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伊豫平住

《中國藥物學大綱》~ 荊芥

回本書目錄

荊芥

1. 荊芥

(本經上品)

【釋名】本經所謂假蘇也。氣味辛香。如蘇如姜如芥故名。「姜芥」荊姜聲訛。謂為荊芥非也。

【各方記述】荊芥原是野生。二月生苗。方莖細葉。似獨帚葉而狹小。淡黃綠色。八月開小花。作穗成房。如紫蘇。房內有細子。如葶藶子狀。黃赤色。連穗收採用之。

【辨別道地】和產真也。布子甚繁茂。家園栽蒔。採收穗。以可供藥用。

【修治】去枝葉。生用。治下焦血。炒黑用。

【氣味】辛苦溫。無毒。

【功用】氣味俱薄。浮而升。陽也。入手太陰足厥陰經。與河豚黃顙魚驢肉相反。若同日食之。致喪命。病人氣虛。寒熱。表虛有汗。陰虛火炎。面赤。因而頭痛者。俱禁用。

白話文:

本經上品 - 荊芥

釋名

本經中所說的「假蘇」,是指荊芥。它的氣味辛香,如同蘇葉、生薑、芥菜,所以稱為「假蘇」。「姜芥」是「荊姜」的音訛,並不是指「荊芥」。

各方記述

荊芥原本是野生植物,二月開始發芽。莖方而細,葉子狹小,形似獨帚葉。葉色淡黃綠。八月開小花,形成穗狀花序,像紫蘇的花序。花序中含有細小的種子,形狀像葶藶子,顏色黃赤。收穫時連穗一起採收。

辨別道地

產地不同,品質也有差異。產地正宗的荊芥,子實繁茂。人們在家園種植,收穫花穗供藥用。

修治

去枝葉,生用。用於治療下焦血症。炒黑後使用。

氣味

辛苦溫,無毒。

功用

氣味都較淡薄,屬性偏於浮升,屬陽性。入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與河豚、黃顙魚、驢肉相剋,同日食用會導致死亡。病人氣虛、寒熱、表虛多汗、陰虛火旺、面紅、頭痛者,皆忌用。

【主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疽。去邪。除勞渴冷風出汗。煮汁服之。搗爛醋和傅丁腫。腫毒單用。治惡風賊風。口面喎斜。遍身𤸷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辟邪毒氣。通利血脈。傳送五藏不足氣。助脾胃。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

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利五藏。消食下氣。醒酒。作菜生熟皆可食。並煎茶飲之。以豉汁煎服。治暴傷寒。能發汗。治婦人血風。及瘡疥為要藥。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

及生瘡陰㿗。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白話文:

主治寒熱、鼠瘻、瘰癧、生瘡、破結聚氣、下瘀血、除濕疽、去邪、除勞渴冷風出汗。煮汁服用。搗爛加醋敷丁腫、腫毒,單用可治惡風賊風、口面喎斜、遍身𤸷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精,辟邪毒氣,通利血脈,傳送五藏不足之氣,助脾胃。主血勞風氣壅滿、背脊疼痛、虛汗,理丈夫腳氣、筋骨煩疼、及陰陽毒,傷寒頭痛、頭旋目眩、手足筋急,利五藏,消食下氣,醒酒。生熟皆可食,亦可煎茶飲用。以豉汁煎服治暴傷寒,能發汗,治婦人血風及瘡疥,為要藥。產後中風身強直,研末酒服,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消瘡腫,治項強、目中黑花,以及生瘡陰㿗、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