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二 (1)
卷二 (1)
1. 小兒脈法
氣不和脈弦急,傷食脈沉緩,虛驚脈促急,(一作促結)風脈浮,寒脈沉細,脈亂不治。
白話文:
氣不調和時,脈象會變得緊張;吃錯東西後,脈象會變得深而緩慢;受到驚嚇導致虛弱時,脈象會變得急促;(另一種說法是脈象會變得急促且結實);受風影響時,脈象會浮起;受寒時,脈象會變得深且細小;脈象混亂無序則難以治療。
寇氏《全幼心鑑》云:小兒一歲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以驗其病。(寅卯辰即風氣命三關也)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治,若連卯關者難治,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十不救一。其脈紋見有五色,如因驚必青,瀉痢必紫,當以類而推之。一歲後則可用一指轉側辨其三部脈弦急浮沉。
四五歲後脈七八至而細數者為平,九至者傷,十至者困,六至五至者為虛,為寒,弦緊為風癇,弦急為客忤。
白話文:
寇氏《全幼心鑑》中說:小孩在一歲以內,要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的脈象,以此來判斷病情。(寅卯辰分別代表風氣命三關)脈象從寅關開始,沒有到卯關的,容易治療;如果連到卯關,就難以治療;如果是寅關侵犯到卯關,卯關侵犯到辰關,十個病童中有一個能活就不錯了。脈象呈現的五種顏色中,如果肝火旺盛,脈象一定青色;腹瀉,脈象一定紫色,其他類似的診斷,可以由此推斷。小孩一歲後,可用三個指頭輪流按壓腹部的左、中、右三個部位,辨別脈象的弦、急、浮、沉。
2. 面部證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若色赤者熱也,隨證治之。
白話文:
左邊臉頰代表肝,右邊臉頰代表肺,額頭代表心,鼻子代表脾,下巴代表腎,如果顏色紅赤表示有熱症,應根據症狀來治療。
3. 目部證
目內色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微黃者脾虛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精光者腎虛也。
白話文:
眼睛裡面顏色發紅的,是心臟實熱;顏色淺紅的,是心臟虛熱;顏色發青的,是肝臟實熱;顏色淺青的,是肝臟虛熱;顏色發黃的,是脾臟實熱;顏色微黃的,是脾臟虛熱;顏色發白而混濁的,是肺臟實熱;眼睛沒有神采的,是腎臟虛弱。
4. 五臟虛實寒熱
心主驚,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虛則臥而悸動不安。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心氣實則喜仰臥。
白話文:
-
心主驚:心主神明,驚恐、恐懼等情緒過度或失常,就會影響到心,而出現心悸、不安、失眠等症狀。
-
實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如果心氣實,就會表現出煩躁、易怒、失眠、心悸等症狀,甚至會出現哭鬧、發熱、口渴、抽搐等症狀。
-
虛則臥而悸動不安:如果虛則臥而悸動不安,心氣虛,則表現為心悸、失眠、多夢、健忘、疲倦等症狀。
-
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觀察病人的睡眠情況,如果口中氣味溫熱,或者面部朝上睡覺,或者上竄咬牙,這些都是心熱的表現。
-
心氣實則喜仰臥:如果心氣實,則喜歡仰臥睡覺。
肝主風,實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煩悶。(一作頓)虛則咬牙多欠。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捻物,壯熱,飲水,喘悶,目赤,發搐。肝有風則目連札,(一作眨目動也)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繫而直視。風甚則身反張,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腎治肝。
白話文:
肝臟主宰風,風邪實則眼睛直視,大叫,打呵欠,脖子僵硬,心煩氣悶。(還有一種情況是突然)風邪虛則咬牙切齒,經常打呵欠。肝臟有熱則手摸衣領,並且胡亂地撥弄物品,壯熱,喝水,喘氣,眼睛發紅,抽搐。肝臟有風則眼睛連連眨眼,(還有一種情況是眼睛眨動)得了心熱則抽搐,或者筋脈牽引、連結,而直視前方。風邪嚴重則身體反張,僵直而不抽搐,心臟沒有熱,應補腎臟來治療肝臟。
脾主困,實則困睡,身熱飲水;虛則吐瀉生風,面白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吐清水。呵欠多睡者,脾氣虛而欲發驚也。
白話文:
