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物學大綱》~ 半夏
半夏
1. 半夏
(本經下品)
【釋名】禮月令。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守由」當夏之半故名。「水玉」因形以名。「地文」、「和姑」名義未詳。
【各方記述】二月生苗。一莖。莖端三葉。淺綠色。頗似竹葉。五月八月採根。以灰裹二日。湯洗暴乾。
【辨別道地】和產不擇處而生。一種稱大半夏者。其根塊極大。葉亦闊大。有紋縷。且光。是由跋而南星一種。非半夏也。不可混用。以肉白為佳。不厭陳久。
【修治】揀肥大而白者。洗去皮垢。以水浸五日。每日換水。去帽眼。干切片。薑汁拌焙。入藥。或製半夏一斤。以生薑一斤。切片拌半夏。加水以煮熟。割以無白星為度。去姜。曬乾。炒用亦可。治火痰以薑汁竹瀝。治寒痰以薑汁礬湯入白芥子末和之。風痰薑汁皂角煮汁和之。
白話文:
《本經下品》半夏
釋名
禮月令記載,五月半夏生長,正值夏季的中間。因此得名“守由”,意為夏之半也。因其形狀如水中的玉石,故名“水玉”。“地文”和“和姑”的命名緣由則尚未明瞭。
各方記述
二月半夏發芽,一株只有一根莖,莖端有三片葉子,呈淺綠色,外形頗似竹葉。五月到八月採收其根部。將根部用草木灰包裹兩天,然後用清水洗淨,曬乾備用。
辨別道地
半夏的產地不拘泥於特定環境,但有一種稱為“大半夏”的,其根塊特別大,葉片也寬大,表面有紋路且光滑,其實是“由跋”和南星的一種,而非真正的半夏,不可混用。半夏以肉質白皙者為佳,且越陳久越好。
修治
挑選肥大、顏色白皙的半夏,洗淨泥土和外皮,浸泡在水中五天,每天換水一次。去除根部的芽眼,切成薄片,用薑汁拌勻後烘乾,即可入藥。
另外,也可以將一斤半夏與一斤生薑一起切片,拌勻後加水煮熟,煮至無白點為止,去除生薑,曬乾,即可炒用。
針對火痰,可用薑汁混合竹瀝服用;針對寒痰,可用薑汁混合礬湯和白芥子末服用;針對風痰,可用薑汁混合皂角煮汁服用。
「造半夏曲法」以半夏洗淨湯泡去衣垢。研細以薑汁礬湯和作餅。楮葉包裹。待生黃衣。去葉曬乾用。
【氣味】辛平。有毒。
【功用】氣味俱薄。沉而降。陽中陰也。入手少陰太陰陽明經。亦入足太陰陽明少陽經。射干柴胡為之使。畏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及烏頭。惡皂莢。忌羊血海藻飴糖。熱痰佐以黃芩。風痰佐以南星。寒痰佐以乾薑。痰痞佐以陳皮白朮。多用則瀉。脾胃諸血證。及口渴者。禁用。為其燥津液也。孕婦忌之。用生薑則無害。
白話文:
半夏曲製法及功效說明
製法:
將半夏洗淨,用熱水浸泡去除表面的雜質。研磨成細粉,用薑汁和礬湯混合製成餅狀。用楮葉包裹,待其表面生出黃色薄衣後,去除葉子,曬乾即可使用。
氣味: 辛辣,性平,有毒。
功用:
氣味淡薄,性質沉降,屬陽中之陰。主要作用於手少陰、太陰、陽明經,也入足太陰、陽明、少陽經。
配伍:射干、柴胡為其使藥。
忌諱:畏懼雄黃、生薑、乾薑、秦皮、龜甲、烏頭;惡忌皂莢;忌食羊血、海藻、飴糖。
用法:
- 熱痰宜配黃芩。
- 風痰宜配南星。
- 寒痰宜配乾薑。
- 痰痞宜配陳皮、白朮。
過量使用會導致瀉下。脾胃虛弱、各種出血症狀、口渴者禁服,因為它會消耗津液。孕婦忌用,但加入生薑則無害。
【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胸脹咳逆。頭眩。咽喉腫痛。腸鳴下氣。止汗。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療痿黃。悅澤面目。墮胎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胸中痰滿。生者摩癰腫。除瘤癭氣。治吐食反胃。霍亂轉筋。腸腹冷痰瘧。
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消胸中痞。膈上痰。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治痰厥頭痛。消腫散結。治眉稜骨痛。補肝風虛。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白話文:
主治傷寒、寒熱、心下堅硬、胸悶咳嗽、頭暈、咽喉腫痛、腸鳴腹瀉、止汗、消散心腹胸膈痰熱積聚、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硬痞塞、時疫嘔吐、消散癰腫、治療痿黃、使面色光澤、墮胎、消痰下肺氣、開胃健脾、止嘔吐、去除胸中痰滿、生藥外敷癰腫、消散瘤癭、治療吐食反胃、霍亂抽筋、腸腹冷痰瘧疾、治療寒痰、以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嗽、消散胸中痞塊、膈上痰、去除胸寒、和胃氣、燥脾濕、治療痰厥頭痛、消散腫塊、治療眉稜骨痛、補肝風虛、去除腹脹、目不得閉、白濁、夢遺、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