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怡堂散記續編

2. 麻證續言

麻之出不離肺胃兩家,前集已言之詳矣。喘閉者肺證也,煩渴者胃證也。冬月喘閉知治者多麻黃杏仁為救急之藥,治之速,麻出喘定而解者有之。夏令出麻,麻黃與時不合,庸工不識,一見喘閉執而用之,故隨藥而死。麻多火證,火甚剋金,夏令金虧,天人皆病,麻黃萬不能受。

冬月之喘閉有面青唇暗者,有四支冷者,故可用麻黃。夏月肺氣已虧,表氣已開,斷無寒證,亦有四支冷者,是陽氣虧不能四達,只可荊防甘桔從輕用藥,虧甚者加人參,火甚喘者升麻石膏湯救之,喘漸定者可治。

胃熱煩渴者必多汗,純是裡熱,即荊防葛根不可輕使,升麻石膏湯是對證之藥,合之甘桔則肺胃二家之熱解矣。

喘閉證在一二朝見,汗渴證在五六朝見,肺不容邪其變也速,胃能容受其變也遲。

麻痘是先天之病,熱從內生,必傷陰液,毒解之後,熱久不退,總以養陰為主。胃氣不敗,緩緩收功,肌瘦不食者,不可為矣。

肺主皮毛,麻雖出於六腑,必從皮毛而解,故不離乎肺。解之不透,久咳潮熱,累成麻疳者有之,此疳字非疳積之疳,潮熱肌瘦有似乎疳,宜潤肺,辛燥藥用不得。

胃為受毒之壑,遣熱甚多,莫急於牙疳。牙疳是失清之證,須大劑清裡。便閉者下之,使熱毒內泄,與痘後同治。予前集有勒馬飲,甚者加大黃,急清之稍遲,不但齒落腮穿,有唇鼻蝕爛者,塗藥不過幫扶而已。

麻證表一透無變證,表未透而生變。在嚴寒盛暑之月,不過一個時辰便走,未透表之麻證須要早回。

(附)足陽明胃脈,循鼻外,上入齒中,挾口環唇,循頰車,上耳前,主上牙根;手陽明大腸脈,上頸貫頰,入下齒中,俠口交人中,主下牙根。牙疳陽明經病,煎劑宜經藥為響導,予制勒馬飲。

生地黃(五錢),石膏(三錢),綿茵陳,鮮竹葉,江枳殼,人中黃(各六分),黃連,犀角(各五分),升麻(三分),金汁(五匙)

此方重用清胃之藥,加升麻竹葉茵陳引入陽明之經,人中黃金汁大解胃中熱毒。清而不能達經,與不能解毒,均非法之善也。

凡見牙疳,一日齦黑,二日齒動,三日齒落,其來最速,故謂之走馬。

牙疳在門牙者唇腫。在坐牙者腮腫。洗去臭穢,吹以敷藥,腫消而牙不落者易愈。若牙落而腫不消者不可治也。

又有誤服辛燥藥而成者,治法稍松。但與清解之劑,如竹葉石膏湯加甘草穭黑豆山梔木通之類。

牙疳單見無兼證者可治。若身發大熱,飲食不思者不可治也。

白話文:

麻證續言

麻疹的發生都與肺胃兩臟有關,前面已經詳細說明了。喘息氣促是肺的病症,煩渴則屬胃的病症。冬天出現喘息氣促,懂得治療的人多用麻黃、杏仁等藥物急救,療效迅速,麻疹消退、喘息平復而痊癒的例子很多。但夏天出現麻疹,麻黃就不合時宜了,庸醫不懂這個道理,一見到喘息氣促就用麻黃,結果導致病人因藥而死。麻疹多屬火證,火盛克金,夏天金氣虛弱,天人皆病,麻黃絕對不能使用。

冬天出現喘息氣促,有的病人面色青灰、嘴唇暗淡,有的四肢冰冷,所以可以用麻黃。夏天肺氣已虛,表氣已開,根本沒有寒證,即使出現四肢冰冷,也是陽氣不足無法通行全身,只能用荊防、甘草、桔梗等藥物輕輕治療,陽氣極度不足的病人可以加人參;如果火盛喘息厲害,則可用升麻石膏湯急救,喘息逐漸平復後再進行治療。

