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茯苓
茯苓
1. 茯苓
(本經上品)
【釋名】茯者,附也。伏松之下,有附之義也。苓者,零也。離松之體,有零之義也。故名「伏靈」。松之神靈之氣,伏結而成,故云「伏菟」。下有伏靈,上有菟絲,故名。「松𦛟」、「不死麵」,未詳。「伏神」,抱根者,名神。「赤茯苓」,即茯苓色赤者也。
【各方記述】生大山山谷雄松下,假土之精氣,松之餘氣而成,赤白共有之。出於松根者,為良。
【辨別道地】茯苓、茯神,俱和產可用,色白而堅實者為良。色淡白、赤而輕虛者,不可用。
【修治】去皮膜及筋用。
【氣味】甘淡平,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中之陰也。入手太陰足太陽經氣分。惡白蘞,畏牡蠣、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物。病人腎虛,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虛寒,精清滑,皆不得服。汗多者亦禁。
【主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乾,利小便,止消渴,膈中痰水,水腫淋結,開胸腑,調藏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氣,開胃止嘔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女人熱淋。補五勞七傷,開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
安胎止渴,利小便,除濕和中,益氣生津,除虛熱,開腠理,瀉膀胱,益脾胃,治腎積奔豚。「茯苓皮」(主治):水腫膚脹,利水道,開腠理。「赤茯苓」(主治):破結氣,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茯神」(主治):療眩運,定上氣,安神志,益心氣,止心下急痛堅滿。
療虛勞驚悸善忘。「心內木」,名黃松節。(主治):善治風寒冷濕,搏於筋骨,足攣難定之病。
白話文:
茯苓
本經上品,其名源於「伏」,指其生長於松樹之下;「苓」,指其脫離松樹之體,零散存在。故名茯苓,也稱伏靈(松樹神靈之氣凝聚而成),伏菟(松樹下有茯苓,上有菟絲子)。「松𦛟」、「不死麵」等名稱則考證不明。「伏神」則指茯苓的根部。赤茯苓則指顏色發紅的茯苓。
茯苓生長於大山山谷,雄壯的松樹下,吸收土壤精華和松樹餘氣而成,有赤白之分。生長在松樹根部的茯苓品質最佳。
茯苓和茯神均可入藥,以色白堅實者為佳,色淡白、赤紅且輕虛者不可用。
炮製方法為除去外皮、膜及筋絡。
茯苓味甘淡,性平,無毒。氣味平和輕薄,具有向上浮升的特性,屬陽中之陰,歸入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氣分。茯苓忌與白蘞同用,畏牡蠣、地榆、雄黃、秦艽、龜甲,忌米醋及酸性食物。腎虛、小便不禁或尿頻、虛寒、精液清稀者均不宜服用,汗多者亦忌用。
茯苓主治胸脅逆氣、憂鬱憤怒、驚恐、心下結痛、寒熱、煩悶、咳嗽、口乾舌燥、小便不利、消渴、膈痰、水腫、淋病、開胸腑、調和臟腑之氣、治療腎臟邪氣、滋陰益氣、保護元氣、開胃止嘔、安神、治療肺痿、痰壅、心腹脹滿、小兒驚癇、婦女熱淋、治療五勞七傷、開心益智、治療健忘、溫暖腰膝、安胎止渴、利尿、除濕和中、益氣生津、除虛熱、疏通經脈、利尿、健脾胃、治療腎臟積聚、奔豚氣等症。
茯苓皮主治水腫、腹脹、利水、疏通經脈;赤茯苓主治破除氣滯、瀉除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茯神主治治療眩暈、上氣、安神、益氣、止心下急痛、堅滿、虛勞、驚悸、健忘等症。
心內木(即黃松節)善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筋骨,導致肢體拘攣麻痺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