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三 (4)
卷三 (4)
1. 麻疹輕重不治要訣
或熱或退五六日而後出者輕。淡紅滋潤頭面勻淨而多者輕。發透三日而漸沒者輕。
白話文:
有的發燒或者退燒五到六天後才出疹子的是輕症。疹子顏色淡紅,滋潤,頭臉部分布均勻且多的是輕症。疹子在三天內透發出來並逐漸消退的是輕症。
頭面不出者重,紅紫暗燥者重,咽喉腫痛不食者重,冒風沒早者重,移熱大腸變痢者重。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不治,鼻扇口張目無神者不治,鼻青糞黑者不治,氣喘心前吸者不治,麻後牙疳臭爛者不治。許氏橡村曰:麻之為患與痘並重,然一時出者,其形證大略相似,故治者嚴於痘而略於麻。
白話文:
-
頭面不發出者病情嚴重,紅紫黯色乾燥者病情嚴重,咽喉腫痛不吃東西者病情嚴重,冒風沒有及早治療者病情嚴重,熱邪移入大腸變成痢疾者病情嚴重。
-
病邪黑暗乾枯一出即沒者無法治癒,鼻扇口張目無神者無法治癒,鼻青糞黑者無法治癒,氣喘心前吸者無法治癒,麻疹後牙疳臭爛者無法治癒。
-
許氏《橡村》說:麻疹的危害和痘疹一樣嚴重,但是同時出現的病例,其形證大略相似,所以治療時,嚴格對待痘疹,而略微鬆懈對待麻疹。
不知痘之境寬雖極險惡猶可從容圖治,麻之境促變生頃刻多有不及救者,故不可不預為之防也。預防之法在病家坐臥欲暖,飲食宜淡,二語盡之。在醫家慎發表三字盡之矣。所謂慎發表者,其一,體實之兒,火毒盛甚,發之太過,熱擁於上多有氣粗喘閉者,醫家見其喘閉,復以表藥繼之,熱不能降,甚致焚爍而死。抑思古人立方,升麻葛根湯之用芍藥所以和陰也,麻黃石膏湯發中有降也。
白話文:
不知道痘瘡的病情即使到了極端危險惡劣的階段,還可從容不迫地謀求方法治療,麻疹的病情進展迅速,變化突然,很多來不及救治的,所以不得不預先做好預防的措施。預防的方法在於患病者要保持溫暖,飲食要清淡,這兩句話就包含了所有。對於醫生來說,要謹慎地使用發散藥物,這三個字就包含了所有。所謂謹慎地使用發散藥物,一是體格健壯的兒童,火毒十分盛烈,發散藥用得太多,熱邪鬱積在上焦,多有氣促喘息、閉塞不通的現象,醫生見其喘息閉塞,又接著使用發散藥物,熱邪不能下降,嚴重到把人燒死。反復思考古人創立藥方,升麻葛根湯用芍藥來調和陰分,麻黃石膏湯發散中有清熱的藥物。
其一,體虛之兒出每遲滯,小經發散,元氣已浮,醫者謂出未透更重發之,麻雖出,而真陽之氣盡,拔無陰以攝致,有頃成喘脫者,予用六味地黃湯加人參納氣歸元,曾救一二。嘗語同道:凡見體弱之兒,及囟開面白目無神者,失母欠乳者,大病瘥後、或瘧痢後者,出雖遲緩,即當照顧元氣,萬不可過行發表,至於大概出見及輕重不治等證,守此數條,真屢試屢中之言,除虛實二者外皆當字字遵之,雖千狀萬變總不離此。
白話文:
第一種情況,體虛的兒童出麻疹時,通常會遲緩一些。當小瘡開始發散時,元氣已經浮散,醫生認為出麻疹沒有透徹,便會再次發作,儘管麻疹已經透出,但真陽之氣已經耗盡,拔除麻疹後,沒有陰氣來收攝,不久後便會導致喘脫。我用六味地黃湯加上人參,來納氣歸元,曾經救治了一兩個這樣的病例。我曾告誡同道:凡是見到體弱的兒童,以及囟門開大、面色蒼白、目光無神的兒童,還有失去母親而缺少乳汁的兒童、大病初癒或者瘧疾痢疾之後的兒童,出麻疹時即使遲緩,也應該照護元氣,千萬不能過度發散。至於出麻疹的大致情況以及輕重不治等證候,只要遵循這幾條原則,都是屢試屢中的。除虛實兩證之外,其他情況都應該逐字遵守,即使千變萬化,也總不離此。
