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菖蒲
菖蒲
1. 菖蒲
(本經上品)
【釋名】蒲類之昌盛者,故名。「菖陽」,名大根者。「堯韭」,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水劍草」,因葉形而名。
【各方記述】菖蒲有數種:生於池澤,葉肥根高三四尺者,泥菖也,名白菖,和邦端五插檐者也;又有花菖蒲,紫白嬌豔可愛者,燕子花之類也;生於溪澗,葉瘦根高一二尺,其葩與花菖蒲相肖而小者,溪孫也;生於水石之間,有釰脊,瘦根密節,高尺余,二三月間抽莖,開小黃花成穗者,石菖蒲也。惟採此種,可以入藥,余皆不堪。其養以沙石,愈剪則愈細,愈久則愈密,高四五寸,葉如韭,甚則根長二三分,葉長寸許,謂之錢蒲。又山中泉石間,自有根苗,纖細一寸,不啻九節,而至二十節者,方技家獨貴之。然不必拘之,其一寸九節,至其餘者,多露瘦根,而形質堅,氣味薄,而且有毒。但當以深山窮谷水磧上生肥大者,為佳。
【辨別道地】和產可用,生於溪澗,葉長根肥者,可擇用。人家栽園圃者,為不佳。冬月採根,曬乾用。
【修治】以銅刀刮去毛節皮,微焙用。
【氣味】辛溫,無毒。
【功用】陽中之陰,可升可降,入手少陰足厥陰太陽經。秦皮、秦艽為之使,惡地膽、麻黃,忌飴糖、羊肉,犯鐵器令人吐逆。葉洗疥、大風瘡妙。
【主治】風寒濕痹,咳逆上氣,開心孔,補五藏,通九竅,明耳目,出音聲,主耳聾癰瘡,溫腸胃,止小便利,久服輕身,不忘不迷,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四肢濕痹,不得屈伸,小兒溫瘧,身積熱不解,可作浴湯。治耳鳴頭風,淚下鬼氣,殺諸蟲,惡瘡疥瘙,除風下氣。丈夫水藏,女人血海,冷敗多忘,除煩悶,止心腹痛,霍亂轉筋,及耳痛者,作末炒乘熱裹罨甚驗。心積伏梁,治中惡卒死,客忤癲癇,下血崩中,安胎漏,散癰腫,搗汁服,解巴豆大戟毒。
白話文:
菖蒲
本經上品記載,菖蒲是蒲類中最茂盛的,因此得名。又稱「菖陽」,指根較大的品種;「堯韭」則傳說是堯帝時期,天降精於庭院化為韭,受到陰氣的影響而變成菖蒲;「水劍草」則因其葉片形狀而得名。
菖蒲有多種,生長在池澤中的,葉片肥厚,根莖高三到四尺的,稱為泥菖蒲,也叫白菖蒲,端午節插在屋簷下的就是這種。還有花菖蒲,花朵顏色紫白,嬌豔美麗,屬於燕子花一類。生長在溪澗中的,葉片瘦小,根莖高一到二尺,花朵與花菖蒲相似但較小的,稱為溪蓀。生長在水邊石縫中的,根莖有脊狀突起,根細密節多,高約一尺,二三月間抽莖開花,開出穗狀的小黃花,這就是石菖蒲,只有這種可以入藥,其他種類都不適合。石菖蒲用沙石栽培,越剪越細,時間越久越密,高四五寸,葉片像韭菜,根長二三寸,葉長一寸左右的,稱為錢蒲。此外,深山泉水邊的石縫中,也生長著根莖纖細,長一寸就有九節,甚至二十節的菖蒲,醫家尤其珍視這種。但也不必拘泥於此,一寸九節以上的,大多根莖瘦小,質地堅硬,氣味淡薄,而且有毒性。總之,生長在深山幽谷、水邊礫石上的,肥大者為佳。
產地以和州(今安徽和縣)所產最佳。生長在溪澗中,葉片長而根莖肥厚的可以選擇使用,家裡園圃栽種的則品質較差。冬季採挖根莖,曬乾後使用。
將菖蒲用銅刀刮去毛刺和外皮,略微焙乾後使用。
菖蒲味辛性溫,無毒。
菖蒲屬陽中之陰,可升可降,走手少陰、足厥陰、太陽經。秦皮、秦艽是它的輔藥,忌與地膽、麻黃同用,也忌食飴糖、羊肉,接觸鐵器會讓人嘔吐。菖蒲的葉子可以洗治疥瘡、大風瘡,效果很好。
菖蒲主治風寒濕痺、咳嗽逆氣、胸悶氣短、補益五臟、通利九竅、明目聰耳、改善聲音嘶啞、治療耳聾、癰瘡腫毒、溫暖腸胃、止瀉、久服輕身健體、增強記憶力、延年益壽、增強心智、治療四肢因濕痺而不能屈伸、治療小兒溫瘧、身熱不退(可用作沐浴藥湯)、治療耳鳴、頭痛、流淚、鬼氣(一種邪氣)、殺蟲、治療惡瘡、疥瘡、瘙癢、祛風除濕、治療男性泌尿系統疾病、治療女性月經病、治療遺忘症、消除煩悶、止痛、治療霍亂、抽筋、耳痛(研末炒熱後趁熱外敷效果很好)、治療心腹積塊、治療中風昏迷、治療小兒驚風、癲癇、治療女性崩漏下血、安胎、散腫消癰(搗爛取汁服用)、解救巴豆、大戟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