脾主控固,如果脾氣太過亢盛,那麼就會表現為睏倦愛睡,身體發熱,想喝水;如果脾氣虛弱,那麼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產生內熱,面容蒼白,肚子疼痛,口中氣息微弱且寒冷,不思飲食,或者會吐出清水。如果一個人在打哈欠的同時,還經常睡覺,那麼這就說明脾氣虛弱,有驚厥發作的危險。
肺主喘,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虛則哽氣長出氣。肺熱則手搗眉目鼻面。肺盛復感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上氣。肺藏怯則唇白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肺虛甚也。
白話文:
肺主導呼吸,實證則悶亂喘促,有的會有咳啖,有的沒有咳啖;虛證則氣往上逆,氣往上逆。肺有熱則手會發顫,眉毛、眼睛、鼻子、臉部發紅。肺氣旺盛再感風寒,則胸悶、氣促、喘咳、氣上逆。肺氣虛弱則嘴脣發白、悶亂、呼吸粗糙、喘促。氣往上逆難以治療,是肺虛到極點了。
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若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精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或更加色欲,變證百出,愈難救療。或目畏明下竄者,蓋骨重而身縮者,咬牙者,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
白話文:
腎臟主虛弱,不主實熱;只有瘡疹之類的熱症,腎臟實熱時才會變黑糜爛。如果先天稟賦虛弱膽怯,神氣不足,眼睛沒有神采,臉色蒼白,頭顱鬆散,這些都難以生育,即使生育也不長壽,或者再加之色慾過度,變化多端的症狀紛至沓來,就更難救治。或者眼睛怕光、病情向下蔓延,這多數是骨骼沉重而身體瘦弱、咬牙切齒的人,這是因為腎水不足,不能抑制心火所致。
5. 五臟瘡疹證治
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伏於命門。若遇天行時熱,或乳食所傷,或驚恐所觸,則其毒當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梢冷,驚悸多睡。宜究其何藏所發,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須節飲食,慎風寒。五臟各有一證,肝藏水疱青色而小,肺藏膿疱色白而大,心藏斑色赤而小,脾藏疹小次斑,故色赤黃淺也。先發膿疱後發疹子者順,先疹子後斑者順,反此為逆。
惟腎無候,但見䯌冷耳冷是也。若寒水來侮,故黑陷而耳䯌反熱,為逆也。(疱同皰音泡)
白話文:
嬰幼兒在胎中,吸收了五臟的血液和污穢之氣,而這些污穢之氣會沉積在命門處。如果遇到季節性的熱邪侵襲,或者乳汁飲食不潔,或者受到驚嚇恐懼時,這些毒邪就會發作。
初期症狀包括:臉頰發紅、腮部發紅、眼皮也發紅、打呵欠、時冷時熱、咳嗽、打噴嚏、手腳末梢發冷、驚悸、愛睡。
此時需要仔細辨別是哪個臟腑引起的癥狀,以及確認是哪個原因引起的。同時,乳母也需要注意飲食節制,謹慎防範風寒。
五臟各有一種癥狀:肝藏水皰,青色而小;肺藏膿皰,白色而大;心藏斑疹,紅色而小;脾藏疹點,小於斑疹,顏色赤黃而淺。
膿皰先發,疹子後發屬於順序正常;疹子先發,斑疹後發屬於順序正常;反之則屬於逆亂。
如發潮熱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熱不止者,未盡也。潮熱隨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疱之類也,一發便出盡者重,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裡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里黑者大重也,瘡端里黑點如針孔者勢最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煩躁熱渴,腹脹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
白話文:
如果發燒潮熱超過三天,疹子出得不多,但熱度不退,那就是疹子還沒出完。潮熱隨著疹子出,比如早上發潮熱,疹子出後潮熱也不退,這是像水皰一樣的瘡。疹子一發出來就出盡的就是嚴重的,瘡裡夾著疹子的輕重參半。出稀疹子的比較輕,裡外都微紅的比較輕,外黑裡紅的比較重,外表白色裡面黑色的很重,瘡口裡有像針孔一樣的黑點的非常嚴重。青乾紫陷,昏睡出汗,煩躁口渴,肚子脹啼喘,大小便不通的,病情危重。
