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專治麻痧初編》一書,乃清代歸安凌德先生針對當時麻疹(書中稱麻痧)一症缺乏系統性專著的現狀而著。此書匯集古今醫論醫方,對麻疹的診治進行了全面的闡述,填補了傳統醫學在麻疹專科領域的空白,對後世中醫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認為麻疹非同尋常輕證,變化迅速,強調應始終留神調治,不可一毫疏忽。全書結構嚴謹,從病因、症狀入手,層層深入至診治原則、分期治療及併發症處理,並收錄經典方劑,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一、麻疹的病因與症狀:探尋疾病本源

凌德在書中開宗明義,將麻疹定性為「正疹」,區別於其他類型的疹證。其病因追溯至「胎毒」伏於六腑,遇外感「天地邪陽火旺之氣」而發。這反映了中醫「內因伏邪,外感觸發」的病機觀念。肺主皮毛,脾主肌肉,麻疹由肺脾受邪引發,因此病程初期常伴隨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淚汪汪等肺系症狀,同時身熱。

麻疹的典型症狀,書中描述為見點於皮膚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其形態變化具有特徵性:初發時疏散,逐漸稠密,有顆粒但不生漿,也無根暈,這一點被視為其與痘瘡最明顯的區別。準確辨識這些早期症狀和疹點特徵,是區分麻疹與其他出疹性疾病、把握病情的重要基礎。書中特別提醒,麻疹初發症狀類似痘瘡,容易混淆,故強調對疹點形態的細緻觀察。

二、診治原則與階段性處理:掌握病情進退

本書對麻疹的輕重程度進行了詳細區分,為臨床判斷提供依據。輕症者,多因氣血和平,正氣能制邪,表現為發熱和緩、汗出、神氣清爽、二便調勻、疹出透徹散沒,病程順利。重症則因素有風寒食滯等內邪,或氣血不和,表裡交雜,導致正不勝邪,表現為高熱、無汗、煩躁、便閉尿澀、疹出不透或收沒過速,治療難度顯著增加。這種對病情輕重的判斷,體現了中醫「審證求機」的臨床智慧。

在治療總原則上,書中提出了「疹出貴透徹,宜發表」的核心理念,強調應助邪外出,促使毒氣盡達肌表。最忌諱的是誤用寒涼藥物冰伏毒邪,導致毒熱內陷,引發危險。待疹出透徹後,則需「清利無餘熱」,防止餘邪留滯引發併發症。由於麻疹屬陽熱之邪,易耗傷陰血,故在收沒後必須注重「養血復陰」,滋養氣血,以期痊癒並減少後遺症。這些原則構建了麻疹全程治療的框架,從「透邪」到「清餘」,再到「扶正」,體現了因時、因勢施治的思想。

三、不同階段的具體治療方法:辨證施治的典範

《專治麻痧初編》最大的特色之一,在於提供了根據麻疹不同病程階段和證候類型而制定的具體方藥。這種階段性與辨證相結合的治療思路,是中醫治療熱病的經典模式。

  1. 初期(未出疹):此階段主要任務是助邪外出。書中推薦使用「宣毒發表湯」。此方以升麻、葛根等藥物為基礎,意在解表透疹,宣發毒邪。同時,考慮到麻疹初期常兼夾其他邪氣,書中靈活提出加減法:感寒邪者加麻黃,食滯者加南山楂,內熱者加黃芩等,體現了辨證用藥的原則。

  2. 中期(見疹後):疹出後是病情變化的關鍵期。書中根據疹點的透發情況和伴隨症狀,將此階段分為不同證候類型並給予相應方藥:

    • 風寒閉塞型:表現為疹色淡紅無力透出,伴有風寒症狀,治療以發表散寒、助疹透發為主,使用升麻葛根湯加味。
    • 毒熱壅滯型:表現為疹色赤紫滯黯、稠密不暢,伴高熱、煩躁、譫語等毒熱熾盛症狀,治療宜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主方為三黃石膏湯。
    • 氣虛無力型:表現為疹色蒼白不紅,疹點稀疏難透,伴氣虛乏力,此乃正氣不足不能鼓邪外出,治療需扶正托邪,使用人參敗毒散。這種細緻的分型體現了臨床應根據具體病機選方用藥的重要性。
  3. 後期(收疹後):麻疹收沒,但邪氣可能並未完全清除,或正氣受損。此階段治療旨在清餘邪、調氣血、養陰液。若毒熱未清導致身熱不退,可選用柴胡清熱飲或竹葉石膏湯清泄餘熱。若邪熱耗傷陰血,導致虛熱留滯或氣血虧虛,則需養陰補血,如使用柴胡四物湯等。這階段的治療重點從「祛邪」轉向「扶正善後」。

