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天花」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天花是中醫古代疾病,其病因多為外感時邪,以毒熱之邪侵襲肺衛所致。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惡寒、四肢酸痛、皮疹、口腔潰瘍等。

天花的證候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 初發期: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惡寒、四肢酸痛等。
  2. 出疹期:此期為天花的主要臨床表現,皮疹多見於頭面部、四肢及軀幹,皮疹初起為紅色斑疹,逐漸變為丘疹、水皰、膿皰,最後結痂脫落。
  3. 結痂期:此期皮疹結痂脫落,痂下皮膚逐漸恢復正常。

天花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透表為主。常用中藥有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荊芥、防風等。

天花是一種嚴重且具有傳染性的疾病,在古代曾經造成大量人員死亡。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天花已經被消滅。但我們仍要重視天花的防治,提高群體免疫力,避免天花的再次流行。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又加葛根、草果、天花粉,用於寒熱如瘧,咳嗽甚者,此東郭之經驗也。
  • 2.《醫方集宜》:「一發熱作渴口苦脅痛宜用 小柴胡湯加 天花粉 麥門冬
  • 3.《醫方集宜》:「發熱惡寒,小便如常,是表未解,宜用 五苓散加 天花粉;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者,宜用 小柴胡湯加 天花粉 麥門冬;陽明病汗多而渴,宜用 竹葉石膏湯。
  • 4.《正體類要》:「有一患者,瘀血雖去,飲食形氣如故,但熱渴焮痛,膈痞有痰,以小柴胡湯加天花粉、貝母、桔梗、山梔,二劑少愈;又加生地、歸尾、黃芩、柴胡、山梔、花粉而愈。余治百餘人,其杖後血氣不虛者,惟此一人耳,治者審之。
  • 5.《外科理例》:「一人因怒後鬢際腫痛。發熱。以小柴胡湯加連翹、金銀花、天花粉、四劑根畔俱消。惟瘡頭作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膿熟。針之。更以托裡消毒藥而愈。(此因情也。)
▼ 展開更多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消渴,身熱,喘而咽喉不利者,加天花粉。大便燥結,腹微滿者,兼用調胃承氣湯。治久咳,勞嗽,喘滿短氣,咽喉不利,時噁心嘔吐者。《肘後方》曰:『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按生薑甘草湯證亦如爾云,可疑。今驗病者,此方為勝。」

葛根湯

  • 1.《經方實驗錄》:「葛根(六錢),麻黃(二錢),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生草(一錢),天花粉(四錢),棗(七枚)
  • 2.《皇漢醫學》:「求真按:「此說頗能說明天花、麻疹及其他發疹病不得不用葛根湯之故,學者須熟讀玩味之。」
  • 3.《醫方集宜》:「黃芩、柴胡、麥門冬、甘草、乾葛、茯苓、白朮、天花粉、知母、黃柏

白虎湯

  • 1.《經方實驗錄》:「服後,病如故。次日,又服白虎湯,孰知身熱更高,煩躁更甚,大渴引飲,汗出如漿。又增重藥量為:石膏二兩、知母一兩、生草五錢、粳米二杯,並加鮮生地二兩、天花粉一兩、大小薊各五錢、丹皮五錢。令以大鍋煎汁,口渴即飲。共飲三大碗,神志略清,頭不痛,壯熱退,並能自起大小便。
  • 2.《醫方集宜》:「一夏月病暑:身如火燎,若有芒刺在背,心煩作渴,自汗,此乃熱傷肌肉,宜用 白虎湯加人參 黃耆 麥門冬 天花粉 黃連 柴胡
  • 3.《銀海指南》:「_又_,清火導赤散合白虎湯,加白芷、天花粉、忍冬花。
  • 4.《續名醫類案》:「孫文垣治張二官,發熱頭痛,口渴,大便秘結三日未行,脈洪大,曰:此陽明少陽二經之症。用大柴胡湯行三五次,所下皆黑糞,夜出臭汗。次日清爽,惟額上仍熱,(陽明部位。)用白虎湯加葛根、天花粉。因食粥太早,復發熱咳嗽,口渴殊甚,且噁心,(食復。)用小柴胡加枳實、山梔、麥芽。
  • 5.《孫文垣醫案》:「張二官發熱頭痛,口渴,大便秘結三日未行,脈洪大,此陽明少陽二經之症。用大柴胡湯行三五次,所下者皆黑糞,夜出臭汗,次日清爽,惟額上仍熱。用白虎湯加葛根、天花粉。因食粥太早,復發熱咳嗽,口渴殊甚,且噁心。用小柴胡加枳實、山梔子、麥芽。次日渴不可當。
▼ 展開更多

炙甘草湯

  • 1.《經方實驗錄》:「炙甘草(五錢),川桂枝(四錢),潞黨參(五錢),阿膠珠(二錢),大熟地(一兩),大麻仁(一兩),麥冬(四錢),紫蘇葉(五錢),天花粉(一兩),生薑(三片),紅棗(七枚),制軍(三錢)

