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山藥

回本書目錄

山藥

1. 山藥

(本經上品)

【釋名】本經所謂薯蕷也。薯蕷二字,薯字犯宋英宗諱,蕷字犯唐代宗諱,故改為山藥。蓋言山中之藥也,遂名「藷藇」,音同。「土藷」、「山藷」,江閩呼之。山芋,齊魯名之。「玉延」,秦楚名之。

【各方記述】四月生苗,延蔓,紫莖綠葉,有三尖,似白牽牛葉,而更光潤。五六月開花成穗,淡紅色,結莢成簇,莢凡三稜,合成堅而無仁。其子別結子於一旁,狀似雷丸,大小不一,皮色土黃而肉白,煮食甘滑,與其根同。

【辨別道地】和產可用。

【修治】山產者,採得以銅刀刮去赤皮,糝白礬末少許,洗去涎,蒸乾用。今藥家所制,去皮以米粉糝涎,日乾售之。

【氣味】甘平,無毒。

【功用】陽中微陰,可升可降,入手足太陰經,紫英為之使,惡甘遂,與面同食,則動氣。但性緩,非多用不效。

【主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主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克五藏,除煩熱,強陰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強筋骨,主泄精、健忘,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白話文:

山藥

本草經上品記載的山藥,古稱薯蕷。因「薯」字與宋英宗名字相沖,「蕷」字與唐代宗名字相沖,故改稱山藥,意指山中之藥。也稱「藷藇」(音同),江浙閩地區稱為「土藷」、「山藷」,齊魯地區稱為「山芋」,秦楚地區稱為「玉延」。

山藥四月生苗,莖蔓延伸,莖紫葉綠,葉片有三尖,像白牽牛葉但更光滑潤澤。五六月開花,花穗淡紅色,結莢成簇,每個莢果有三棱,莢果堅硬但無種子,真正的種子另在旁邊結出,形似雷丸,大小不一。山藥外皮土黃色,內肉白色,煮熟後甘甜滑潤,其莖與根的口感相同。

產地皆可入藥。

山藥的處理方法:野生山藥採摘後,用銅刀刮去紅色的外皮,撒上少量白礬粉,洗去黏液,蒸乾後使用。現在藥商製作的山藥,則去除外皮後以米粉包裹黏液,曬乾後販售。

山藥味甘性平,無毒。

山藥性味平和,略偏陰,能升能降,歸入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紫英是它的配伍藥物,忌與甘遂同用。與麵食一起食用會導致脹氣。山藥藥性緩和,非大量使用則難見效。

山藥能治療脾胃虛弱、體虛消瘦,去除寒熱邪氣,補益中氣、增強體力,使肌肉豐滿,主治頭面部遊走性風痛、頭痛、眼花眩暈,降氣止腰痛,調理五臟,消除煩熱,治療五勞七傷引起的疲勞,驅除風寒,鎮靜心神,安神定魂,治療心氣不足、胸悶,增強記憶力,強健筋骨,治療遺精、健忘,補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痢,化痰涎,潤澤肌膚,搗碎後外敷能消腫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