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四 (3)
卷四 (3)
1. 麻後余義
麻出總要表透,表一透裡熱雖甚,清之可愈。表未透,毒陷於中,門戶一關。發表不可,養陰又不可,多致因循而死。
表透者非皮毛之表,要從臟腑透出,沒得從容,才是表透。亦有火毒甚,外見繁紅,沒後猶作牙疳肺癰者,或鼻衄下利者,臟腑之熱未透出也。
麻痘之毒由腑臟而出,雖已到表而根蒂在裡。解字從表,化字從里,表雖解而里不化,其為後患實多。
解表之藥從陽分從氣分其效速而易見,化毒之藥從陰分從血分其效緩而難成。《金鏡錄》養陰退陽四字治麻之要訣也。
麻後咯吐膿血腥臭有肺癰者,有胃脘癰者,皆肺胃遺熱為患,亦牙疳口瘡之類,循經而出則為牙疳,著於臟腑則為癰也。當辨其在肺在胃而施治。予用甘桔牛蒡銀花穭豆枳殼赤芍數味,在肺加山梔子貝母桑皮,在胃加生地花粉木通之類以佐之,身無大熱者可治。
問牙疳肺癰之證可治而愈者,何也?毒已化而出也。毒化而臟腑不敗者可治,臟腑腐敗不能治也。
丙辰歲夏令麻證大行因時論治
痘毒出於五臟,麻毒出於六腑。府屬陽,冬至陽生,麻毒出焉。故其傳染多在嚴寒之令,古稱庵麻䠞痘,因乎時也。予治麻證五十年所見率多類此,間有延及春深至夏亦無不止,邇來夏令出麻,令歲盛暑不斷,時勢何其異也。時勢既異,醫者即當隨時變通以定治法。庸工不察執守成方,愚夫愚婦更加庵遏,火盛金傷,致成麻喘,殊可悲。
為定新方數條,以救時弊,明理者當取則焉。
第一方
升麻,蟬蛻,荊芥,防風,前胡,桔梗,牛蒡子,甘草,加芫荽少許一服。
一服麻出,去升麻加赤芍連翹,煩加炒梔子,嘔加石膏,嗽加杏仁枳殼。夏月表氣先開用表藥,只宜輕不宜重,荊防蟬即是表藥。一服出未透者,再用升麻加葛根以透之,麻黃夏月禁用人所共知,羌活亦不得浪用,葛根亦不得再用,面部一透即宜轉手。
第二方
荊芥,防風,桔梗,甘草,牛蒡子,連翹,杏仁,炒梔子,木通
此三朝方也。面部已透,即荊防亦宜減去,平守一日,待其緩收最穩。熱甚煩渴加石膏竹葉。壯熱不退加枯芩麥冬。若瀉減杏仁木通加赤苓。
第三方
生地,麥冬,丹皮,梔仁,連翹,桔梗,甘草,煩渴加竹葉石膏,熱甚加枯芩知母。
此四五朝方也。養陰退陽治麻大法,況暑月乎。生地須用二等,原枝洗去土,咀斷用。麥冬撿大而白者,此二味為養陰退陽之要藥。丹皮佐之以退熱,甘桔以升肺之清氣,黃芩以瀉肺之濁氣,石膏胃家正藥,色白屬金西方之象,又為清肺之藥,麻出火甚熏灼肺胃,石膏一物兼清二經至當不易,在乎用者之見機耳。
有麻出四五朝綿密紅紫不收者,熱甚不退者,此發散太過,火勢盡發,急宜養陰退陽。
白話文:
麻後余義
麻疹發出,最重要的是讓疹子透發出來。疹子一旦透發,即使內熱很重,用清熱藥也能治癒。如果疹子沒有透發,毒邪就會侵入內臟,如同關閉了門戶,既不能發散表邪,也不能滋陰,往往會因延誤治療而死亡。
疹子透發,並不是指疹子僅僅出在皮膚表面,而是要從臟腑透發出來,才能算作真正透發。有些患者火毒很盛,外表呈現鮮紅色,但麻疹消退後,仍然出現牙疳、肺癰等症狀,或者出現鼻出血、腹瀉等情況,都是因為臟腑的熱邪沒有完全透發出來。
麻疹的毒邪由臟腑而出,即使已經到達皮膚表面,其根源還在內臟。治療麻疹,需同時兼顧表裡,解表藥需從陽分、氣分入手,療效迅速而明顯;化毒藥則需從陰分、血分入手,療效緩慢而難以速成。《金鏡錄》中“養陰退陽”四字,是治療麻疹的重要原則。
麻疹後咳嗽吐出膿血,腥臭難聞,患有肺癰或胃癰的,都是肺胃餘熱未清所致,也包括牙疳、口瘡等。這些病症沿經絡循行而外發則為牙疳,滯留在臟腑則為癰。治療時,需辨別病灶在肺或在胃,再施以治療。我常用甘草、桔梗、牛蒡子、金銀花、赤小豆、枳殼、赤芍等幾味藥,如病灶在肺,則加山梔子、貝母、桑白皮;如病灶在胃,則加生地黃、花粉、木通等藥佐治。如果患者沒有明顯發熱,則可以治愈。