五苓散

  • 1.《醫方集宜》:「發熱惡寒,小便如常,是表未解,宜用 五苓散加 天花粉;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者,宜用 小柴胡湯加 天花粉 麥門冬;陽明病汗多而渴,宜用 竹葉石膏湯。
  • 2.《外科選要》:「腫瘍時內熱口乾,脈實煩躁,便秘喜冷者,此為邪毒在裡,急與寒涼攻利,宜內疏黃連湯,四順清涼飲,內消沃雪湯,俱可選用。又兼有表症,防風通聖散,去麻黃,或雙解散,加桔梗,天花粉,又或小便不利者,兼入天水散,五苓散,俱可合用。務使二便通利,以杜其源。
  • 3.《古今醫統大全》:「虛勞者,素多飲酒,或傷寒邪,積熱膀胱,謬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熱煩躁,以青龍湯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裡,而解煩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劑。

四物湯

  • 1.《醫方集宜》:「燥是火熱,因火盛傷金,宜用血藥,以四物湯減川芎,加天花粉、麥門冬、黃柏之類,以潤其燥。
  • 2.《証治準繩‧幼科》:「秋肺旺,燥金主事,宜瀉白散(肺)合甘桔湯(咽喉)加牛蒡子、馬兜苓,以散肺中之邪,又以四物湯去川芎,加天麥門冬、天花粉,以潤其燥。冬腎旺,寒水主事,宜五積散以散表之寒,理中湯(泄利)加黃耆、炙木香、丁香,以勝里之寒。此四時之治法也。如天有暴風,連日不止,恐有風邪,桂枝葛根湯。
  • 3.《濟陰綱目》:「_李氏_,曰:產後煩渴氣虛者,生脈散;血虛者,四物湯加天花粉、麥門冬;氣血俱虛作渴,頭眩腳弱,飲食無味者,用人參二錢,麥門冬一錢半,熟地黃七分,天花粉三錢,甘草五分,糯米薑棗煎服。(此方分兩有法,讀者不可輕放過)
  • 4.《立齋外科發揮》:「一男子墜馬,腹作痛,以桃仁承氣湯,加蘇木、紅花下之,頓愈;更以四物湯,加天花粉、柴胡,二劑而愈。
  • 5.《雜病廣要》:「一男子患痔,焮腫作痛,大便結燥,脈數有力,以內疏黃連湯,二服便行,痛止,又以四物湯加芩、連、枳殼、天花粉,數劑而腫消,更以臟連丸(用黃連、公豬大臟)一料而不復發。(《正宗》)
▼ 展開更多

小建中湯


真武湯


當歸散

  • 1.《秘傳外科方》:「如瘡疼痛者,加乳香、沒藥、白芷各五錢。瘡熱不退,加筀竹青、山梔仁各少許;大便閉,加枳殼一兩;躁煩,加燈心十莖,竹茹一塊;渴者,加天花粉一兩;腫者,加甘草節、降香節各半兩;眼暈者,倍加川芎、白芷、荊芥、防風;渴而小便閉者,加滑石一兩。

麻黃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一人年近四旬,身體素羸弱,於季冬得傷寒證,醫者投以麻黃湯汗無分毫,求為診治,其脈似緊而不任重按,遂於麻黃湯中加生黃耆、天花粉各五錢,一劑得汗而愈。
  • 2.《醫學衷中參西錄》:「曾治一人冬日得傷寒證,胸中異常煩躁,醫者不識為大青龍湯證,竟投以麻黃湯,服後分毫無汗,胸中煩躁益甚,自覺屋隘莫能容,診其脈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龍湯,為加天花粉八錢,服後五分鐘,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桂枝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是以愚用桂枝湯時,恆加黃耆以補其胸中大氣,加薄荷以助其速於出汗,不至若方後所云,恆服藥多次始汗也。又宜加天花粉助芍藥以退熱(但用芍藥退熱之力恆不足),即以防黃耆服後能助熱也(黃耆天花粉等分並用,其涼熱之力相敵,若兼用之助芍藥清熱,分量又宜多用)。
  • 2.《醫學入門》:「濕性緩為柔痙,因先傷風,故有汗,宜桂枝湯加天花粉、葛根。其或痰塞氣盛,則南星、半夏、白茯以消痰,枳實、陳皮、紫蘇以順氣,痰消氣順,然後分剛、柔治之。通用,小續命湯,有熱去附子,自汗去麻黃。剛痙二三日,仰面壯熱,胸滿如結胸狀,便閉腳蜷,臥不著席者,大承氣湯下之。

甘草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杏仁,天花粉片,桑皮,蘆根,西瓜萃衣,川貝
  • 2.《壽世保元》:「天門冬(去心一錢),麥門冬(去心一錢),知母(薑湯浸二錢),貝母(甘草湯洗二錢),人參(五分),當歸身(一錢),枯芩(一錢),元參(一錢),山梔子(炒一錢),桔梗(一錢),天花粉(一錢),薄荷(七分),生甘草(三分)

