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知母
知母
1. 知母
(本經上品)
【釋名】補陰藥用之,以其能知血之母,故名。「蚳母」,宿根之旁,初生子根,狀如蚳虻之狀,故名。「連母」、「蝭母」,蝭音擔,蚳訛為提。「水母」、「地參」、「水參」、「蕁」,音覃。「莐藩」,音沉煩。「苦心」、「兒草」,諸名未詳。
【各方記述】葉如韭,花如韭,故一名韭。逢四月開青花,八月結實。
【辨別道地】和漢俱皆真。擇其黃色有毛,似菖陽而肥潤者用之,腐者不可用。
【修治】須以竹刀去毛銼,勿令犯鐵器,損腎。引經上行用酒浸焙,下行鹽水潤焙,久炒如褐色。
【氣味】辛苦寒,無毒。
【功用】氣味俱厚,沉而降陰也。陰中微陽,入足陽明手太陰經氣分,得黃柏及酒良。能伏鹽及蓬砂。陽痿及易舉易痿,泄瀉脾弱,飲食不消化,胃虛不思食,腎虛溏泄等證,法並禁用。
【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疽,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熱勞,傳屍疰病。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安心止驚悸,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安胎止子煩。
白話文:
知母,一種補益陰虛的藥材,因其能滋養血液,故名「知母」。其根狀如蠐螬,故又名「蠐母」;因根莖相連,也稱「連母」、「擔母」;因生長於水中或潮濕地帶,也稱「水母」、「地參」、「水參」。其他名稱如「蕁」、「莐藩」、「苦心」、「兒草」等,其出處已不可考。
知母的葉和花都像韭菜,故又名「韭」。四月開花,青白色;八月結果。
無論產自中國還是日本,只要根莖呈黃色,帶有細毛,肥厚且潤澤,即可入藥。腐爛變質者不可使用。
炮製知母需用竹刀刮去毛,避免使用鐵器,以免損傷藥性。若用於引經上行,則用酒浸後烘乾;若用於下行,則用鹽水潤濕後烘乾。反覆烘炒至呈褐色即可。
知母味苦,性寒,無毒。藥性沉降,能滋陰降火,雖屬陰藥,但亦含微陽。它能進入足陽明胃經、手太陰肺經及氣分,並能與黃柏、酒、白礬、蓬砂等藥材配伍使用。適用於陽痿、遺精、泄瀉、脾虛、消化不良、胃虛食少、腎虛溏泄等症,但需辨證施治,不可濫用。
知母主治消渴、熱病、肢體浮腫、水腫、氣虛、傷寒、久瘧、煩熱、脅痛、胃痛、風寒內疽、心煩、焦躁、骨蒸勞熱、產後病、腎虛、畏寒、虛煩、熱病、傳染病、小便不利、痰嗽、肺燥咳嗽、心悸、熱病、陽明經實火、膀胱腎經火熱、頭痛、下痢、腰痛、口臭、肺熱、腎陰不足、命門火旺、胎動不安、妊娠煩躁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