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瞿麥

回本書目錄

瞿麥

1. 瞿麥

(本經中品)

【釋名】麥之穗,旁生謂之瞿。子頗似麥,故也。又曰:苗瞿然而高尺余,作穗似麥,故名。「巨句麥」、「大菊」、「大蘭」、「石竹」、「南天竺草」以上諸名未詳。

【各方記述】一莖生細葉,花紅紫赤色可愛,合子葉刈取之。「石竹」葉似地膚葉,而尖小,又似初生小竹葉而細窄。其莖纖細有節,高尺余,梢間開花。畏野生者,花大如錢,紅紫色;人家栽者,花稍小,而嫵媚有細白粉紅紫赤斑斕數色,俗呼為洛陽花。結實如燕麥,內有小黑子。

【辨別道地】和產原野者真可用。瞿麥、石竹,功用相同。和有一種,稱波摩那天志古者,生山野,一莖數枝,葉圓而厚,不似瞿麥;枝頭攢開紫花,似蘿蔔花,結實真如瞿麥。藥肆雜此物而售之,頗難分辨;而今雜瞿麥以用之,有其效,則亦瞿麥之類也。

【修治】去莖葉,採實,炒用。

【氣味】苦寒,無毒。

【功用】陽中微陰,入足太陽經,牡丹為之使,惡螵蛸,伏丹砂。氣味苦寒,兼辛,性猛利,善下逐。凡腎氣虛,小腸無大熱者,忌之。胎前產後一切虛人,患小水不利,法並禁用。水腫蠱脹,脾虛者,不得施。

【主治】關格諸癃結,小便不通出,刺決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墜子,下閉血,養腎氣,逐膀胱邪逆,止霍亂,長毛髮,主五淋,月經不通,破血塊排膿。 ○「葉」:(主治)痔痿,並瀉血,作湯粥食。又治小兒蛔蟲,及丹石藥發,並眼目腫痛,及腫毒,搗傅,治浸淫瘡,並婦人陰瘡。

白話文:

瞿麥

本經上品藥物。又名麥穗、巨句麥、大菊、大蘭、石竹、南天竺草等,其中部分名稱來源不明。

植株單莖,長出細小的葉片,花朵呈紅紫或赤色,非常美麗。果實成熟後收割。其葉片形似地膚葉,但更尖小,也像剛長出的細窄小竹葉。莖細長且有節,高約一尺,頂端開花。野生瞿麥的花朵較大,如銅錢般大小,顏色為紅紫色;人工栽種的瞿麥花朵較小,但更嬌美,並帶有細白粉,以及紅、紫、赤等斑斕色彩,俗稱洛陽花。果實形似燕麥,內含黑色小籽。

地道藥材應採集野生瞿麥。瞿麥與石竹功效相似。但有一種名為波摩那天志古的植物,生長在山野,一莖多枝,葉片圓厚,與瞿麥不同,其花朵呈紫色,簇生於枝頭,形似蘿蔔花,但果實與瞿麥相似。市面上常將此物混充瞿麥販售,不易區分。現今即使混雜使用,若能有效,也可視為瞿麥一類。

炮製方法:去除莖葉,只採收種子,炒制後使用。

藥性:味苦,性寒,無毒。

功效:微寒,入足太陽經。牡丹為其使藥,忌與螵蛸、丹砂同用。藥性苦寒兼辛,性猛利,善於瀉下逐邪。腎氣虛弱、小腸無實熱者忌用;孕期、產後虛弱者,以及小便不利者,均禁用;水腫、蠱脹、脾虛者亦不宜使用。

主治:治療關格、諸般癃閉、小便不通;癰腫;明目去翳;破胎墜子;下閉經血;養腎氣;逐除膀胱邪氣;止霍亂;促進毛髮生長;治療五淋;月經不通;破血塊排膿。葉:主治痔瘡、痿症,並能瀉血,可製成湯粥食用;另可治療小兒蛔蟲,以及服用丹石藥物引起的藥物反應,以及眼目腫痛、腫毒,搗碎外敷,治療浸淫瘡、婦女陰部瘡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