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蒼朮

回本書目錄

蒼朮

1. 蒼朮

【釋名】 其色蒼黑,故名之為「術濁」也。「赤朮」、「山精」、「仙精」術者,山之精也,服之令人長生、辟穀致神仙,故有名「山薊」。說見白朮條下。「茅君」、「寶篋」,茅,茅山也,術以茅山為好,君主也;寶篋,美稱也。

【各方記述】 和產所所有之,和以有蒼朮,而無白朮。而已形狀於白朮條下謂之者,乃是也。若強分二術,則其根色白黃而形如槌,味微苦甘而氣不烈者,可為白朮也;其根如姜,色黑蒼而味苦辛氣烈者,可為蒼朮也。予在東北西南諸州而親探之,屢致觀誤,謂有二術;而今熟思,則不然。其色蒼白、其狀小大、其味厚薄,是皆土地;而雖有少異,俱下物也。強勿分二術以用之。

【修治】 製法:同白朮。蓋二術留皮者,當以米泔水浸半日,去粗皮。肆售者多削淨,不可水浸,更泄性味。凡用不拘州土,惟白為勝。或謂漢產多白,懲浸泔,則雖脫亦生拙。按:蒼朮生白者,非必懲,乃糖也。仲淳曰:「真茅朮蒼朮,細而帶糖者也,不必脫去,而佳也。」

【辨別道地】 松岡先生曰:「漢蒼朮氣烈多膏,不經制法而卒爾用之,則發腹痛,宜克炒用。」予亦屢試知之:製法粗則發腹痛,用者勿忽。予每療雀眼,用漢蒼朮多得效,用和產則少見效。不知漢產多膏,故潤之而奏驗者歟?書以俟後日之案而已。

【氣味】 辛烈、苦、溫,無毒。

【功用】 甘而辛烈,性溫而燥,可升可降,陰中之陽也。入足太陽、陽明、手太陰、陽明、太陽之經。使忌同白朮,功用亦相似,但止發之間少有異。蒼朮氣重體沉,有雄壯上行之氣,故除上濕發汗之功最大。上能除濕,下安太陰,邪氣不傳入脾。若補中焦除濕力,大不及白朮;與白朮止汗時異。若無濕者,豈敢用哉?

【主治】 風寒濕痹;死肌痙疽;作蒸餌主頭痛;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結滿,及霍亂吐下不止;暖胃消穀嗜食;除惡氣,弭災沴;主大風𤸷痹,心腹脹痛,水腫脹滿;除寒熱;上嘔逆;下泄冷痢;治筋骨軟弱;痃癖氣塊;婦人冷氣癥瘕;山嵐瘴氣溫疾;明目;暖水藏;除濕發汗;健胃安脾;治痿散風;益氣;總解諸郁;濕痰留飲,或挾瘀血成窠囊;脾濕下流,濁瀝帶下;滑瀉腸風。

白話文:

蒼朮

蒼朮因顏色蒼黑而得名。「術」指濁穢之物。「赤朮」、「山精」、「仙精」都是蒼朮的別稱,它是山中的精華,服用可使人長生不老,辟穀成仙,故又名「山薊」(詳見白朮條)。「茅君」、「寶篋」也是蒼朮的別稱,「茅」指茅山,因茅山所產的蒼朮最佳而得名,「君」指君主,「寶篋」則為美好的稱謂。

古籍記載,各地所產的蒼朮有所差異,有些地區只產蒼朮而不產白朮。蒼朮與白朮的區分,可從外形和味道判斷:根色白黃,形如槌,味微苦甘,氣味不烈者為白朮;根如薑,色黑蒼,味苦辛,氣味烈者為蒼朮。我曾親自到東北西南各地考察,多次因觀察不仔細而誤認為有兩種朮,但經過仔細思考後,認為並非如此。蒼朮的顏色深淺、大小、味道濃淡等差異,皆是由於產地土壤不同所致,即使略有差異,也是同類藥物。因此,不必強行區分蒼朮和白朮而分別使用。

蒼朮的炮製方法與白朮相同。帶皮的蒼朮應用米泔水浸泡半日,去除粗皮。市面上販售的蒼朮多已削淨,不宜再用水浸泡,以免損失藥性。使用蒼朮時不拘泥於產地,但以產自漢地的品質最佳。有人認為漢地所產蒼朮多為白色,若用米泔水浸泡則會失去光澤,但其實不然,這是因為漢地蒼朮多帶有糖分。仲淳說,真正的茅山蒼朮細小且帶有糖分,不必去除,反而更好。

松岡先生指出,漢地所產蒼朮氣味強烈,藥性濃厚,若未經炮製直接服用,容易引起腹痛,宜先炒制後使用。我多次實驗也證實了這一點,炮製粗糙則容易引起腹痛,使用者不可忽視。我常用漢地蒼朮治療雀眼,療效甚佳,但使用其他地區所產蒼朮則療效不佳,可能是因為漢地蒼朮藥性濃厚,潤澤藥性,因此效果顯著。以上記錄留待日後參考。

蒼朮味辛烈苦,性溫,無毒。

蒼朮味甘辛而性溫燥,可升可降,屬陰中之陽,入足太陽、陽明、手太陰、陽明、太陽經。忌與白朮同用,但二者的功效類似,僅在細節上略有差異。蒼朮氣味濃厚,藥性沉重,具有向上升發的特性,因此祛除上焦濕邪、發汗的功效最佳,上能除濕,下能安脾,使邪氣不侵犯脾胃。但其補益中焦、除濕的功效不及白朮,二者止汗的時機也不同。若病人並無濕邪,則不宜使用蒼朮。

蒼朮主治風寒濕痺、死肌、痙疽;可製成蒸餅治療頭痛,消痰水,逐除皮下風水腫脹,去除心下痞滿,以及霍亂吐瀉不止;溫胃、消食、增進食慾,除惡氣,祛除災疫;主治大風痺症、心腹脹痛、水腫脹滿,除寒熱,治療上嘔下瀉、冷痢;治筋骨軟弱、痃癖、氣塊;治療婦女寒氣、癥瘕;治療山嵐瘴氣、溫病;明目,溫暖膀胱。

蒼朮具有除濕發汗、健胃安脾、治痿散風、益氣、疏通鬱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痰、留飲,以及伴隨瘀血形成的囊腫;治療脾濕下注、白帶過多、滑瀉、腸風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