大青龍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曾治一人冬日得傷寒證,胸中異常煩躁,醫者不識為大青龍湯證,竟投以麻黃湯,服後分毫無汗,胸中煩躁益甚,自覺屋隘莫能容,診其脈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龍湯,為加天花粉八錢,服後五分鐘,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

白頭翁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生石膏(三兩搗細),生杭芍(八錢),生懷山藥(八錢),野臺參(四兩),白頭翁(八錢),秦皮(六錢),天花粉(八錢),甘草(三錢)

理中湯

  • 1.《王孟英醫案》:「湯某復從而和之,(總是病者該死,故一時有此二妖孽。)許氏即招湯某診治,謂其陽氣傷殘,沉寒久伏,(既已沉寒,焉能作寒熱。)以理中湯加威靈仙、桂枝、半夏、厚朴、薑、棗等藥。(勿論其認證之誤與不誤,即理中湯,亦有此等加減法耶?)病者頗疑藥太燥烈,湯復膏吞拭舌,說得天花亂墜。

小陷胸湯

  • 1.《明醫指掌》:「痰氣阻滯中州而為痞者,小陷胸湯,或枳桔二陳湯加黃連、栝蔞、天花粉。痰氣壅滿,心胸痞滿不寬,導痰湯。

仙方活命飲

  • 1.《醫學原理》:「_仙方活命飲_,穿山甲用蛤粉炒黃色,甘草節、防風、沒藥、赤芍、白芷、歸尾、乳香各一錢,天花粉、貝母各八分,金銀花、陳皮各三錢,皂角刺炒黃一錢,用酒煎服。
  • 2.《古方彙精》:「穿山甲,銀花(各二錢),皂角刺,歸尾(各一錢五分),赤芍,陳皮,甘草節,天花粉,貝母白芷(各一錢),防風(七分),乳香,沒藥(各五分俱去油)
  • 3.《馮氏錦囊秘錄》:「白芷,防風,乳香,沒藥,甘草,連翹,赤芍,穿山甲(炙焦),歸梢,天花粉,薄荷,角刺,貝母(各一錢),金銀花(三錢),陳皮(一錢),水酒各半煎服。
  • 4.《目經大成》:「忍冬藤即金銀花,貝母,甘草節,天花粉,橘皮,當歸,防風,白芷,乳香,沒藥,皂角刺,穿山甲

清胃散

  • 1.《馮氏錦囊秘錄》:「防風,黃芩,天花粉,厚朴(姜炙),石膏,枳殼,黃連,陳皮,甘草,水煎服。

人參白虎湯

  • 1.《保命歌括》:「疫病渴不止者,宜人參白虎湯加生地黃、天花粉主之。
  • 2.《專治麻痧初編》:「凡疹子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初發熱發渴者,升麻葛根湯加天花粉麥門冬,渴甚者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主之。

補中益氣湯

  • 1.《外科證治全書》:「發於內者,在肛門內結腫,刺痛如椎,大便虛秘,小便淋漓,或咳嗽生痰,或寒熱往來,遇夜則尤甚,脈數無力,此屬陰虛,濕熱滲注難治,用四物湯加焦黃柏、知母、甘草、木通,兼六味地黃丸調治自安。元氣虛陷及潰膿水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地黃、槐花、天花粉,或兼六味地黃湯,早晚輪服。
  • 2.《邯鄲遺稿》:「若脾虛胃消善食,黃瘦而不生血,月水全閉者,宜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生地、天花粉。
  • 3.《外科正宗》:「一男子素有內痔便血,常欲脫肛。一朝肛門墜重不收,腫痛突起,光亮紫色,此濕熱流注結腫。固難收入,以黃連除濕湯二劑,外用珍珠散加冰片清蜜調塗,其腫痛漸減;後以補中益氣湯加生地、黃連、蒼朮、天花粉、牡丹皮,服之數劑,其腫痛漸減而平。

導赤散

  • 1.《疹科類編》:「一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粉、連翹、玄參、葛根以瀉其肺,導赤散加葛根、淡竹葉、連翹、黃連以瀉其心。
  • 2.《銀海指南》:「_又_,清火導赤散合白虎湯,加白芷、天花粉、忍冬花。

竹葉石膏湯

  • 1.《赤水玄珠》:「氣虛煩嘔,竹葉石膏湯,燥渴去半夏、知母,倍天花粉,虛熱不止者,千金麥冬湯。
  • 2.《專治麻痧初編》:「注:凡出麻疹煩渴者,乃毒熱壅盛也。蓋心為熱擾則煩,胃為熱鬱則渴。當未出時宜升麻葛根湯加麥冬天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湯,沒後煩渴者用竹葉石膏湯。
  • 3.《專治麻痧初編》:「疹後身熱煩渴不已,乃虛煩也,宜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乾葛天花粉麥冬治之。

