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苦參

回本書目錄

苦參

1. 苦參

(本經上品)

【釋名】苦以味名,參以功名。「苦識」、「苦骨」以形與味名。「地槐」、「水槐」、「菟槐」、「驕槐」、「野槐」以葉如槐而名。「白莖」、「芩莖」、「綠白」、「陵郎」、「虎麻」皆以似色而名乎。

【各方記述】生苗高三四尺以來,葉碎青色,極似槐葉,春生冬凋。其花黃色,七八月結角,如蘿蔔子,角內有子二三粒,如小豆而堅。

【辨別道地】揀黃色指大,肉白,嚼之極苦者佳。

【修治】用糯米泔浸一宿,其腥穢氣,浮在水面上,須重重淘過,蒸乾。少入湯藥,多作丸服。治瘡浸酒,治腸風炒至煙起為末。

【氣味】苦寒,無毒。

【功用】氣沉純陰,足少陰腎經君藥也。又入手陽明足厥陰經,玄參為之使,惡貝母、菟絲、漏蘆,及藜蘆,伏汞,制雌黃,焰硝。此物雖能泄血中之熱,除濕熱生蟲為癘,然以其味大苦,氣大寒,久服損腎氣,肝腎虛而無大熱者,勿服。

【主治】心腹結氣,癥瘕積聚,黃疸,逐水除癰腫,明目止淚,除伏熱腸澼,止渴醒酒,小便黃赤,療惡瘡,下部䘌積酒飲,治疥殺蟲,治惡蟲脛酸,熱毒風皮,煩躁生瘡,赤癩眉脫,除大熱嗜睡,治腹中冷痛,中惡腹痛,殺疳蟲。炒存性,米飲服,治腸風瀉血,並熱痢。

白話文:

苦參

苦參因其味苦而得名,因其功效卓著而稱為「參」。「苦實」、「苦骨」則因其形狀和味道而得名。「地槐」、「水槐」、「菟槐」、「驕槐」、「野槐」則因其葉子像槐樹葉而得名。「白莖」、「芩莖」、「綠白」、「陵郎」、「虎麻」皆因其顏色而得名。

苦參植株高度約三四尺,葉子細碎呈青綠色,非常像槐樹葉,春天發芽,冬天枯萎。花朵呈黃色,七八月份結出果莢,形似蘿蔔子,果莢內含二三粒種子,像小豆子一樣堅硬。

好的苦參應選擇顏色發黃、個頭較大、肉質潔白,嚼起來極其苦澀的。

加工方法是用淘米水浸泡一夜,讓苦參中的腥臭之氣浮到水面,然後反覆清洗乾淨,再蒸乾備用。少量用於湯劑,大量則製成丸劑服用。治療瘡瘍則用酒浸泡;治療腸風則炒至冒煙研磨成粉。

苦參味苦性寒,無毒。

苦參氣味沉降,性寒,是足少陰腎經的要藥,也入入手陽明經和足厥陰經。玄參是它的輔藥。苦參忌與貝母、菟絲子、漏蘆、藜蘆、水銀、雄黃、硝石同用。雖然苦參能泄去血液中的熱,清除濕熱、殺滅蟲蟯,但因其味極苦,性極寒,久服會損傷腎氣。肝腎虛弱而無明顯熱證者,不宜服用。

苦參主治心腹脹滿、氣滯、癥瘕積聚、黃疸、水腫、癰腫、明目止淚、除伏熱、腸胃濕熱、止渴醒酒、小便黃赤、治療惡瘡、下焦濕熱、酒毒、疥瘡、殺蟲、治療蟲積脛酸、熱毒風疹、煩躁生瘡、赤癩、眉毛脫落、除大熱嗜睡、治療腹部冷痛、中惡腹痛、殺滅疳蟲。炒至顏色變深後,用米湯送服,可治療腸風下血、熱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