有大熱,利小便解熱毒。若紫黑干陷,或寒戰咬牙,或身黃腫紫者,急下之。復寒熱不已,身冷出汗,耳䯌反熱者,死證也,此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也。下後身熱氣溫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則內虛歸腎。大抵瘡疹屬陽,在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冬月腎旺盛,寒病多歸腎,變黑。
又當辨春膿疱,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黑者十難救一。
白話文:
高燒時,有利小便的藥物可解熱毒。如果瘡疹變成紫黑色並且凹陷,或者出現寒顫、咬牙的症狀,或者身體發黃、腫脹發紫,需要緊急瀉下。如果發燒、發熱的症狀反覆出現,身體寒冷並出汗,耳朵冰涼而身體發熱,則是死亡的徵兆。這是因為腎氣很旺盛,而脾氣虛弱,無法制約腎氣所導致。瀉下後,如果患者身體發熱,但能喝溫水,則可以治癒,這是因為脾胃之氣強盛,腎寒消除,所以身體才溫熱。如果瘡疹沒有變成黑色,則不能瀉下,否則會使內臟虛弱,歸屬於腎。總的來說,瘡疹屬於陽性,在春夏季節發病比較順應自然,在秋冬季節發病則違揹自然。在冬季,腎氣旺盛,寒病大多歸屬於腎,從而使瘡疹變成黑色。
身熱煩渴腹滿而喘,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瘥者,下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者,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熱也,宜導之,生犀汁解之。
白話文:
身體發熱、口渴、肚子脹滿且喘氣,大便不通、臉紅、胸悶、嘔吐,這種情況應該利小便,如果沒有好轉,就用瀉下法。如果病人還能吃東西,而且痂皮焦黃翹起,或是痂皮還沒焦黃但喘氣很厲害的,也可以用瀉下法。如果五到七天痂皮都不焦黃,是內熱造成的,應該用導法,生犀汁可以解除熱症。
斑疹作搐為脾虛而肝旺乘之,心火妄動,風熱相搏也,當瀉心肝補脾土。
瘡黑而忽便膿血並痂皮者乃脾氣實,腎邪退而病安也。泄瀉而乳食不化者,脾虛不能制腎,故難治。
白話文:
出現斑疹並且抽搐是因為脾虛而肝氣過盛所導致,心火過旺,風熱相互作用,應該要清心火、平肝氣、補脾土。 如果瘡口變黑並且突然排出膿血和結痂,這是脾氣充實,腎臟的邪氣消退,病情好轉的跡象。如果拉肚子且奶食無法消化,這是脾虛無法克制腎臟,因此治療起來比較困難。
徐洄溪曰:此即近世痘瘡之證,其病與斑疹同列,並無起脹成漿收靨等說。大抵宋時之瘡形治法不過如此。近日愈變愈重,與斑疹絕不相類,治亦回別。因知天下之病,隨時隨地變化無窮,所以《內經》有五運六氣、異法方宜等論,為醫者苟不能知天運之轉移,及五方之體性,終有偏執之處,不可以稱上工也。
瀉青丸方,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脈洪實。
白話文:
徐洄溪說:這其實就是當代的天花,它的症狀與麻疹相似,並沒有起脹成膿、收斂結痂等說法。大概在宋朝的時候,天花的症狀及治療方法與現在不同。近代的天花愈發嚴重,與麻疹完全不一樣,治療方法也完全不同。由此可知,天下的疾病會隨著時間和地方的不同而變化無限,所以《內經》有「五運六氣」「異法方宜」等理論,作為醫生如果不瞭解天運的變化,及五方的體性,最終會有偏執的地方,不能稱為上等醫生。
當歸(焙),草龍膽(焙),川芎藭,山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焙)
白話文:
用焙過的當歸、草龍膽、川芎、山梔子仁、川大黃、羌活、焙過的防風。
上等分為末,煉蜜和丸,如芡實大,每服半丸或壹丸,煎竹葉湯同沙糖化下。
導赤散,治小兒心熱,上竄咬牙,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白話文:
將上等的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混合成丸狀,顆粒大小與芡實相當。每次服用半顆或一顆,以竹葉湯煎煮後,加入沙糖溶解服用。
生地黃,生甘草,木通(各等分)
白話文:
生地黃、生甘草、木通(各等份)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不用甘草用黃芩。
白話文:
藥粉磨成細末,每次服三錢,加入一杯水和竹葉一起煎煮至藥液減少至五分之一,飯後溫服。另一種說法不用甘草而加入黃芩。
瀉心湯,治小兒心氣實,氣澀不得通,喜仰臥。
黃連
上為末,每服五分,臨臥溫水化下。
白話文:
瀉心湯,用於治療小兒心氣實,氣血運行不暢,喜歡仰臥。 黃連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分,睡前用溫水送服。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治脾胃實熱弄舌。
白話文: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用於治療脾胃有實熱,導致舌頭發黃的疾病。