真人活命飲

  • 1.《成方便讀》:「真人活命飲,金銀花(二錢),陳皮(去白),當歸(酒洗各一錢半),防風(七分),白芷,甘草節,貝母,天花粉,乳香(各一錢),沒藥,皂刺(各五分),炙甲片(一錢),用好酒煎。毒在上飽服,在下飢服。善飲者,多飲酒以行藥勢。忌酸物、鐵器。治一切腫毒初起未消、偏於輕淺陽分者。
  • 2.《馮氏錦囊秘錄》:「金銀花(三錢),陳皮(去白),當歸(酒洗,錢半),防風(七分),白芷,甘草節,貝母,天花粉,乳香(一錢),沒藥(二味,另研候藥熟,下),皂角刺(五分),穿山甲(三大片銼,蛤粉炒,去粉用)
  • 3.《養生類要》:「穿山甲(三大片,以蛤粉炒去粉淨用) 天花粉(一錢) 白芷(一錢) 甘草節(一錢) 貝母(一錢,去心) 乳香(一錢,另研藥熟下) 防風(七分,去蘆) 沒藥(五分,另研藥熟下) 皂角刺(五分) 當歸尾(酒洗一錢五分) 金銀花(三錢) 陳皮(一錢五分,去白)
  • 4.《新刻圖形枕藏外科》:「貝母(一錢),防風(六分),歸尾(一錢),陳皮(一錢五分),天花粉(三錢),銀花(三錢),皂角(八分),甘草節(六分),乳香(一錢),沒藥,白芷,赤芍(各六分),穿山甲(炒,一錢),好酒一碗煎服,能飲酒者服後可再飲適量,以助藥力。
  • 5.《醫方集解》:「金銀花(三錢),陳皮(去白),當歸(酒洗,錢半),防風(七分),白芷甘草節貝母,天花粉,乳香(一錢),沒藥(二味另研,候藥熟下),皂角刺(五分),穿山甲(三大片,銼,蛤粉炒,去粉用。)用好酒煎。毒在上飽服,在下飢服;善飲者多飲酒以行藥勢。忌酸物、鐵器酸性收斂,凡藥多忌鐵。
▼ 展開更多

生化湯

  • 1.《高淑濂胎產方案》:「——產後肥人多痰,宜生化湯加天花粉一錢五分,竹瀝半瓶,薑汁二錢,或加橘紅四分,毋輕用牛黃及寒冷等味。
  • 2.《家用良方》:「_痰多:_,生化湯加貝母五分,橘紅五分,天花粉五分,竹瀝、薑汁各一茶匙。
  • 3.《家傳女科經驗摘奇》:「一有痰,加天花粉八分,竹瀝半酒鍾,薑汁少許。

二陳湯

  • 1.《明醫指掌》:「痰多佔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目必漸昏,星芎丸。肥人經閉是痰隔,導痰湯加黃連、川芎。瘦人經閉是氣滯,四物湯加木香、檳榔、枳殼、香附、桃仁、紅花。經水過期色淡,痰也,二陳湯加川芎、當歸、貝母、天花粉。臨行腹先痛,氣滯血實也,四物湯加玄胡索、蓬朮、枳殼、木香、桃仁、香附。
  • 2.《孫文垣醫案》:「次日診之,右關脈仍滑,此中焦食積痰飲膠固已久,卒難動搖,姑以二陳湯加枳實、黃連、滑石、天花粉、天麻、竹茹調理,後以當歸龍薈丸加牛膽南星、青礞石,凡數帖痊愈。

涼膈散

  • 1.《外科正宗》:「一男子素飲火酒,一時咽喉腫閉,口噤舌強,痰涎壅塞,勢頗危急。用針先刺少商二穴,口噤方開;以桐油餞雞翎探吐稠痰數碗,語聲方出。仍用針刺腫上,出紫血鍾許,溫湯漱淨,冰硼散搽之,以涼膈散加芒硝、天花粉利去積熱。又以連翹散二劑而安。
  • 2.《類證治裁》:「緩則不救。小便澀者,清心散,或涼膈散去硝黃,加白芷、天花粉、木通、瞿麥。大便秘者,內固清心散,涼膈散去硝黃,加白芷、花粉、生地。

黃連解毒湯

  • 1.《專治麻痧初編》:「凡疹子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初發熱發渴者,升麻葛根湯加天花粉麥門冬,渴甚者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主之。

溫膽湯

  • 1.《三家醫案合刻》:「天花粉,卷竹葉,厚橘紅,青蒿梗,麥冬,六一散

還少丹

  • 1.《未刻本葉氏醫案》:「桑葉,囫圇大葳蕤,南沙參,川貝,嘉定天花粉,生甘草

柴胡清肝湯

  • 1.《外科正宗》:「一男子患此五日,頂高根若錢大,形色紅活,此肝經濕熱為患。用麻子大艾灸七壯,以梔子清肝湯二服,腫勢稍止;以蟾酥餅膏貼灸上,更以柴胡清肝湯加白芷、黃耆、天花粉數服,膿潰腫消,半月收斂。