2. 朱氏《痘疹傳心錄》
(《六醴齋醫書》)
3. 疹
(一名痧子,又名麻子,又名瘯子)
朱氏濟川曰:夫疹亦胎毒也,比痘稍輕,然中有臟腑之分,發因時氣之擊。(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此四時之正氣也,冬宜寒而反溫,則陽氣發泄太早,至春必發疹也,故經曰:冬居溫暖,春必痘疹,又曰:少陽客勝則丹疹外發)證分虛實之異,治有補瀉之殊。
白話文:
朱氏濟川說:疹也是胎毒所致,比痘瘡輕微一些,但也有臟腑之分的差別,是因時令之氣的侵襲而發作。(春天溫暖、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冬天應該寒冷卻反覆溫暖,那麼陽氣就會過早發散,到了春天就一定會發疹子,所以經書上說:冬天居住溫暖,春天一定會發痘疹,又說:少陽客邪盛,則丹疹外發。)症狀分虛實的不同,治療有補瀉之分的差異。
然其證之發也,類於傷寒,寒熱頭疼,目淚汪汪,鼻流清涕,嘔吐泄瀉,喘嗽噴嚏,譫妄溺澀,飲食不進,煩躁悶亂,睡臥不寧,此因陽火攻擊,以致毒乘於脾,熱留於心,而干於肺,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疹之出賴二臟以行其毒,惟利於發得透徹,則毒盡出皮膚,內熱自清,則無患矣。所以疹之出必咳嚏衄血嘔吐泄瀉也。
白話文:
這種病症一開始時,與傷寒的症狀相似,患者會寒熱交替、頭痛、眼睛流淚汪汪、鼻子流清涕、嘔吐腹瀉、喘息咳嗽、噴嚏連連、胡言亂語、小便澀滯、飲食不能進食、煩躁不安、悶亂難受、睡不安寧。這是由於陽火攻擊,導致毒素侵犯脾臟,熱量積聚在心臟,並影響到肺臟。肺臟主管皮毛,脾臟主管肌肉,疹子的出現依賴這兩個臟器來發散毒素。只有毒素能順利透徹排出體外,熱毒才能完全從皮膚排出,內熱自然就會清除,就不會發生危險。因此,疹子的出現必定會伴有咳嗽、打噴嚏、流鼻血、嘔吐、腹瀉等症狀。
若其初發自頭面先見,而至足為齊。頭面淡紅愈多為佳,其形若芥子細密,其色若桃花紅活,隱見二三番,三四日漸沒,人事安寧,飲食如常,二便清調,此其順也。若亢熱喘急,發不能出,或一出即沒,或冒風沒早,或雖出而紫黑無神,或淡白乾枯,或身肢雖見,而頭面不出,及加喘脹胸高,肩息,狂言譫語,或口鼻出血,搦手搖頭,尋衣摸床,飲食不進,噦惡便秘,口出屍氣,皆不治,若喘嗽煩悶,睡臥不安,二便堅閉,飲食不進,疹雖出而紫滯,乃毒火熾盛,治宜清解為主。
白話文:
如果一開始發病在頭面,然後蔓延到腳跟,那是最理想的。頭面上的紅疹越多越好,疹子像芥菜籽一樣細小緊密,顏色像桃花一樣鮮豔活潑,若隱若現的出現兩三次,三四天後逐漸消退,患者神志清醒,飲食正常,大小便通暢,這是順利的経過。如果患者發高燒,呼吸急促,疹子出不來,或者剛剛出來就消退了,或者疹子在吹了風後很快就消退了,或者疹子雖然出來了,但是呈紫黑色,沒有光澤,或者疹子淡白色,乾燥枯萎,或者疹子雖然在身上出現,但是在頭面上沒有出現,並且伴有喘息,胸悶,呼吸急促,肩部起伏,說胡話,或者口鼻出血,手腳抽動,搖頭晃腦,尋找衣服,摸索牀鋪,不吃不喝,噁心嘔吐,便祕,口中有屍體的氣味,這些都是不治之症。如果患者喘咳煩悶,睡不安穩,大小便不通暢,不吃不喝,疹子雖然出來了,但是呈紫色且滯留不退,這是毒火熾盛,治療應該以清熱解毒為主。