藿香葉(七錢五分),山梔子仁(一兩),石膏(五錢),甘草(七錢五分),防風(三兩,焙)
白話文:
藿香葉(45克),山梔子仁(60克),石膏(30克),甘草(45克),防風(180克,烘烤)
上銼,用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至五分,溫服清汁。
異功散,治脾胃虛弱,吐瀉不思乳食。
白話文:
上銼,用蜂蜜酒微炒至香,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至二錢,加水一杯至五分,溫熱服用清汁。
人參,茯苓(去皮),白朮,陳皮,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
人參:滋補元氣,補脾益肺。
-
茯苓(去皮):健脾補腎,利尿消腫。
-
白朮:健脾益氣,止瀉祛濕。
-
陳皮:理氣健胃,化痰止咳。
-
甘草(各等分):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上為細末,每服二三錢,水一盞,生薑大棗同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白話文:
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加入一杯水,與生薑和大棗一起煎煮至只剩下七分之一,在飯前溫熱服用。
附《顱囟經》,和平飲子,治小兒初生日,與:
人參,茯苓,甘草,升麻(各一分)
上水煎,時時與之,臨時冷加白朮,熱加芒硝。
白話文:
附《顱囟經》,和平飲子,用於治療新生嬰兒,配方如下: 人參、茯苓、甘草、升麻(各一分) 以上材料用水煎煮,隨時給嬰兒服用,若嬰兒體溫偏低則加入白朮,體溫偏高則加入芒硝。
益黃散(又名補脾散),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及治脾疳腹大身瘦。
白話文:
補益黃散(又名補脾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嘔吐腹瀉,以及治療脾疳病,導致的肚子變大、身體瘦弱。
陳皮(一兩,去皮),丁香(二錢),一方用木香訶子(炮,去核),青皮(去白),炙甘草(各五錢)
白話文:
陳皮(一兩,去除外皮),丁香(二錢),一方用木香訶子(經過炮製,去除果核),青皮(去除白色的部分),炙甘草(各五錢)
上為末,三歲兒一錢半,水半盞,煎三分,食前服。
白朮散,治脾胃久虛,嘔吐泄瀉,但欲飲水,乳食不進。
白話文:
上方研磨成細末,三歲的小孩每次服用一錢半,用水半盞煎煮至剩三分之二,飯前服用。 白朮散,用於治療長期脾胃虛弱,嘔吐腹瀉,只想喝水,不吃乳食的情況。
人參(二錢五分),白茯苓,白朮(炒),藿香葉,葛根(各五錢),木香(二錢),甘草(一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煎,熱甚煩渴去木香,《本事方》。
白話文:
人參(二錢五分),白茯苓、炒白朮、藿香葉、葛根(各五錢),木香(二錢),甘草(一錢),
白朮散,治小兒嘔吐,脈遲細有寒,白朮,人參(各二錢五分),半夏曲(二錢),茯苓,乾薑,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白朮散,用於治療小兒嘔吐,脈搏遲緩而細弱,有寒證。
用藥:白朮、人參(各二錢五分),半夏曲(二錢),茯苓、乾薑、甘草(各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擘去核,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日二三服。
瀉白散,治肺實熱盛,咳嗽氣急痰喘。
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兩),炙甘草(一錢)
上銼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盞,煎七分,食前服。
白話文:
上方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入薑三片,棗一枚去核,煎煮至七分滿,去渣後溫服,每日服二到三次。 瀉白散,用於治療肺部實熱過盛,咳嗽氣急痰多。 地骨皮、桑白皮(各炒一兩),炙甘草(一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散,加入少量粳米,用水兩小碗,煎煮至七分滿,飯前服用。
阿膠散(又名補肺散),治肺虛咳嗽,氣粗喘促口渴。
白話文:
阿膠散(又名補肺散),用於治療肺虛引起的咳嗽、呼吸急促、口渴等症狀。
阿膠(一兩五錢,麩炒),黍黏子(炒香),甘草(炙,各二錢五分),馬兜鈴(五錢,焙),杏仁(七個,去皮尖炒),糯米(一兩,炒)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後溫服。
曾氏《活幼心書》,補肺散,去黍黏子,加茯苓。
白話文:
