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德

《專治麻痧初編》~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出疹家有四大忌

一忌葷腥煎炒

疹初出時以至出淨之日,俱忌食葷腥即素菜亦忌煎炒,恐葷腥煎炒能助胃火,昔人云:葷痘素疹。誠哉是言也。

二忌恣食生冷米粥

疹初出時以至出透之日,未免口渴煩躁,想飲冷水不妨少與飲些,以解其煩渴,然不可多飲,若土產荸薺甜秋梨甘蔗汁及柿餅有霜者亦不妨間與食之,雖生吃無妨,切不可與米飲粥湯,及糕餅糖飴麵食枝圓蜜餞之類,食之恐助毒火。倘覺飢餓則用開水煮飯,滯小半鐘調勻稀薄,溫服少食,淡食為宜。

三忌風寒

當出疹之時必須謹避風寒,若不避忌,風寒外束,疹即收回,要其再出甚為難矣,慎之慎之。

四忌房幃厭穢

人家生兒產女當出疹之時,各宜小心加意,謹慎潔淨內外,勿使穢汙惡濁氣息觸犯出疹之人,一或犯之多致不救。

白話文:

出疹期間有四大禁忌:

一、忌食葷腥煎炒:疹子剛長出來到疹子完全消退期間,都不要吃葷腥,連素菜也避免煎炒,因為葷腥煎炒的食物容易助長胃火。古人說:「葷食會加重痘症,素食則會減輕疹子」,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

二、忌恣意食用生冷米粥:疹子剛長出來到疹子出透期間,雖然可能會口渴煩躁,想喝冷水可以少量喝一點解渴,但不能喝太多。土產的荸薺、甜梨、甘蔗汁,以及帶霜的柿餅,少量食用也無妨,即使是生的也可以。但絕對不能喝米湯、粥,以及糕餅、糖飴、麵食、湯圓、蜜餞等等,這些食物容易助長毒火。如果覺得餓,可以用開水煮飯,稍微煮久一點,調得稀薄一點,溫溫的少量食用,清淡飲食為宜。

三、忌風寒:出疹期間一定要注意避風寒。如果不注意避寒,風寒會阻礙疹子發出,疹子就會退回去,要讓它再長出來就非常困難了,一定要非常小心。

四、忌環境污穢:家中有人出疹子,無論大人小孩,都要格外小心,保持室內外清潔,不要讓污穢、惡臭的氣味接觸到出疹的人,否則很容易造成嚴重後果,甚至無法挽回。

2. 醫疹家有三大忌

一忌驟用寒涼

當疹初出之時,雖有身熱煩躁,口渴等證,即以宣毒發表湯少加酒炒黃芩三五分以清之,切不可遽投黃連黃柏梔子等大寒之藥,恐冰其毒而內伏,疹不得外出矣,後雖設法宣表而疹終不得出,可不畏哉。

二忌誤用辛熱

疹初出時或有嘔吐之證,(德按: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醫家必用蒼朮二陳平胃丁香砂仁暖胃,或手足稍冷,必用桂枝肉桂溫其手足,殊不知作嘔吐者火熱蒸於胃也,今反以辛溫之味攻之,是抱薪而救火也。至於手足稍作冷者,熱極似寒之象,俟疹出透而手足自然溫和。

醫不明此反以桂枝可達四支之末,肉桂可以溫經回陽,誤之又誤,陷人性命可不懼哉。

三忌遽用補澀

疹初出時多有瀉而不止者,其毒火亦因瀉而減,此殊無妨。倘或泄瀉過甚,則用加味四苓散一服立愈,切不可用參朮訶蔻補澀之劑以圖速止。醫家不思肺與大腸為表裡,風邪熱毒傷肺犯胃,火性急速下行,乃曰吾於清解藥中兼用些參朮訶蔻,分兩又少何礙於事,一服不見立效,且曰分兩輕之故耳,於是多加分兩再服,而疹忽變證矣,重則腹脹喘滿而不可救,輕則變為休息痢,纏綿不已,終歸夭命。不可慎哉。

若麻疹出淨之後,瀉黃紅色,乃內有伏熱,仍宜加味四苓散服之可也,且不可專用補澀。記之慎之。

加味四苓散

豬苓(七分),赤苓(六分),澤瀉(八分),木通(七分),黃芩(五分,酒炒),黃連(二分,酒炒),牛蒡子(五分,炒香研細),車前子(七分,炒)