若疹雖透而色淡白,乾咳不續,減食便溏,精神疲倦,乃中氣不足,宜固中氣而兼清肺為主。一有正氣不足,不能逐邪外出,致毒伏於內,喘脹而死,俗名悶疹也。間有風寒外襲,閉其腠理,或飲食停滯而氣道窒塞,以致疹不易出,治宜疏利為主。論曰:微汗而邪無蓄,便清而毒無壅。
白話文:
如果疹子雖然透出了,但是顏色淡白,乾咳連續不斷,飲食減少,大便溏稀,精神疲倦,這是因為中氣不足,應該以固中氣兼清肺為主。如果正氣不足,就不能把邪氣排出體外,導致毒氣伏於體內,就會喘脹而死,俗稱為悶疹。偶爾有風寒從外襲來,閉塞了皮膚的腠理,或者飲食停滯而氣道阻塞,導致疹子不易發出,治療應該以疏導利氣為主。論語說:“微微出汗,邪氣就不會積蓄,大便清爽,毒氣就不會壅塞。”
且如腸胃結而疏利弗緩,腠理窒而發散毋遲,衄血而邪從衄解,利下而毒以利松,咽喉腫而降火為急,煩渴不已解毒為先。飲食減常須救胃,語言譫妄必清心。時令冷兮投辛熱,時令涼兮用辛溫,時令既溫辛涼無阻,時方炎熱辛寒可施。故曰:必先歲氣,毋伐天和。然而為治之要先宜解散為主,解散則皮膚通暢腠理開豁,則毒盡透解,則無餘邪之為後患。
白話文:
如果腸胃不暢,應該疏利。皮肉之間的腠理閉塞,應該立刻發汗疏散。流鼻血時,用讓鼻血流出來的方法來治療。熱毒氾濫,應該讓通利大便帶出熱毒。咽喉腫痛,應急要清火。煩渴不止,應先解毒。飲食減少,要調理胃。言語錯亂,應清心安神。天氣寒冷時服用辛熱的藥,天氣涼爽時使用辛溫的藥,天氣溫和時辛涼的藥均可,天氣炎熱時辛寒的藥可用。所以說,醫生應先了解氣候的變化,不要違反自然界的規律。然而,治療的要點是先以解散作為主,使皮膚通暢,腠理開闊,則毒盡透解,則不會有餘邪為後患。
若不知解散,或藥誤溫寒,或坐視犯禁,使邪不盡泄,留蓄於中,變證百出。或煩躁悶亂,瀉利失血,目赤口疳,不食便秘,喉痛聲啞,喘嗽痰涎,疔癰瘡腫等證見矣。古人曰:治別虛實,法宜變通。所謂活潑潑地是神術也。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如何讓藥物散開,或者藥物的溫熱寒涼配伍錯誤,或者坐視病人服藥後發生禁食禁喝等禁忌,那就會導致邪氣無法宣洩乾淨,停留在體內,各種變證就會層出不窮。比如煩躁不安、心煩意亂、腹瀉、便血、眼睛發紅、口腔潰瘍、不思飲食、大便祕結、喉嚨痛、聲音嘶啞、喘息咳嗽、痰液增多、疔瘡腫脹等證狀都會出現。古人說:治療疾病時要分清虛實,治療方法要靈活變通。所謂活潑潑地使用是高超的醫術。
今人以疹為輕,不能調護,乃為風寒外束,及為生冷內傷,郁遏毒氣,而不得外達。欲出不出或一出即沒,反毒內攻噬臍何及。醫者亦以為易治,孟浪用藥而不知禁,往往誤人,不為己咎也,可痛可惜。
白話文:
如今的人們把疹子看的很輕,不重視照顧和調理,結果受風寒所困,或者受到生冷食物的傷害,導致毒氣鬱結,無法排出體外。想出疹子時卻出不來,或者剛出來就消失了,反而使毒氣內攻,侵蝕肚臍,到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醫生也以為疹子很容易治癒,草率用藥,不加約束,經常誤人,卻不知道是自己的過錯,令人痛心惋惜。
疹之出有中腑之正疹,有風寒發疹,有厲毒發疹,有內傷發疹不可不辯。然中腑之正疹者辛涼而發之,風寒發疹者辛溫而汗之,厲毒發疹者辛寒而清之,內傷發疹者苦平而利之也。