胃熱煩渴的病人必定多汗,純粹是裡熱證,荊防、葛根都不能輕易使用,升麻石膏湯是針對此證的藥方,再配合甘草、桔梗,就能消除肺胃兩臟的熱邪。

喘息氣促的症狀在一兩天內就能出現,汗出煩渴的症狀則在五六天後出現,因為肺部不容邪氣,所以變化快;胃能容納邪氣,所以變化慢。

麻痘是先天不足造成的疾病,熱邪由內而生,必定會損傷陰液,毒邪消解後,熱邪久久不退,治療重點就應該放在滋陰養陰上。如果胃氣沒有受損,可以慢慢收功;但如果病人肌肉消瘦、飲食不佳,那就很難治癒了。

肺主皮毛,雖然麻疹發生在六腑,但必定要從皮毛處消退,所以與肺臟脫不了關係。如果麻疹消退不徹底,就會久咳、潮熱,最終發展成麻疳(此處的「疳」並非指疳積,而是指症狀類似疳積的潮熱、消瘦),這時應該滋潤肺臟,辛燥的藥物不能使用。

胃是接受毒邪的場所,排出熱邪的量很大,要比牙疳更重視。牙疳是清氣不足的病症,需要大量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如果大便秘結,就應該瀉下通便,讓熱毒從內排出,這與痘疹後的治療方法相同。我在前面提到的勒馬飲,病情嚴重的可以加大黃,迅速清熱解毒;如果治療稍微遲緩,不僅會牙齒脫落、腮幫子穿孔,甚至會出現嘴唇、鼻子潰爛的情況,外用藥物只能起到輔助作用。

麻疹的表證一旦透出,就不會再有變化;如果表證沒有透出就發生變化,在嚴寒酷暑季節,可能一個時辰內病情就會加重,表證未透的麻疹必須及時治療。

(附)足陽明胃經循行鼻外,上入齒中,沿著嘴巴環繞嘴唇,經過頰車穴,上達耳前,主治上牙根;手陽明大腸經上行頸部,貫穿頰部,進入下齒中,沿著嘴巴交會於人中穴,主治下牙根。牙疳是陽明經的疾病,湯劑應該以經絡藥物為主,我自制的勒馬飲:

生地黃(五錢),石膏(三錢),綿茵陳,鮮竹葉,江枳殼,人中黃(各六分),黃連,犀角(各五分),升麻(三分),金汁(五匙)

這個方劑重點是清胃熱,再加入升麻、竹葉、茵陳引導藥力進入陽明經,人中黃、金汁能大量消除胃中的熱毒。如果清熱藥物不能到達經絡,或者不能解毒,都不是好的治療方法。

凡是出現牙疳,第一天牙齦發黑,第二天牙齒鬆動,第三天牙齒脫落,病情發展非常迅速,所以稱為「走馬牙疳」。

牙疳發生在門牙,嘴唇就會腫脹;發生在臼齒,腮幫子就會腫脹。清除掉污垢,吹上藥粉,腫脹消退,牙齒沒有脫落,就容易治癒;如果牙齒脫落,腫脹卻沒有消退,那就很難治癒了。

還有的病人是因為誤服辛燥藥物引起的牙疳,治療方法相對緩和,只需服用清熱解毒的藥物,例如竹葉石膏湯加入甘草、黑豆、山梔子、木通等藥物。

單純的牙疳,沒有其他併發症,是可以治癒的;如果全身發熱、飲食不思,那就很難治癒了。

3. 陳氏《幼幼集成》

4. 萬氏痘麻

5. 麻疹骨髓賦

麻雖胎毒,多帶時行,氣候寒暄,非令男女,傳染而成。其發也與痘相似,其變也比痘匪輕。愚夫愚婦每視為泛常,若死若生總歸於天命。不知毒起於胃,熱流於心,始終之變,腎則無證,臟腑之傷,肺則尤甚。閉戶問塗,何若出門尋徑;揚湯止沸,不如去火抽薪。

初時發熱,儼以傷目出淚而不止,鼻流涕而不幹,咳嗽太急,煩躁難安,以火照之隱隱皮膚之下,以手抹之亭亭肌肉之間。其形如疥,其色若丹,隨出隨沒,乍隱乍現。根窠若腫兮麻而兼癮,皮膚加赤兮麻以夾斑。似錦而明兮十有九吉,如煤而黯兮百無一痊。