燈心五十寸同煎服。

初發熱,欲出未出時,宜用宣毒發表湯(今以半歲男女為式看其年之小大,隨證加減)。

升麻(三分),乾葛(八分),防風(五分),桔梗(五分),薄荷(三分),前胡(六分),連翹(六分,去心),枳殼(六分,麩炒),荊芥穗(五分),牛蒡子(六分,炒研),木通(六分),生甘草(三分,去皮),淡竹葉(一錢),同煎服。

天氣大熱加酒炒黃芩五分,天氣嚴寒加炒麻黃二分或三分。

麻疹已出面紅腫太甚宜用化毒清表湯。

前胡(六分),乾葛(七分),知母(七分),連翹(七分,去心),元參(一錢),桔梗(六分),黃連(三分,酒炒),黃芩(五分,酒炒),薄荷(三分),梔子(五分,炒黑),木通(六分),防風(三分,不用亦可),牛蒡子(七分,炒研),天花粉(八分),地骨皮(八分),生甘草(三分)

淡竹葉一錢,燈心五十寸為引,同煎服。

若口渴加麥門冬去心一錢,石膏一錢五分,大便秘澀可加酒炒大黃七分。

疹已出透身熱未全退,毒氣流注而成痢者,宜用,清熱導滯湯,。

白話文:

[醫疹家有三大忌]

一、忌突然使用寒涼藥物

疹子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就算有身體發熱、煩躁不安、口渴等症狀,應該使用宣毒發表湯,稍微加入些許酒炒黃芩來清熱,切記不可立刻使用黃連、黃柏、梔子等極寒的藥物,以免凍結疹毒使其潛藏於內,導致疹子無法順利外發。之後就算想辦法讓疹子外發,疹子也可能無法完全冒出,這點不得不小心。

二、忌誤用辛熱藥物

疹子剛開始出現時,可能會有嘔吐的情況,醫生可能就會使用蒼朮、二陳、平胃、丁香、砂仁等溫胃藥物,或者手腳有些微冰冷,就使用桂枝、肉桂等溫暖手腳的藥物。但實際上,引起嘔吐的原因是胃部受熱,反而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就像抱著柴火去滅火一樣。手腳稍微冰冷,是熱極類似寒冷的現象,等到疹子完全冒出,手腳自然會恢復溫暖。

醫生不明白這些,反而認為桂枝可以達到四肢末端,肉桂可以溫暖經絡回陽,這樣一誤再誤,可能就會危害到性命,不得不小心。

三、忌立即使用補澀藥物

疹子剛開始出現時,可能有拉肚子不停的情況,疹毒也會因為排泄而減弱,這並無大礙。但如果拉肚子過於嚴重,可以使用加味四苓散,通常一服即可痊癒,切記不可使用人參、白朮、訶子等補澀的藥物,企圖快速止瀉。醫生應該明白肺和大腸互為表裡,風邪熱毒傷害肺臟侵犯胃部,火性急下,如果在清熱解毒的藥物中加入少量的人參、白朮、訶子,以為無妨,但一服後沒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會認為是藥量太少,因此增加藥量再服用,疹子的病情可能會突變,嚴重的話可能造成腹部脹滿、呼吸困難而無法救治,較輕的則可能變成長期的痢疾,纏綿不愈,最終可能導致早逝。這點不得不小心。

如果麻疹完全冒出後,排泄物呈現黃紅色,代表體內仍有潛藏的熱毒,仍然應該使用加味四苓散,千萬不可單純使用補澀藥物。請牢記,務必小心。

加味四苓散的成分如下:

豬苓(7分)、赤苓(6分)、澤瀉(8分)、木通(7分)、黃芩(5分,酒炒)、黃連(2分,酒炒)、牛蒡子(5分,炒香研細)、車前子(7分,炒)

燈心50寸一同煎煮服用。

剛開始發燒,疹子想要冒出卻還未冒出的時候,適合使用宣毒發表湯(以下配方以半歲孩童為例,年齡大小不同,應根據症狀進行調整)。

升麻(3分)、乾葛(8分)、防風(5分)、桔梗(5分)、薄荷(3分)、前胡(6分)、連翹(6分,去心)、枳殼(6分,麩炒)、荊芥穗(5分)、牛蒡子(6分,炒研)、木通(6分)、生甘草(3分,去皮)、淡竹葉(1錢),一同煎煮服用。