白話文:
疹子有從中腑而發的正疹,有因風寒而發的疹子,有因邪毒而發的疹子,有因內傷而發的疹子,時常必須區別這些症狀。中腑之正疹用辛涼來發散治療,因風寒而發的疹子用辛溫來發汗治療,因邪毒而發的疹子用辛寒來清熱治療,因內傷而發的疹子用苦平來滋陰治療。
凡疹之出雖先以發散為貴,若表實不易透,或風寒壅遏者發解可也;若表虛自汗,疹毒易出而妄投之,豈免虛虛之禍乎,臨疹當辯虛實不同一治。
白話文:
所有疹子一開始都以發散為貴,如果表證實,不容易透發,或者風寒壅遏而閉合,可以發汗解表;如果表虛自汗,疹毒容易透發而妄投發散藥,豈能免於虛虛之禍?在治療疹子時,應當辨別虛實,採取不同的治法。
凡出疹首尾慎不可用燥悍之藥者,蓋疹從肺始,肺屬金而西兌,勝燥之方性勇悍而少柔,喜清潤而畏燥烈,故曰疹要清涼,投清涼則升,用燥烈則亟。倘不得已而用麻黃桑皮等性燥之藥,必須蜜炒,再加性潤之藥佐之,以折其悍氣則可矣。若誤用之則金愈燥烈,譬猶滔天之焰復添以油,豈有不斃之理哉。
白話文:
凡是出疹的病人,從頭到尾都應慎用燥烈的藥物。疹從肺部開始,肺屬金屬性,而西方五行屬金,勝燥的方法性情剛烈而少陰柔,喜清涼而懼乾燥燥烈,所以說出疹要清涼,服用清涼的藥物則會好轉,服用燥烈藥物則が悪化。如果不得已要使用麻黃、桑皮等性燥藥物,一定要用蜂蜜炒過,再加一些性潤的藥物輔助,以緩和其燥烈之氣,這纔可以。如果誤用,則金屬性的燥熱之氣更加強烈,就好比滔天的烈焰再添上油,難道有不死的道理嗎?
錢氏論疹要清涼,以辛涼之藥發之當矣。而昧者遂以清涼作寒涼看,始出便用芩連梔膏等以涼其邪熱,眼見圜闠之中疹兒殞歿相繼者多矣。蓋曰:疹者亦穢液之氣也,伏藏於人身之中,初無形臭,必待風寒時氣,鼓擊而出,則汗解之宜也。辛散之宜也。其可以苦者堅之乎。寒者束之乎。
白話文:
錢氏認為疹要清涼,用辛涼的藥發疹是正確的。但有些醫生誤將清涼當成寒涼,一開始就用芩連梔膏等藥來清熱,導致疹子未能出透、熱毒滯留體內,最後更見不到疹子了。實際上,疹子也是一種穢濁之氣,潛伏於人體之內,原先沒有成形,也沒有異味,必須等到風寒之氣出現,鼓動它發作,這時纔要用發汗解表的方法,並且要用辛散之藥。難道可以用苦寒的藥來治療嗎?可以用寒涼的藥來束縛它嗎?
經曰:邪氣盛則實。邪既盛矣,非汗散由何而解,若以苦而堅其肌皮,以寒而束其毫腠,則欲出未出之疹邪,使之從何地而宣泄乎。乃致反戈內攻,喘脹悶亂而死者多矣。間有受毒之輕,感邪之淺,或邪毒出於大半,其暴烈之勢稍衰者,亦從而侵蝕於喉舌而為疳,或留連於腸胃而為滯,延綿日久使兒悴弱而斃者亦多矣。凡用寒涼但可施於君相之令、炎夏之時,疹盡出之後亦當中病即止。
若寒水之司嚴寒之令,疹未盡出而投之,則火為寒鬱豈能發越乎。
白話文:
古書中記載:邪氣盛的話就會形成實證。邪氣盛發之後,如果不發汗來分散,那要用什麼方法來解除呢?如果用苦寒的藥物使皮膚肌肉結實,使毛細孔緊閉,那麼那些即將發出的疹子,要從哪裡宣洩出去呢?於是導致疹子反過來攻入體內,造成喘息、脹痛、煩悶、混亂而死亡的人很多。也有少數人中毒較輕、感受邪氣較淺,或者邪毒已經排出大半,其猛烈之勢稍為減弱,但也從而侵蝕喉嚨而為疳病,或留連於腸胃而為痞積,長期延續下去,使小孩虛弱而死亡的人也很多。凡是使用寒涼的藥物,只能用於君主之令、炎熱的夏季,疹子完全發出之後,也要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