四、常見併發症與應對策略:防範未然

麻疹病程變化迅速,尤其重症或失治誤治者,易出現各種併發症。書中針對麻疹常見的併發症如煩渴、譫妄、喘急、腹痛、瀉泄、痢疾、出血、失音等,一一分析其病機並提出相應的治療方藥。例如,煩渴多因毒熱傷津,譫妄多因毒火內攻,喘急因毒邪壅肺等。針對不同的病機,書中選用白虎湯、黃連解毒湯、麻杏石甘湯、清氣化毒飲、加味平胃散、清熱導滯湯、犀角地黃湯、元參升麻湯等方劑。這部分內容體現了中醫治療急重症時,既要顧及主病,也要靈活處理兼夾證和變證的能力,強調了全程監護、及時干預的重要性。

五、經典方劑的特點與實用價值:經驗結晶的傳承

《專治麻痧初編》收錄並闡述了多個治療麻疹的經典方劑,這些方劑是歷代醫家臨床經驗的結晶。例如,宣毒發表湯是初期透疹的代表方,組方平和而有宣透之力;三黃石膏湯清熱瀉火力量較強,適用於實熱證;人參敗毒散結合解表與益氣,用於正虛邪實之證;柴胡四物湯則是治療病後虛熱、氣血虧虛的常用方。書中通過對這些方劑組成、功用及適應證的闡述,不僅為讀者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案,也展示了中醫方劑配伍嚴謹、針對性強的特點,至今仍為中醫臨床所借鑒。

六、現代醫學的啟示:古為今用

雖然《專治麻痧初編》成書於清代,其理論體系根植於傳統中醫,但書中所蘊含的臨床智慧對現代醫學仍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首先,書中強調的「辨證論治」是中醫的核心,即根據個體具體的證候表現來確定治療方案。這種理念與現代醫學提倡的「個性化診療」不謀而合,提示我們即使面對同一種疾病,也應考慮患者的個體差異和病情階段。

其次,書中反覆強調對麻疹全程調護的謹慎性,從初期、中期到後期,每個階段都有其治療重點和注意事項,尤其警惕併發症的發生。這種對疾病全程管理、防範未然的思想,與現代預防醫學和公共衛生中的疾病管理策略具有共通之處。書中對麻疹輕重判斷、早期識別、適時干預的重視,對於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具有現實意義。

再者,書中記載的經典方劑,是寶貴的醫學遺產。對這些方劑進行現代藥理學研究和臨床驗證,有助於深入理解其作用機制,並可能為現代藥物開發提供啟示。同時,在現代中醫臨床中,這些方劑經過適當的調整和應用,仍然在治療麻疹及其他出疹性疾病中發揮著作用。

結語

總而言之,《專治麻痧初編》是一部集麻疹理論、診斷、治療、預後於一體的系統性中醫經典。凌德先生通過此書,不僅填補了當時麻疹專著的空白,更以其詳盡的辨證分析、分期治療策略和豐富的方藥實踐,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指導。書中對麻疹「胎毒」伏藏、外感觸發的病因認識,對輕重緩急的辨別,對「透發」、「清餘」、「養陰」全程調護原則的確立,以及對不同證候和併發症的細緻處理,都體現了中醫臨床思維的精妙。儘管現代醫學對麻疹的認識已有了極大發展(例如疫苗的普及),但《專治麻痧初編》所體現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全程管理及扶正固本的思想,依然對當代中醫乃至整體醫療健康體系,具有深遠的理論與實踐借鑒意義。此書無疑是研究中醫兒科及溫病學發展史的重要文獻。


引言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專治麻痧》述古編敘 (1)

《專治麻痧》述古編敘 (2)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二 (13)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三 (18)

卷三 (19)

卷三 (20)

卷三 (21)

卷三 (22)

卷三 (23)

卷三 (24)

卷三 (25)

卷三 (26)

卷三 (27)

卷三 (28)

卷三 (29)

卷三 (30)

卷三 (31)

卷三 (32)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

卷四 (17)

卷四 (18)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