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貝母

回本書目錄

貝母

1. 貝母

(本經中品)

【釋名】形如聚貝子,故名。𦯶音萌,一作虻,謂根狀如虻也。「勒母」、「苦菜」、「苦花」、「空草」、「藥實」諸名義未詳。

【各方記述】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採根,有瓣子,黃白色。此有數種。○和有一種,一干開白花,狀似百合,有芬芳可愛,葉如牛蒡葉,或有似南星葉者,根亦如百合,一顆大如龍眼,干則片片真如貝母,亦是貝母之類也。

【辨別道地】漢可用黃白輕鬆者為良,油黑重硬者勿用。獨顆非兩片者,名丹龍眼,不可入藥,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今藥肆以粒小者為上品,以粒大者為下品。按本草無大小之辨。頤生微論,既謂選大者,則小為上之說,甚不可用也。

【修治】去心,糯米拌炒,米熟為度;或去心,銼浸生薑汁,日乾焙用。

【氣味】苦辛平寒,無毒。

【功用】陰中微陽,可升可降,陰也。入手太陰少陰經,厚朴白薇為之使,畏秦艽,反烏頭。俗以半夏燥有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寒潤,乃太陰肺經之藥。肺為燥金,性喜潤,故專主肺家燥痰。半夏燥濕,乃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藥。脾為濕也,性喜燥,故專主脾胃濕痰。

兩者天淵,何可代乎?若痰在脾經,誤用貝母之潤,投以所惡,可翹首待斃灸。如南星、半夏、天麻、蒼白朮、茯苓類治之者,均非貝母之所司也。

【主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脾乳蛾,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藏,利骨髓,消痰潤心肺,末和沙糖丸,含止嗽,燒灰油調傅,人畜惡瘡,斂瘡口,主胸脅逆氣,時疾黃疸,研末點目去翳,以七枚作末,酒服,治產難及胞衣不出,與連翹同服,主項下瘤癭疾。

白話文:

貝母

本經記載為中品藥材。其名稱由形似聚貝而來,「萌」或「虻」則指其根狀似虻蟲,其他名稱如「勒母」、「苦菜」、「苦花」、「空草」、「藥實」等,其含義已不可考。

二月發芽,莖細而青綠,葉片也呈青綠色,形似蕎麥葉,與莖同時生長。七月開花,花碧綠色,形似鼓子花。八月採收其根,根呈黃白色,有瓣狀結構,貝母有多種。其中一種莖幹開白花,狀似百合,芳香宜人,葉片像牛蒡葉或南星葉,根也像百合,顆粒大小如龍眼,莖幹則片片分明,如同貝母,也屬於貝母的一種。

質量好的貝母顏色黃白,輕盈柔軟;油黑、堅硬的則不宜使用。單獨一顆而非兩片相連的,稱為「丹龍眼」,不能入藥,誤服會導致筋脈永久損傷,但服用黃精和小藍汁可以立即治愈。現今藥鋪以粒小的為上品,粒大的為下品,但本草書中並無大小之分,頤生微論中認為大的好,小的為上品的說法不可信。

炮製方法:去除貝母的心,與糯米拌炒,至米熟即可;或去除心,切碎後浸泡在生薑汁中,曬乾後再焙用。

其味苦辛,性平寒,無毒。

貝母藥性陰中帶微陽,可升可降,屬陰性藥物,入入手太陰經與少陰經。厚朴、白薇是它的輔藥,畏秦艽,反烏頭。民間常用貝母代替半夏,認為半夏燥熱且有毒,但貝母寒潤,是治療肺經之藥,肺屬燥金,喜潤,故貝母專治肺部燥痰;而半夏燥濕,是治療脾經、胃經之藥,脾主濕,喜燥,故半夏專治脾胃濕痰。兩者藥性完全不同,不可互相替代。若痰在脾經,誤用寒潤的貝母,反而會加重病情,後果嚴重。治療脾胃濕痰,應選用南星、半夏、天麻、蒼朮、茯苓等藥物,而非貝母。

貝母主治傷寒發熱、小便不利、邪氣入侵、疝氣、喉嚨腫痛、乳蛾、金瘡、風痙、腹中結塊、心下痞滿、惡寒風、頭暈目眩、頸項強直、咳嗽氣喘、煩熱口渴、盜汗、安五臟、益骨髓、化痰潤肺。研末與砂糖混合製成丸劑,含服可止咳;燒成灰,用油調和後,可外敷人畜瘡瘍,斂合瘡口;主治胸脅逆氣、時疫黃疸;研末點眼,可去除眼翳;取七枚貝母研末,酒服,可治療難產及胎盤不下;與連翹同服,主治頸下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