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葶藶
葶藶
1. 葶藶
(本經下品)
【釋名】葶,定也;藶,瀝也,行也。能定肺喘而行水,故名。「丁歷」、「蕇蒿」(蕇音曲)、「大室」、「大通」、「大適」、「狗薺」,以上名義不解。
【各方記述】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似薺根白色。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松岡先生曰:「正二月,著花,春老根枯,須早收,遲則實脫。形狀似薺,而細小,花黃結角如米粒,葉有寸茸,但苦味少。漢來一種有極苦者,此真苦葶藶,本草謂其苦微者是也。」
【辨別道地】葶藶有甜苦二種,其形則一也。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復更入藥也。和產苦味少者,所謂甜葶藶也,宜擇用。
【修治】酒潤炒,或糯米拌,微火略焙,米熟去米用。
【氣味】苦辛,大寒,小毒。
【功用】氣味俱厚,沉也。陰中陽,入手太陰少陰,亦入手陽明足太陰太陽經。榆皮為之使,得酒良,惡白殭蠶。宜大棗,其性急,逐水殊動真氣,稍涉虛者,宜痛戒之。有甜苦二種,甘者下泄之性緩,雖泄肺而不傷胃,故形瘦證輕者宜之;苦者下泄之性急,泄肺而易傷胃,當以大棗輔之,壯人證重者宜之。凡腫滿由於脾虛,及真陰不足之人,咸不可服。
【主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疿癢,利小腹,療肺壅上氣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飲,通月經。
白話文:
葶藶
《本經》將其列為下品藥材。
葶藶的名字,其中「葶」意為安定,「藶」意為排出、運行。它能安定肺部喘息,並利水,因此得名。 「丁歷」、「蕇蒿」(蕇音曲)、「大室」、「大通」、「大適」、「狗薺」等名稱,其含義目前尚不清楚。
初春時節,葶藶發芽長葉,植株高約六七寸,葉片形似薺菜,根部白色,莖枝青綠。三月開花,花朵顏色略黃,結出扁平細小的果實,形狀如黍米粒般大小,略長,顏色黃褐。松岡先生記載,二月就開始開花,春天植株老化根部枯萎,需及時採收,晚了果實就會脫落。它的形狀像薺菜,但更細小,花黃色,果實像米粒,葉片略帶茸毛,但苦味較淡。漢代有一種葶藶,其苦味極濃,那才是真正的苦葶藶,而本草書中所記載的苦味較淡者,就是指這種。
葶藶分為甜味和苦味兩種,但外形相同。《本經》記載其味辛苦,因此甜味者一般不用於藥物。本地產的苦味較淡的葶藶,就是所謂的甜葶藶,使用時應當仔細甄別。
將葶藶用酒潤濕後炒制,或用糯米拌勻,小火慢焙,待糯米熟透後,去除糯米即可。
葶藶味苦辛,性大寒,有小毒。
葶藶藥性厚重,沉降,屬陰中之陽,入肺經、腎經,也入大腸經、脾經、膀胱經。榆皮是它的輔助藥材,與酒同用效果更佳,忌與白殭蠶同用,宜配伍大棗。葶藶藥性峻急,利水作用強,容易傷及元氣,體質虛弱者應謹慎使用。葶藶分甜苦兩種,甜味者瀉下作用較緩和,能瀉肺而不傷胃,因此適用於症狀較輕、體質消瘦者;苦味者瀉下作用較急,瀉肺同時易傷胃,應與大棗同用,適用於症狀嚴重、體質壯實者。凡因脾虛引起的腫脹,以及真陰不足的人,均不可服用。
葶藶主治癥瘕積聚、氣結、飲食積滯、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下膀胱積水、伏留熱氣、皮下水腫、面目浮腫、中風熱邪、皮膚瘙癢、小腹脹滿、治療肺氣壅塞導致的咳嗽、氣喘、胸中痰飲、以及通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