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茯苓

回本書目錄

茯苓

1. 茯苓

(本經上品)

【釋名】茯者。附也。伏松之下。有附之義也。苓者。零也。離松之體。有零之義也。故名。「伏靈」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云。「伏菟」下有伏靈。上有菟絲。故名。「松𦛟」、「不死麵」未詳。「伏神」抱根者。名神。「赤茯苓」即茯苓色赤者也。

【各方記述】生大山山谷。雄松下。假土之精氣。松之餘氣而成。赤白共有之。出於松根者。為良。

【辨別道地】茯苓。茯神。俱和產可用。色白而堅實者為良。色淡白。赤而輕虛者。不可用。

白話文:

茯苓的本經上品解說

釋名

「茯」字,意指附著。茯苓生長在松樹之下,有附著於松樹之意。「苓」字,意指零落。茯苓脫離松樹之體,有零落之意。故而得名「茯苓」。

「伏靈」,是松樹神靈之氣,伏於地下結而成。所以稱為「伏靈」。「伏菟」則是因为茯苓生长在松树下,而松树上又有菟丝子,故得此名。

「松𦛟」、「不死麵」則未詳其名之由來。「伏神」则是指茯苓中抱著根部者,稱為伏神。而「赤茯苓」則是茯苓中顏色偏紅者。

各方記述

茯苓生长于大山山谷之中,雄松树之下,借助土壤的精气以及松树的余气而生。赤茯苓和白茯苓皆有。生长于松树根部者为上品。

辨別道地

茯苓和茯神都可以使用。色白且坚实者为上品,色淡白、赤而轻虚者不可使用。

【修治】去皮膜及筋用。

【氣味】甘淡平。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陰也。入手太陰足太陽經氣分。惡白蘞。畏牡蠣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汗多者亦禁。

【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藏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氣。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

白話文:

修治

去皮膜及筋用。

氣味

甘淡平,無毒。

功用

氣味皆清淡,性浮而升,屬陽中之陰。入足太陰脾經、足太陽膀胱經之氣分。惡白蘞,畏牡蠣、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病人腎虛,小便不禁,或虛寒精清滑泄,皆不得服用。汗多者亦禁。

主治

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藏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氣,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

安胎止渴。利小便。除濕和中。益氣生津。除虛熱。開腠理。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茯苓皮」(主治)水腫膚脹。利水道。開腠理。「赤茯苓」(主治)破結氣。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茯神」(主治)療眩運。定上氣。安神志。益心氣。止心下急痛。堅滿。

療虛勞驚悸善忘。「心內木」名黃松節。(主治)善治風寒冷濕。搏於筋骨。足攣難定之病。

白話文:

茯苓功效及主治

茯苓具有安胎止渴、利小便、除濕和中、益氣生津、除虛熱、開腠理、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等功效。

茯苓皮主治水腫膚脹,利水道,開腠理。

赤茯苓主治破結氣,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

茯神主治療眩運,定上氣,安神志,益心氣,止心下急痛,堅滿,療虛勞驚悸善忘。

心內木又名黃松節,主治善治風寒濕,搏於筋骨,足攣難定之病。

解釋:

  • 安胎止渴: 穩定胎兒狀態,解除口渴。
  • 利小便: 促進排尿,利水消腫。
  • 除濕和中: 祛除體內濕氣,調和脾胃。
  • 益氣生津: 補益氣血,滋潤津液。
  • 除虛熱: 清除虛火,改善體虛發熱。
  • 開腠理: 開通毛孔,促進氣血循環。
  • 瀉膀胱: 清理膀胱濕熱,利尿排毒。
  • 益脾胃: 補益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
  • 治腎積奔豚: 治療腎臟積聚的病症,以及奔豚症(一種突然發作的胸腹疼痛、氣喘等症狀)。
  • 水腫膚脹: 肢體水腫,皮膚膨脹。
  • 利水道: 通暢水道,利尿消腫。
  • 破結氣: 打破氣結,緩解胸悶氣滯。
  • 瀉心小腸膀胱濕熱: 清理心、小腸、膀胱中的濕熱。
  • 利竅行水: 開通竅道,利尿消腫。
  • 療眩運: 治療眩暈,恢復平衡。
  • 定上氣: 安定上半身的氣,緩解氣短喘息。
  • 安神志: 安定心神,改善失眠多夢。
  • 益心氣: 補益心臟功能,改善心悸氣短。
  • 止心下急痛: 止痛,緩解心下部位的急痛。
  • 堅滿: 補腎固精,改善陽痿早洩。
  • 療虛勞驚悸善忘: 治療虛勞,改善心慌,健忘等症狀。
  • 風寒冷濕: 外感風寒濕邪。
  • 搏於筋骨: 風寒濕邪侵襲筋骨。
  • 足攣難定: 足部抽筋,難以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