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白附子

回本書目錄

白附子

1. 白附子

[(別錄下品)]

【釋名】因附子相似,故得此名。實非附子類也。

【各方記述】獨莖似鼠尾草。細葉周匝。生於穗間。根形似天雄。

【辨別道地】漢來者:但一種,真而無偽。和產亦真也。

【修治】炮去皮臍用。

【氣味】辛大溫,大毒。

【功用】陽也。升也。入足陽明經。純陽引藥勢上行。其性燥。似中風症。雖有痰,亦禁用。小兒慢驚風,勿服。吳佩蘭說:慢驚勿服。本綱附方載慢脾驚風治驗。每遇慢驚用之,而屢得效。兩說相矛盾,未知孰是。予從本草。

【主治】心痛血痹,面上百病,行藥勢,中風失音,一切冷風氣,面皯瘢疵,諸風冷氣,足弱無力,疥癬風瘡,陰下濕癢,頭面痕,入面脂用,補肝,風虛風痰。

白話文:

白附子

因為外形和附子相似,所以得名。但它實際上並非附子類植物。

它長得像鼠尾草,單獨一根莖,細小的葉子環繞著莖生長,花穗著生於莖頂。根部形狀像天雄(另一種中藥)。

漢朝時期產的白附子只有一種,是貨真價實的。其他地區生產的也多為正品。

炮製方法:去除外皮和根部的臍狀部分後使用。

辛味,性大溫,有大毒。

具有陽升之性,走足陽明經,能引導藥物向上運行。其性燥烈,類似中風症狀,即使有痰也不宜使用。小兒慢驚風更不能服用。吳佩蘭認為慢驚風不能服用,但本草綱目記載的方劑中卻有使用於治療慢驚風並獲得療效的案例,兩種說法互相矛盾,難以判斷孰是孰非,我傾向於遵循本草綱目記載。

主治:心痛、血脈痹阻、面部各種疾病、幫助藥物運行、中風失音、一切風寒感冒、面部色斑瘢痕、各種風寒症狀、足部無力、疥瘡、風瘡、陰部濕癢、頭面部瘙癢,可加入面脂中使用,補益肝臟,治療風虛、風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