牡蠣湯

  • 1.《金匱方歌括》:「由風火內淫。劫奪津液而然。奚堪半夏性滑利竅。重傷陰液。故去之。而加天花粉生津潤燥。豈非與正傷寒半表半裡之邪。當用半夏和胃而通陰陽者有別乎。

防風通聖散

  • 1.《外科選要》:「腫瘍時內熱口乾,脈實煩躁,便秘喜冷者,此為邪毒在裡,急與寒涼攻利,宜內疏黃連湯,四順清涼飲,內消沃雪湯,俱可選用。又兼有表症,防風通聖散,去麻黃,或雙解散,加桔梗,天花粉,又或小便不利者,兼入天水散,五苓散,俱可合用。務使二便通利,以杜其源。

六一散

  • 1.《丁甘仁醫案》:「天花粉(三錢),仙半夏(一錢五分),銀花(三錢),六一散(包,三錢),赤苓(三錢),鮮石斛(三錢),川雅連(五分),連翹(三錢),通草(八分),竹茹(一錢五分),活蘆根(去節,一尺),枇杷葉(去毛、包,四張)
  • 2.《三家醫案合刻》:「天花粉,卷竹葉,厚橘紅,青蒿梗,麥冬,六一散
  • 3.《邵蘭蓀醫案》:「淡竹葉(錢半),香薷(七分),蟬衣(錢半),牛蒡子(三錢),連翹(三錢),光杏仁(三錢)六一散(四錢,包煎),通草(錢半),薄荷(五分),天花粉(三錢),銀花(二錢),(引)鮮荷葉(一角)

六君子湯

  • 1.《孫文垣醫案》:「細察形氣,似弱也。即與六君子湯,加麥門冬、滑石、天花粉、石菖蒲、遠志、當歸、薄荷,服後神思大清爽,能自坐,不須人扶,語言亦少利。改以六君子湯,加麥冬、天花粉、石菖蒲、當歸、五加皮、薏苡仁、紅花、天麻,十帖痊愈矣。

六味地黃丸

  • 1.《外科正宗》:「發於內者,屬陰虛濕熱滲入肛門,內臟結腫,刺痛如鍾,小便淋瀝,大便虛秘,咳嗽生痰,脈數虛細,寒熱往來,遇夜尤甚,此為內發,屬陰難治。宜四物湯加黃柏、知母、天花粉、甘草,兼以六味地黃丸調治,候內臟膿出則安。

消風散

  • 1.《仁術便覽》:「桔梗,甘草,柴胡,黃連,梔子,黃芩,防風,川芎,薄荷,葛根,黃柏,枳殼,天花粉,枇杷葉

葛根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此說頗能說明天花、麻疹及其他發疹病不得不用葛根湯之故,學者須熟讀玩味之。」

四君子湯

  • 1.《血證論》:「以免傷其正氣。勝查麴之功千萬。醫者須知此理。臨證庶有膽識。夫失血之人。所以易於停食者。多是胃中有熱。貪多飲食。既食之後。脾津枯少。不能糜爛消化。是以易於停食。宜四君子湯加黃精山藥玉竹天花粉麥芽白芍生地黃枸杞子當歸麥冬山楂萊菔汁煎服。此等治法。
  • 2.《外科證治全書》:「一、因飲酒過度,濕熱上蒸麵腫者,用四君子湯,加藿香、葛根、滑石、天花粉主之。
  • 3.《松崖醫徑》:「惺惺散。用四君子湯加天花粉。川芎。桔梗。細辛。(少許)薄荷。煎服。

玉泉丸

  • 1.《奇效良方》:「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茯苓(去皮),黃耆(半生,半蜜炙),烏梅肉(焙),甘草(以上各一兩),天花粉,乾葛(以上各一兩半)
  • 2.《醫方集宜》:「麥門冬、人參、茯苓、黃耆(半蜜炙半生)、烏梅肉、甘草(各一兩)、天花粉、甘葛(各一兩五錢)
  • 3.《串雅內外編》:「鹽霜梅肉一兩,乾葛、桔梗、薄荷各二兩,訶子、烏迭泥、元參各五錢,天花粉三錢。
  • 4.《串雅外編》:「鹽霜梅肉(一兩),乾葛,桔梗,薄荷(各二兩),訶子,烏疊泥,元參(各五錢),天花粉(三錢)