麻毒最重治法不同,微汗常潤熱勢越而不容,清便自調毒氣行而無壅。腠理怫鬱兮即當發散,腸胃秘結兮急與疏通。苟忽大而若細恐變吉而為凶。故衄血不必憂,邪從衄解;利血不必止,毒以利松。所喜者身上清涼,可畏者咽中腫痛,渴飲不休法在生津養液,常餐若減調宜清胃和中。

又如出之太遲發表為貴,出之過甚解毒堪宜。母伐天和,常觀歲氣。寒威凜凜毒氣鬱而不行,火勢炎炎熱邪乘之作戾,設施溫補勿助其邪,若用寒涼休犯其胃。制其亢但得其平,誅其暴無傷其正。遠寒遠熱陰陽之勝負不齊,責實責虛人稟之強弱或異。

麻疹既出將息尤難,坐臥欲暖飲食宜淡。風寒若襲兮為腫為熱,鹹酸不禁兮為嗽為喘。異氣縱因外感,變象仍究內端。喉腫音啞,毒癘深陷,氣促鼻扇,風寒閉關。便多膿血兮倉廩有熱,咳多涎沫兮華蓋有痰。胸悶煩冤麻未出透,身涼氣爽終保無虞。苟不詳於臨證,何以望其來蘇。

白話文:

麻疹雖是胎毒引起的,但大多是時疫傳染,受到氣候寒暖的影響,男女都會傳染。麻疹發病與痘疹相似,但變化比痘疹更為嚴重。愚昧的人往往視之為平常事,任其發展,生死都聽天由命。他們不知道麻疹的毒氣起於胃,熱邪流注於心,其始終變化,腎臟沒有明顯症狀,但臟腑受損,肺臟尤其嚴重。閉門不出,等於坐以待斃;僅僅止住表面症狀,不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初期發熱,眼睛好像受傷一樣流淚不止,鼻子流涕不止,咳嗽劇烈,煩躁不安。用火照皮膚,隱約可見皮下紅疹;用手摸,則在肌肉之間感覺隆起。疹子形狀像疥瘡,顏色像丹砂,時隱時現。疹子根部腫脹,又麻又癢,皮膚發紅,夾雜斑點。疹子鮮紅明亮,十有九個會痊癒;疹子暗淡如煤炭,則幾乎沒有痊癒的希望。

麻疹毒性很重,治療方法各有不同。若微微出汗,體表濕潤,熱勢不減反增,則病情危重;若大便通暢,則毒氣排出,病情好轉。如果皮膚毛孔閉塞,就應該用發散的方法;如果腸胃閉塞,就必須及時通利。如果疹子出得太多或太少,都可能由吉轉凶。所以,流鼻血不必擔心,因為邪氣從鼻血排出;大便稀溏不必止瀉,因為毒氣可以通過大便排出。好的徵兆是全身感覺涼爽,不好的徵兆是咽喉腫痛,口渴不止,此時應以生津養液為主,飲食應清淡,以和胃健脾。

疹子出得過晚,應以發散為主;疹子出得太多,則應以解毒為主。治療要順應自然規律,觀察季節氣候變化。如果天氣寒冷,毒氣鬱結不通,就應溫補,不要助長邪氣;如果天氣炎熱,熱邪乘虛而入,就應避免使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脾胃。治療應使邪氣平復,而不傷及正氣。治療要避免寒熱過度,要根據病人的體質強弱而異。

麻疹疹出之後,調養尤為重要,坐臥要保暖,飲食要清淡。如果感受風寒,則會出現腫脹發熱;如果飲食過鹹或過酸,則會咳嗽氣喘。即使麻疹是由外感引起的,也要從內在調理入手。如果喉嚨腫痛聲音嘶啞,則毒邪深入;如果呼吸急促,鼻翼煽動,則風寒閉阻經絡。如果大便帶膿血,則是腸胃積熱;如果咳嗽痰多,則是肺部有痰。胸悶煩躁,則麻疹未出透;身體涼爽舒適,則病情痊癒。如果不能仔細觀察病情,又怎能期望病人康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