉痢、癰癤、疥瘡、各種寒熱病症等,其功效不勝枚舉。貓狗百病,也可以磨成粉末服用。能調理元氣、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急,並能治療小便頻數及白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