生地黃湯

  • 1.《奇效良方》:「生熟地黃,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各等分)
  • 2.《仁術便覽》:「生地黃,當歸,赤芍,川芎,天花粉(各等),每五七錢,水煎,母子俱服。
  • 3.《幼科心法要訣》:「1.生地黃湯:生地黃,赤芍藥,川芎,當歸,天花粉,甘草(生)
  • 4.《活幼心書》:「生乾地黃,赤芍藥,川芎,當歸(酒洗),天花粉(五味各半兩)
  • 5.《兒科萃精》:「眼不開者,因孕婦姿情厚味,熱毒熏蒸,以致熱壅兒脾,眼胞屬脾,其脈絡緊束,故不能開也,古法用內服生地黃湯(如生地、赤芍、當歸、川芎、天花粉、生甘草等味),外用熊膽、黃連各少許,以滾湯淬洗為法。
▼ 展開更多

敗毒散

  • 1.《奇效良方》:「桔梗,天花粉,乾葛,川升麻,川芎,赤芍藥,獨活,柴胡,甘草(各等分)
  • 2.《醫方考》:「當歸,陳皮,白芷,赤芍藥,穿山甲,乳香,沒藥,貝母,金銀花,皂角刺,防風,甘草,天花粉
  • 3.《証治準繩‧瘍醫》:「)疔毒拔出,用金銀白芷散、十宣散調理,未潰者,不須此藥。初發惡寒發熱,或拘急,或頭疼,或寒熱交作,或肢體重痛,或大便秘結,宜以敗毒散加防風、荊芥、連翹、黃芩、青木香、金銀花、天花粉、大黃、生地黃。若無惡寒,但發熱者,可服劫瘴消毒散、十神散、萬全散。

甘露飲

  • 1.《証治準繩‧幼科》:「若痘瘡靨後而失音者,餘毒過盛,上攻於咽,以致腫痛乾澀,聲音不出,宜甘露飲(咽喉)甘桔防風湯(咽喉)天花散、玄參升麻湯(咽喉)主之。

升麻葛根湯

  • 1.《幼幼集成》:「麻疹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初發熱作渴,升麻葛根湯(方見前)加天花粉、麥門冬;渴甚,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方見前)
  • 2.《痧疹輯要》:「疹子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初發熱渴者,升麻葛根湯(方見前)加天花粉、麥門冬。渴甚者人參白虎湯(方見前)合黃連解毒湯(方見前)主之。
  • 3.《專治麻痧初編》:「麻疹渴喜飲水,純是火邪,肺焦胃干,心火內亢故也。初發熱作渴,升麻葛根湯加天花粉麥門冬。渴甚人參白虎湯合黃連解毒湯。
  • 4.《痘疹心法要訣》:「【注】凡出麻疹煩渴者,乃毒熱壅盛也。蓋心為熱擾則煩,胃為熱鬱則渴。當未出時,宜升麻葛根湯加麥冬、天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湯;沒後煩渴者,用竹葉石膏湯。
  • 5.《專治麻痧初編》:「注:凡出麻疹煩渴者,乃毒熱壅盛也。蓋心為熱擾則煩,胃為熱鬱則渴。當未出時宜升麻葛根湯加麥冬天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湯,沒後煩渴者用竹葉石膏湯。
▼ 展開更多

瀉白散

  • 1.《証治準繩‧幼科》:「秋肺旺,燥金主事,宜瀉白散(肺)合甘桔湯(咽喉)加牛蒡子、馬兜苓,以散肺中之邪,又以四物湯去川芎,加天麥門冬、天花粉,以潤其燥。冬腎旺,寒水主事,宜五積散以散表之寒,理中湯(泄利)加黃耆、炙木香、丁香,以勝里之寒。此四時之治法也。如天有暴風,連日不止,恐有風邪,桂枝葛根湯。
  • 2.《証治準繩‧幼科》:「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聲不止,上氣喘急,面浮目胞腫,宜甘桔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內桑白皮,採鮮者多用,熱盛煩渴,加石膏末、知母、黃芩、天花粉。
  • 3.《專治麻痧初編》:「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餘聲不已,上氣喘急而目胞腫,時臥時起,此火毒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白虎湯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粉連翹元參黃連主之。
  • 4.《疹科類編》:「一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粉、連翹、玄參、葛根以瀉其肺,導赤散加葛根、淡竹葉、連翹、黃連以瀉其心。
  • 5.《赤水玄珠》:「一、疹出之際,咳嗽,口渴,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粉、連翹、玄參、黃連以瀉之。或黃連杏仁湯。
▼ 展開更多

二陰煎

  • 1.《成方切用》:「生地(三四錢),麥冬(二三錢),棗仁(二錢),元參,茯神,木通(錢半),黃連(一二錢),生甘草(一錢),加燈心二十根,或竹葉亦可。如痰勝熱甚,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 2.《虛損啟微》:「水二盅,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如痰勝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 3.《虛損啓微》:「水二盅,加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服。如痰勝熱甚者,加九制膽星一錢,或天花粉一錢五分。