天氣酷熱時,可以加入酒炒黃芩5分;天氣嚴寒時,可以加入炒麻黃2分或3分。

麻疹已經冒出,臉部紅腫過於嚴重時,適合使用化毒清表湯。

前胡(6分)、乾葛(7分)、知母(7分)、連翹(7分,去心)、元參(1錢)、桔梗(6分)、黃連(3分,酒炒)、黃芩(5分,酒炒)、薄荷(3分)、梔子(5分,炒黑)、木通(6分)、防風(3分,不用也可)、牛蒡子(7分,炒研)、天花粉(8分)、地骨皮(8分)、生甘草(3分)

淡竹葉1錢、燈心50寸作為引子,一同煎煮服用。

如果口渴,可以加入去掉心的麥門冬1錢、石膏1錢5分;大便祕結乾澀,可以加入酒炒大黃7分。

疹子已經完全冒出,體溫仍未完全退燒,毒素流入形成痢疾時,適合使用清熱導滯湯。

黃連(5分,酒炒)、黃芩(7分,酒炒)、白芍(7分,酒炒)、枳殼(5分,麩炒)、青皮(5分)、山楂(1錢,去核炒)、檳榔(5分)、厚朴(5分,薑汁炒)、當歸(5分)、陳皮(5分)、生甘草(3分)、連翹(8分,去心)、牛蒡子(8分,炒研)

淡竹葉1錢、燈心50寸作為引子,一同煎煮服用。

如果紅色疹子較多,可以加入酒炒紅花3分、地榆5分、去掉皮尖的桃仁炒5分;如果便祕乾澀非常嚴重,可以加入酒炒大黃8分。

以上三個處方由聶氏親自制定,但其中的變化需視情況而定,可以增減一二種藥物,或者斟酌藥量,稍微增減一二分,只要正確使用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內廷制定的處方總共有十三種成分,只能少不能多,如果已經達到十三種,可以將淡竹葉、煅石膏加入藥引中,這樣會更加妥當。我每次觀察疹子,都會觀察症狀的進展,根據時間、氣味、聲音、形態、顏色等,再結合脈象,先使用宣毒發表湯表發疹子,接著使用化毒清表湯清熱,總體遵循這兩個處方進行增減,每天根據情況進行調整。如果麻疹尚未完全冒出,乾葛、荊芥、防風是必須使用的藥物;一旦疹子完全冒出,這些藥物就可以不再使用。如果呼吸急促,除了升麻,其他藥物都可以使用;如果便祕,蒸大黃是必需的。如果疹子顏色乾枯焦黃,生地、歸尾是必要的;如果疹子顏色紫黑,可以加入紅花、紫草。咳嗽、呼吸急促時,清肺飲可以去除肺部熱毒;口腔潰瘍、口臭時,敗毒散可以清除胃熱、利咽。現成的處方已經列出,靈活運用的方法由個人掌握。麻疹完全冒出後,可以使用生犀角磨成汁,配合服用,可以有效解毒。

疹子後期,如果咳嗽、呼吸粗重,適合使用清肺飲。

桑白皮(5分,炙)、地骨皮(5分)、麥門冬(1錢,去心)、柴胡(6分)、元參(8分)、桔梗(7分)、陳皮(3分)、黃芩(7分,酒炒)、石膏(1錢,煅)、天花粉(8分)、生地黃(1錢)、木通(7分)、生甘草(3分)

燈心、淡竹葉作為引子煎煮,再加入磨好的羚羊角汁一同服用。

如果肺熱非常嚴重,可以去掉陳皮,加入丹皮5分、去掉心的連翹6分、炒研的牛蒡子6分。

疹子後期,如果口臭、口腔潰瘍、嘴脣破損,同時伴有咽喉疼痛,適合使用敗毒散。

生地黃(1錢5分)、丹皮(7分)、柴胡(7分)、桔梗(8分)、薄荷(5分)、連翹(8分,去心)、牛蒡子(8分,炒研)、黃柏(5分,蜜水炒)、天花粉(8分)、黃芩(7分,酒炒)、元參(8分)、赤芍藥(5分)、金銀花(8分)、生甘草(3分,去皮)

煅石膏1錢、淡竹葉1錢、燈心50寸作為引子一同煎煮,再加入磨好的生犀角汁一同服用。

以上提到的清肺飲、敗毒散兩個處方,我每次治療疹子時,都會根據情況靈活運用,考慮到理論、情緒和實際狀況,結果往往能夠獲得很好的療效。我謹以此淺見,續寫在聶氏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