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四 (4)
卷四 (4)
1. 麻後余義
天寒出麻,寒邪在表,熱蘊於中,所見不過數證。急者為嘔為喘為衄,緩者為口瘡為下利,甚者為牙疳,此外更無他變。夏令出麻,火毒燔灼,暑邪交熾變證之奇多,有見所未見者。有雙目紅腫如桃李,流出血水,急瀉肝火,命雖保而目全損者。有兩頜紅腫如痄腮,數日而潰,流出膿血碗許,內服清胃解毒藥,外貼洪少崗膏藥而愈者。
有通身發泡,皮塌痛楚,用松花粉撲之而愈者。有手足曲池發腫,如痘毒之鬼腫者。有面部胸背發紫疔數十,其暈大如棋子,中黑而陷,發熱不食,用涼血解毒不應,七日而死者。種種變怪,無非火毒燔灼,尤有熱甚不死之證,無非熱傷陰液,熱傷正氣,俗流不知益氣養陰,只知托散,喘汗而脫者,比比皆是。此等證病家延予至急,進參麥湯所救不少。
治麻至老不意逢此一度,若不因時制宜,重定治法,何以示後而知應變,執成方者蓋審諸。
麻證中藥引惟芫荽一物為最妙,辛香之中更含生氣,合之升麻葛根荊防蟬蛻能升陽透表,面部一出即宜減去,若辛散太過反能助火。
白話文:
冬天發麻疹,是因為寒邪在體表,熱氣積聚在體內,看到的症狀不過幾種。急的會出現嘔吐、喘氣、流鼻血,慢的會出現口腔潰瘍、拉肚子,嚴重的會出現牙齦腐爛,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變化了。夏天發麻疹,因為火毒熾盛,暑氣交雜,產生的變化非常多,甚至出現前所未見的怪症。
有的眼睛紅腫像桃子李子一樣,流出帶血的水,趕緊瀉肝火,雖然保住了性命,眼睛卻完全瞎了。有的兩邊腮幫子紅腫像痄腮,幾天後潰爛,流出很多膿血,內服清胃解毒的藥,外貼洪少崗膏藥就治好了。
有的全身起水泡,皮膚潰爛疼痛,用松花粉敷上就好了。有的手肘和腳踝腫脹,像麻疹病毒引起的毒瘡一樣。有的臉部、胸部、背部出現幾十個紫色疔瘡,紅暈像棋子那麼大,中間黑色凹陷,發燒不吃飯,用涼血解毒的方法也沒有用,七天就死了。這些種種怪異的變化,都是因為火毒太盛。還有一些熱得非常嚴重,但沒有死的症狀,都是因為熱傷了陰液和正氣。一般人不知道要補益氣血、滋養陰液,只知道用發散的藥物來解表,導致氣喘、出汗過多而虛脫的,實在太多了。這些病症,病人家屬請我診治時都非常危急,用參麥湯救活了不少。
我治療麻疹這麼久,沒想到這次會遇到這麼多怪異的症狀,如果不根據不同情況調整治療方法,如何給後人做榜樣,讓他們知道要應變呢?死守舊方的人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治療麻疹的中藥引子,芫荽是最好的,它辛香的氣味中帶有生機,和升麻、葛根、荊芥、防風、蟬蛻一起用,能夠提升陽氣、透發體表。麻疹一出來,就應該減少這些藥的用量,如果太過辛散反而會助長火勢。
2. 許氏《怡堂散記》
3. 風痰(七條)
風痰一證,乳兒最多,四時皆有。大概冬春之交宜溫散,荊防甘桔橘半生薑杏仁蘇子之類。夏令宜清散,杏仁牛蒡梔子之類。秋令宜清潤,枳殼栝蔞之類。冬令嚴寒有用麻黃湯而解者。肺為嬌嫩之臟,總宜疏解不得妄投丸散。
德按:徐洄溪曰,嗽藥中多用桔梗,桔梗升提,甘桔湯中用之以載甘草上行,治少陰之喉痛。與治嗽,宜清降之法,非宜服之,往往令人氣逆痰升,不得著枕。愚竊以謂小兒不知咯痰,尤當慎用。
肺雖喜潤,胃中濕痰宜燥。小兒乳膩生痰,外證有鼻水多涕淚,二陳為治痰總劑,合之前胡桔梗荊防蘇子枳殼麥芽杏仁之類,或加生薑蔥白,結者散之,保赤之善也。
肺喜潤,潤之中亦有分辨,如杏仁蘇子溫而潤者也,宜於冬春。杏仁牛蒡散而潤者也,宜於夏。杏仁栝蔞則清而潤者矣,宜於秋燥。能知此等界限,則用藥不雜。
栝蔞一味能發嘔,易滑泄,乳兒無用栝蔞之理。穀食之兒燥火傷肺,嗽久不止,乃可用之。
半夏毒輕,薑汁製而陳者性平,故可入君子湯。南星毒烈實非良藥,制以牛膽之苦寒,病久膠結或可少投,時行感冒無可用之理。竹瀝薑汁之潤下,海石之咸能軟堅,尤非風痰可輕試者。