四生丸

  • 1.《仁術便覽》:「當歸,川芎,芍藥,生地黃(各二錢半),山梔(炒),貝母,天花粉(各一錢),牡丹皮(八分)麥冬(去心,八分)水一鍾半,煎服,臨服入童便半酒鍾。

四陰煎

  • 1.《成方切用》:「生地(三四錢),麥冬,芍藥,百合(二錢),生甘草(一錢),沙參(二錢),茯苓(錢半),如夜熱盜汗,加地骨皮一二錢。如痰多氣盛,加貝母二三錢,阿膠一二錢,或天花粉亦可。如金水不能相滋而乾燥者,加熟地三五錢。如多汗不眠,神魂不寧。加棗仁二錢。如多汗兼渴,加五味十四粒。

天王補心丹

  • 1.《張聿青醫案》:「朱茯神,夜交藤,川貝母,冬瓜子,炒棗仁,煅龍齒,海蛤粉,天花粉,天王補心丹(五錢絹包入煎三錢開水先服)

雙解散

  • 1.《外科選要》:「腫瘍時內熱口乾,脈實煩躁,便秘喜冷者,此為邪毒在裡,急與寒涼攻利,宜內疏黃連湯,四順清涼飲,內消沃雪湯,俱可選用。又兼有表症,防風通聖散,去麻黃,或雙解散,加桔梗,天花粉,又或小便不利者,兼入天水散,五苓散,俱可合用。務使二便通利,以杜其源。

葦莖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羚羊角,川貝,綠豆皮,石決明,天花粉,桑葉,生甘草,細生地

至寶丹

  • 1.《張聿青醫案》:「鮮首烏(洗打六錢),連翹(三錢),天花粉(二錢),光杏仁(去尖打三錢),廣鬱金(一錢五分),元明粉(沖一錢半),枳實(一錢),竹茹(一錢水炒),生廣軍(一錢五分),礞石滾痰丸(三錢開水先化服),至寶丹(一丸服煎藥後隔二點鐘用燈心湯化服)
  • 2.《慎五堂治驗錄》:「至寶丹(一粒),鮮生地(一兩),元明粉(三錢),犀角尖(四分),天花粉(四錢),瓜蔞皮(五錢),鮮菖蒲(七分),大元參(七錢),生草梢(一錢),連翹殼(一錢半),銀花(三錢)
  • 3.《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處方_,青蒿梗(三錢),生鱉甲(五錢),細生地(四錢),霜桑葉(錢半),粉丹皮(二錢),天花粉(二錢),肥知母(二錢,酒炒),生甘草(七分),至寶丹(一粒,研細,用藥湯調下)

清肺飲


復元活血湯

  • 1.《外科理例》:「柴胡(錢半),天花粉,當歸(酒拌各一錢),紅花,甘草(七分),穿山甲(一錢),大黃(酒拌炒三錢),桃仁(二十粒去皮尖酒浸研)

黛蛤散

  • 1.《丁甘仁醫案》:「西洋參(二錢),北沙參(三錢),川石斛(四錢),赤白芍(各一錢五分),金銀花(三錢),粉丹皮(二錢),川貝母(三錢),天花粉(三錢),旱蓮草(二錢),黛蛤散(包,六錢)

小續命湯

  • 1.《一見能醫》:「發渴之時增麥冬,天花葛根不可少。

托裡散

  • 1.《雲林神彀》:「_千金托裡散_,連翹,歸芍牡蠣大黃硝,金銀皂角天花粉,黃芩十味不須饒。

宣毒發表湯

  • 1.《麻疹專論》:「初熱麻未出時,口渴,火鬱未展也,宣毒發表湯(方見驗麻)去杏仁、枳殼,加炒山梔、天花粉治之。

土茯苓湯

  • 1.《靈藥秘方》:「一結毒在腳上及腳底者寶丹(一兩),靈藥(三分),天花粉(一兩二錢),沉香(五錢),共為細末丸粟米大日進三服每次(一錢),土茯苓湯空心下

清涼飲

  • 1.《証治準繩‧瘍醫》:「一人年逾三十,腹患癰腫,脈數喜冷。齊氏曰:瘡瘍腫起,堅硬者實也。河間曰:腫硬瞀悶,煩躁飲冷,邪在內也,用清涼飲倍大黃,三劑稍緩,次以四物湯加芩連、山梔、木通,四劑而潰,更以十宣散去參耆、桂,加金銀花、天花粉。彼欲速效,自服溫補藥,肚腹遂腫,小便不利。

滋陰降火湯

  • 1.《養生類要》:「橘紅(去白一錢) 半夏(制) 貝母(各一錢半) 白茯苓(去皮一錢) 甘草(三分) 枳實(炒錢)天花粉(七分) 黃芩(酒炒一錢) 白朮(一錢二分) 防風(去節) 連翹(各五分) 香附(童便炒一錢) 檳榔(六分)

玉液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生山藥(一兩),生黃耆(五錢),知母(六錢),生雞內金(二錢,搗細),葛根(錢半),五味子(三錢),天花粉(三錢)