有人問:牙疳、肺癰等症狀為何可以治癒?那是因為毒邪已經化解並排出體外了。如果毒邪化解而臟腑沒有損傷,則可以治癒;如果臟腑已經腐敗,則無法治愈。
丙辰年夏天麻疹盛行,因此根據當時情況論述治療方法。
痘毒來自五臟,麻疹毒邪來自六腑。六腑屬陽,冬至陽氣初生,麻疹毒邪因此而發。因此,麻疹多在寒冷季節流行,古人稱之為“庵麻”、“䠞痘”,就是這個原因。我治療麻疹五十年,所見情況大多如此,偶爾會延至春末夏初,但不多見。近來夏天流行麻疹,盛暑不斷,時局變化真是匪夷所思。時局既然有所不同,醫生就應該隨時應變,調整治療方法。那些庸醫不加思考,死守舊方,愚昧的百姓更是盲目封閉,導致火毒內盛,金氣受損,最終導致麻疹喘促,實在令人惋惜。
我制定了幾條新的治療方案,用以應對當下的時弊,明理之人當能取其精華。
第一方:
升麻、蟬蛻、荊芥、防風、前胡、桔梗、牛蒡子、甘草,加芫荽少許,一劑。
服用一劑後麻疹發出,則去掉升麻,加入赤芍、連翹;煩躁不安者加炒梔子;嘔吐者加石膏;咳嗽者加杏仁、枳殼。夏季表氣先開,用發散表邪的藥物,宜輕不宜重,荊防蟬蛻就是發散表邪的藥物。服用一劑後疹子還未透發者,再用升麻加葛根以助其透發;麻黃在夏季禁用,羌活、葛根也不可反覆使用,面部疹子一經透發,就應該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第二方:
荊芥、防風、桔梗、甘草、牛蒡子、連翹、杏仁、炒梔子、木通。
這是服用三劑的藥方。面部疹子已透發,則荊防亦應減少劑量,平穩維持一日,待其緩慢消退最穩妥。熱盛煩渴者加石膏、竹葉;壯熱不退者加黃芩、麥冬;若大便稀溏,則減少杏仁、木通的劑量,並加入赤苓。
第三方:
生地黃、麥冬、丹皮、梔子仁、連翹、桔梗、甘草。煩渴者加竹葉、石膏;熱盛者加黃芩、知母。
這是服用四五劑的藥方。養陰退陽是治療麻疹的大法,尤其是在夏季。生地黃要用質量好的,原枝洗淨泥土,切斷使用;麥冬要挑選顆粒大而白的,這兩味藥是養陰退陽的主要藥物。丹皮用於清熱;甘草、桔梗用於升提肺氣;黃芩用於瀉肺濁;石膏是胃經的常用藥,色白屬金,西方之象,又能清肺,麻疹發出後,火毒灼傷肺胃,石膏一藥兼顧清解二經,至為適宜,關鍵在於用藥者能否把握時機。
麻疹發出四五天後,疹子密集,顏色紅紫,不消退,熱盛不退的,這是因為發散過度,火勢盡顯,急需養陰退陽。
天冷時發麻疹,寒邪在表,裡熱蘊積,症狀不多,急者有嘔吐、喘促、鼻衄;緩者有口瘡、腹瀉;嚴重者有牙疳,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變化。夏季發麻疹,火毒燔灼,暑邪熾盛,變證奇多,有聞所未聞的症狀。例如,雙目紅腫如桃李,流出血水,需急瀉肝火,雖然可以保命,但眼睛可能會受損;兩頜紅腫如腮腺炎,數日後潰爛,流出膿血,需內服清胃解毒藥,外敷洪少崗膏藥方能治癒;全身起泡,皮膚塌陷疼痛,用松花粉撲之則可治癒;手足曲池穴腫脹,如痘毒的鬼腫;面部、胸背出現數十個紫色的疔瘡,其紅暈大小如棋子,中間黑色凹陷,發熱拒食,用涼血解毒藥無效,七天而亡。種種奇特的變化,都是火毒燔灼所致。有些患者熱毒很盛卻不死,那是因為熱傷陰液,熱傷正氣;民間不知益氣養陰,只知發散,導致喘促出汗而亡者屢見不鮮。遇到這些危急病例,患者家屬往往緊急求助於我,我用參麥湯搶救了不少患者。
我行醫多年,不料這次遇到如此情況,如果不因時制宜,重新制定治療方案,又如何能教導後人,使他們懂得應變?那些死守舊方的人,應當好好反思。
麻疹藥物中,芫荽是最妙的引經藥,它辛香溫和,又能生發陽氣,配合升麻、葛根、荊防、蟬蛻等藥,能升陽透表,面部疹子一經透發,就應該減少用量,如果辛散過度,反而會助長火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