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澤瀉
澤瀉
1. 澤瀉
(本經上品)
【釋名】生池澤淺水,功能止瀉,故名。「水瀉」,去水曰瀉,如澤水之瀉故名。「鵠瀉」、「及瀉」、「蕍」、「芒芋」諸名未詳。「禹孫」,禹能治水故稱。
【各方記述】春生苗,多在淺水中,葉似牛舌,獨莖而長,秋時開白花,作叢似穀精草,秋末採根,暴乾。
【辨別道地】和產有二種:丹後、仙台者,堅實而好;近江者,輕虛而性惡。故仙台、丹後為上,江州為下。色白堅實者,可選用。
【修治】去毛,酒洗,一宿曝乾用。
【氣味】甘鹹微寒,無毒。
【功用】沉而降,陰也,入足太陽、少陰經,畏海蛤、文蛤。凡病人下焦無濕熱而陰虛,及腎氣之陽衰精自流者,目虛不明者,切勿輕與暴服!能明目,多服則昏目,不可不知。
【主治】風寒濕痹,乳難,養五藏,益氣力肥健,消水,五藏痞滿,起陰氣,止泄精消渴,淋瀝,逐膀胱三焦停水,主腎虛精自出,治五淋,宣通水道,主頭旋耳鳴,筋骨攣縮,通小腸,止尿血,主難產,入腎經,去舊水,養新水,利小便,消腫脹,滲泄止渴,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滲濕熱,行痰飲,止嘔吐,瀉痢,疝痛腳氣。
白話文:
澤瀉
本經上品藥物。生長在池澤淺水之中,具有止瀉的功效,因此得名。 「水瀉」去掉「水」字就是「瀉」,如同澤水流瀉一般,故名。其他名稱如「鵠瀉」、「及瀉」、「蕍」、「芒芋」等,其來歷不明。「禹孫」則因大禹治水而得名。
春天發芽,多生長在淺水中,葉子像牛舌,單獨一根莖很長,秋天開白花,叢生狀似穀精草。秋天末採收根莖,曬乾。
產地不同,藥效也有差異。丹後、仙台產的澤瀉堅實品質好,近江產的則輕虛且藥性差,所以丹後、仙台產的最佳,江州產的次之。顏色潔白堅實者為上品。
去除雜毛,用酒洗淨,放置一夜後曬乾備用。
味甘鹹微寒,無毒。
藥性沉降,屬陰,入足太陽經和少陰經。忌與海蛤、文蛤同用。凡是下焦沒有濕熱而陰虛,以及腎氣陽衰、精液自流,或眼睛昏花不明的病人,絕對不可輕易服用或大量服用,否則會導致眼睛昏暗。它能明目,但服用過多反而會使眼睛昏花,這點必須注意。
主治風寒濕痹、乳汁不通、滋養五臟、增強體力、消除水腫、五臟痞滿、補充陰氣、止遺精、消渴症、淋病、排出膀胱與三焦停滯的水分、治療腎虛精液自流、治療各種淋病、疏通水道、治療頭暈耳鳴、筋骨攣縮、通利小腸、止血尿、治療難產,入腎經,排出舊水,補充新水,促進小便,消除腫脹,滲濕止渴,清除膀胱中的污垢,治療心下水腫、滲濕泄熱、化痰祛飲、止嘔吐、治療瀉痢、疝氣、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