普濟消毒飲子

  • 1.《雜病源流犀燭》:「若發於耳之前後,並額角旁紅腫,此少陽也(宜普濟消毒飲子加柴胡、天花粉,便實亦加大黃)。若發於頭腦項後,並耳後,赤熱腫痛,此太陽也(宜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甚則砭針刺之,沈氏頭瘟湯)。一曰捻頭瘟,喉痹失音,項大腹脹,如蝦蟆狀,故亦名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敗)。
  • 2.《沈氏尊生書》:「若發於耳之前後,並額角旁紅腫,此少 陽也(宜普濟消毒飲子加柴胡、天花粉,
  • 3.《類證治裁》:「便硬,加酒大黃一二錢,緩服,或沈氏頭瘟湯。若潰膿,必染人。若發於面部,焮赤腫痛,屬陽明,普濟消毒飲子加石膏。發於耳前後,額角旁,紅腫,屬少陽,普濟消毒飲子加柴胡、天花粉。發於腦頂後,並耳後赤熱腫痛,屬太陽,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

滾痰丸

  • 1.《古今醫統大全》:「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能達。痰在脅下,非芥子不能除。痰在皮裡膜外,非薑汁、竹瀝不能導達。熱痰火痰用青黛、黃芩、黃連、天花粉,實者滾痰丸最效。老痰用海石、栝蔞、貝母、老痰丸之類。風痰用南星、白附子。濕痰用白朮、蒼朮、半夏。食積痰用神麯、山楂、麥芽。

連翹敗毒散

  • 1.《醫學三信編》:「初起連翹敗毒散,(歌曰:連翹敗毒獨羌防,升草芎柴歸尾襄,蘇木紅藍大力子,天花粉配集成方。水酒各半煎,徐徐溫服。如未消,加蛤粉、炒穿山甲一錢。腫至面者,加香白芷二錢、漏蘆五分。大便燥實者,加酒浸大黃一錢五分,壯者倍之。凡內有熱,寒熱交作者,倍用柴胡,加酒洗黃芩,酒炒黃連各一錢。

解怒補肝湯

  • 1.《辨證奇聞》:「症異治亦殊。用,解怒補肝湯,:白芍一兩,當歸五錢,澤瀉、柴胡、荊芥、甘草一錢,枳殼三分,丹皮三錢,天花粉二錢。五劑,自不易怒。此平肝,非泄肝。肝得補而血生,郁得血而易散。即天性多乖,平生多惱多服此藥亦免病。

生脈散

  • 1.《醫學入門》:「上消引飲便如常,熱在上焦心肺,煩躁,舌赤唇紅,少食引飲,小便數者,四物湯合生脈散,加天花粉、地黃汁、藕汁、乳汁,酒客,加葛汁。能食者,白虎加參湯;不食者,錢氏白朮散、清心蓮子飲。又膈滿者,謂之膈消,門冬飲子。火留肉分,變為癰腫者,忍冬藤丸、黃耆六一湯、益元散。
  • 2.《祖劑》:「用生脈散加天花粉、烏梅肉、枇杷葉、栝蔞實、黃耆、乾葛、檀香,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熟水調下。治消湯飲水至石鬥,病極者,可服之即愈。

當歸龍薈丸

  • 1.《孫文垣醫案》:「次日診之,右關脈仍滑,此中焦食積痰飲膠固已久,卒難動搖,姑以二陳湯加枳實、黃連、滑石、天花粉、天麻、竹茹調理,後以當歸龍薈丸加牛膽南星、青礞石,凡數帖痊愈。

保元湯

  • 1.《外科啟玄》:「如渴加麥門冬天花粉。次貫漿三日。加減主方用人參黃耆白朮甘草麥門冬川芎熟地黃當歸加薑棗糯米煎服。胃弱加山楂。漿不起加白酒人乳。額上不起加川芎。面不起加升麻。腹上不起加桔梗。腰腿不起加牛膝。手上不起加桂枝。厥逆加附子。泄瀉加赤茯白芍。冷泄加炒乾姜。

如意金黃散

  • 1.《外科正宗》:「一男子風寒未經發散,寒中腎囊,作腫痛甚。以萬靈丹一服洗浴發汗,寒邪頓退;又以四物湯加澤瀉、蒼朮、山梔、天花粉,外敷如意金黃散數次而痊消。

清脾飲

  • 1.《仁術便覽》:「青皮,厚朴(各七分),白朮,茯苓(各一錢),黃芩(一錢二分),柴胡(一錢半),草果(七分),甘草(五分)如有汗以白朮、茯苓為君。熱多加黃芩、柴胡,寒多加半夏、草果,渴加知母、麥門冬、天花粉。

復元通氣散

  • 1.《世醫得效方》:「穿山甲(酒浸,炙焦,二兩),天花粉(酒浸一宿,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