書云蠶與馬並屬午火,在卦為離,主心,又云蠶食而不飲,性燥,得濕則腐,得風則僵,故能宣風化痰,辛溫之藥也,風寒閉結者宜之,痰熱結聚非所宜也。肺為貯痰之器,只有開提一法,為解化之用。世俗之化痰丸,徒傷胃氣耳。至若王隱君之礞石滾痰丸為治頑痰怪證而設,於小兒有何干涉。
風痰乳滯小兒輕,病不從疏解而事丸散,殺兒實多,目睹心傷,為之苦口。
論廣東蠟丸及人家制送丸散之誤
藥之治病務在臨時變通,非調補之有賴於丸也。以時行之風痰壅閉,理當隨時用藥,自制丸散尚不可服,而何有於蠟丸。蠟丸制於廣東,不離麝桂,挾利者貨之。四方愚夫愚婦誤服而受害者,不可知凡幾。醫家執而從誤是誠何心。孔子云:未達不敢嘗。予嘗語送藥之家必系以方,使服者但然無疑。若送藥無方,昧者求之,有識之士其肯服乎。
德按:《素問·異法方宜篇》言西方人生病,其治宜毒藥。可見外國藥水丸散半多辛烈有毒,其味酸澀其性收引,倘中國人外感風寒暑濕切勿以身輕試,然信奉西法者終難與之言辯也。
白話文:
風痰(七條)
風痰這種病症,嬰兒最常見,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大致來說,冬春之交宜用溫和散寒的藥物,例如荊防、甘桔、橘皮、生薑、杏仁、蘇子等。夏季宜用清熱散寒的藥物,例如杏仁、牛蒡子、梔子等。秋季宜用清潤的藥物,例如枳殼、栝樓等。冬季嚴寒時,如果服用麻黃湯可以解表。肺是嬌嫩的器官,總的來說應該以疏通解表為主,不能隨便服用丸散藥。
徐洄溪說,咳嗽藥中常用桔梗,桔梗有向上提升的作用,甘桔湯中用它來載著甘草向上走,治療少陰經的喉嚨痛。但治療咳嗽,應該用清降的方法,不適合服用桔梗,往往會導致氣逆痰往上走,睡覺都睡不著。我認為,小孩子不會咳痰,更應該謹慎使用桔梗。
雖然肺喜歡潤,但胃中濕痰則應該用燥濕的方法來治療。嬰兒乳食過多容易產生痰液,外在症狀有鼻涕多、流淚等,二陳湯是治療痰的常用方劑,可以配合前胡、桔梗、荊防、蘇子、枳殼、麥芽、杏仁等藥物,或者加生薑、蔥白,痰液粘稠的可以使其散開,這是保護嬰兒很好的方法。
肺喜歡潤,但潤也有區別,像杏仁、蘇子溫和潤澤,適合冬春季節;杏仁、牛蒡子疏散潤澤,適合夏季;杏仁、栝樓清潤,適合秋燥。能區分這些藥物的特性,用藥就不會混亂。
栝樓單味藥容易引起嘔吐和腹瀉,嬰兒不宜使用。如果是穀物餵養的孩子,因燥熱傷肺,咳嗽很久不愈,才可以考慮使用。
半夏毒性較輕,用薑汁炮製後陳久者性情平和,所以可以放入君子湯。南星毒性很強,不是好藥,用牛膽汁炮製,性寒苦,病久痰液粘稠,可以少量服用,但一般的感冒就不要用了。竹瀝、薑汁潤下,海石的鹹味能軟堅散結,這些都不是治療風痰可以輕易嘗試的。
書上說蠶和馬都屬午火,在八卦中是離卦,主心臟;又說蠶只吃東西不喝水,性燥,遇到濕氣就腐爛,遇到風就僵硬,所以它能宣散風寒、化痰,是辛溫的藥物,風寒閉結時可以使用,但痰熱凝結就不適合了。肺是貯藏痰的器官,治療只能採取疏通提升的方法,以達到化痰的目的。民間的化痰丸,只會傷胃氣。至於王隱君的礞石滾痰丸,是治療頑固痰證怪病而設的,跟小孩子有什麼關係呢?
風痰導致乳食停滯的嬰兒病情較輕,疾病不應該用疏通解表的方法而用丸散藥來治療,這樣殺死嬰兒的案例很多,我親眼見過,心裡很傷痛,所以不得不苦口婆心地說。
論廣東蠟丸及人家自制丸散的錯誤
藥物治療疾病,必須根據病情靈活變通,不能單靠丸藥來調補。對於流行性的風痰阻塞,應該根據病情隨時用藥,自制丸散藥尚且不能服用,更何況是蠟丸。廣東製造的蠟丸,裡面一定有麝香、桂枝等辛辣之物,為了利潤而販賣。各地愚昧的百姓誤服而受害的,不知道有多少。醫生也跟著錯誤的做法,真是太讓人心寒了!孔子說:不懂就不要亂試。我常告誡送藥的人,一定要附上處方,讓服用的人明白藥物成分。如果送藥不附方,愚昧的人就不知道怎麼用了,有識之士又怎麼會服用呢?
《素問·異法方宜論》說西方人生病,治療應該用毒藥。可見外國藥水丸散多半辛辣有毒,味道酸澀,性質收斂,中國人外感風寒暑濕,千萬不要輕易嘗試,但信仰西醫的人,終究很難跟他們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