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麥門冬
麥門冬
1. 麥門冬
(本經上品)
【釋名】根似穬麥。故名。「虋冬」俗作門冬。便於字。麥須曰虋。此草根似麥而有須。「羊韭」、「禹韭」其葉如韭「禹餘糧」可以服食。斷谷故名。「忍冬」、「忍凌」、「不死草」以上諸名。凌冬不凋。故名。「階前草」。
【各方記述】麥門冬。有大葉小葉。其小者。如韭。大者如建蘭。長及尺余。四季不凋。根黃白色。有鬚根。如連珠。四月開淡紫花。其實圓碧如珠。
【辨別道地】和有大小二種。大小功用相同。而葉大者。根最肥大。味甘可入藥。
【修治】以滾水潤濕。少頃抽心。或以砂鍋焙軟。乘熱去心。不爾。令人煩。若以水浸多時。去心則柔矣。然氣味都盡。用之不效。天門冬亦然。畏其寒者。以酒浸用。
白話文:
麥門冬
釋名
麥門冬的根形似麥穗,故名「麥門冬」。「虋冬」是俗稱,寫成「門冬」較方便。麥穗的鬚叫做「虋」,這種草的根就像麥穗一樣,而且有鬚。也叫「羊韭」或「禹韭」,因為它的葉子像韭菜。「禹餘糧」可以食用,因為它可以斷谷(耐飢),所以得此名。「忍冬」、「忍凌」、「不死草」,這些都是它的別名,因為它在嚴冬也不凋謝。也叫「階前草」。
各方記述
麥門冬有大小兩種,小葉者如韭菜,大葉者如建蘭,長度可達一尺多。四季常青,根呈黃白色,有鬚根,形狀像連珠。四月開花,淡紫色,果實圓潤碧綠,像珠子一樣。
辨別道地
麥門冬有大小兩種,功用相同。但葉子大的,根部也比較肥大,味甘,可以入藥。
修治
用滾水浸泡麥門冬,過一會兒取出,去掉心部。也可以用砂鍋焙軟,趁熱去掉心部,否則會令人煩躁。如果用清水浸泡過久再去除心部,雖然柔軟,但氣味都散失了,用來入藥就沒有效果了。天門冬也是一樣。如果怕麥門冬性寒,可以用酒浸泡後再使用。
【氣味】甘平無毒。
【功用】陽中微陰。降也。入手太陰少陰經。地黃車前為之使。惡款冬苦瓠。畏苦參木耳。伏鍾乳。門冬之甘潤肺除熱。其性寒。雖主脾胃。而虛寒泄瀉。及痘瘡虛寒作泄。產後虛寒泄瀉者。咸忌之。
【主治】心腹結氣。腸中傷飽。脈絕羸瘦。短氣。療身重目黃。心下支滿。虛勞客熱。口乾燥渴。止嘔吐。愈痿蹷。強陰益精。消穀調中。保神。定肺痿。安五藏。令人肥健。美顏色。有子。去心熱。止煩熱。寒熱。下痰飲。止嗽。吐膿。時疾熱狂頭痛。治熱毒。大水面目肢節浮腫。
白話文:
地黃甘平無毒,偏寒性,能降氣,走入肺經、腎經。與車前搭配效果最佳,忌與款冬、苦瓠同用,畏苦參、木耳,能伏鍾乳。地黃能潤肺除熱,但性寒,故脾胃虛寒、痘瘡虛寒泄瀉、產後虛寒泄瀉者忌用。主治心腹積氣、腸胃脹滿、脈搏微弱體虛瘦弱、呼吸短促、身體沉重眼黃、心下脹滿、虛勞發熱、口乾舌燥、嘔吐、痿弱無力、陽痿、精虛、消化不良、神志不清、肺痿、五臟虛弱、體弱乏力、面色蒼白、不孕、心熱煩躁、寒熱交替、痰飲、咳嗽、咳膿、時疾發熱神志不清頭痛、熱毒、水腫等症。
下水主泄精。治肺中伏火。補心氣不足。主血妄行。及經水枯。乳汁不下。和車前地黃丸服。去濕痹。
白話文:
"下焦主導著精液的排泄。治療肺部深藏的熱邪。補充心氣的不足。主導血液的異常流動。以及經血乾涸、乳房分泌物無法流出的情況。可以服用車前與地黃丸來調理。去除濕氣和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