阿膠(50克,與麥麩炒過),黍黏子(炒香),甘草(炙過,各10克),馬兜鈴(20克,烘烤過),杏仁(7個,去皮後炒過),糯米(50克,炒過)。
地黃丸(又名六味丸),治腎怯失音,䪿開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㿠白等虛證。
白話文:
地黃丸(又別稱六味丸),作用是治療腎臟虛弱導致的失音、開合困難、精神不足、眼睛中眼白增多,以及面色白白的虛證。
熟地(八錢,酒洗),山萸肉,山薯蕷(各四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三錢,去皮)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空心,溫水化下二十丸。
白話文:
熟地(8錢,用酒清洗),山茱萸肉,山藥(各4錢),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各3錢,去皮)
寇氏《全幼心鑑》去澤瀉加人參鹿茸名參茸地黃丸,治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解顱語遲,齒生緩,行步多艱。
生犀角汁,治瘡疹不快,吐血衄血。
生烏犀角(磨汁)
白話文:
寇氏在《全幼心鑑》中提到,將澤瀉去除,加入人參、鹿茸,製成參茸地黃丸,可以治療稟賦不足,腎氣虛弱,骨髓枯竭,導致的語言發展遲緩,牙齒生長緩慢,行走困難等症狀。
玉露散(又名甘露散),治傷熱吐瀉,汗出口渴,脈浮洪大。
白話文:
玉露散(又稱甘露散),治療外感熱邪引起的嘔吐、腹瀉,汗多口渴,脈浮洪大。
寒水石,石膏(各半兩),生甘草(一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匙,或半錢一錢,食後溫湯調下。
甘桔湯,治小兒肺熱。
桔梗(二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寒水石、石膏(各十五克),生甘草(三克) 以上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茶匙,或半錢至一錢,飯後用溫開水送服。 甘桔湯,用於治療小兒肺熱。 桔梗(六十克),甘草(三十克)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加荊芥防風名如聖湯。
白話文:
藥物的比例較粗略,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去除藥渣,飯後溫熱服用。如果加入荊芥和防風,則稱之為「如聖湯」。
董氏《斑診備急方》加惡實麥門冬,亦名如聖湯。
閻氏孝忠附方
白話文:
董氏《斑疹病緊急治療法》中將惡實麥門冬加進去,此方劑又稱如聖湯。
小兒耳冷䯌冷,手足乍冷乍熱,面赤,時嗽嚏驚悸,此瘡疹欲發也。未能辨認,間服升麻葛根湯,消毒散,已發未發皆宜服;仍用胡荽酒,黃柏膏;暑月煩躁,食後與白虎湯,玉露散;熱盛與紫雪;咽痛或生瘡與甘桔湯,甘露飲子。余依錢氏說。
大人同。
白話文:
小兒耳部冰冷、鼻塞、手腳忽冷忽熱、面色發紅、時常咳嗽、打噴嚏、受到驚嚇而心悸,這是疹瘡即將爆發的症狀。在還不能確定診斷前,可以間歇服用升麻葛根湯、消毒散,疹瘡已發或未發都可以服用;再用芫荽酒、黃柏膏治療。暑熱煩躁,飯後服用白虎湯、玉露散;熱症盛行則服用紫雪;咽喉疼痛或長瘡則服用甘桔湯、甘露飲子。我根據錢氏的說法。
升麻葛根湯,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並宜服之。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
治療傷寒、溫疫、風熱,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四肢疼痛,無論瘡疹已發或未發皆可服用。
升麻,乾葛,芍藥,甘草(各半兩,炙)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量大小與之,溫服無時。
《千金方》無甘草有黃芩,名,四物解肌湯,,治少小傷寒。
消毒散,治瘡疹未出;或已出,未能勻遍,又治一切瘡。涼膈去痰治咽痛。
牛蒡子(二兩,炒),甘草(半兩),荊芥穗(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不拘時。
《活人書》,鼠黏子湯,有防風,治證同。
白話文:
升麻、乾葛、芍藥、甘草(各半兩,炒過) 這些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半的水煎煮到剩下一碗,根據年齡大小調整用量,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千金方》中的配方不含甘草而含有黃芩,稱為「四物解肌湯」,用於治療兒童傷寒。 「消毒散」,用於治療疹子尚未長出;或者已經長出但分布不均的情況,也能治療各種瘡。此方具有清熱解毒、袪痰、治療咽喉疼痛的功效。 牛蒡子(二兩,炒過)、甘草(半兩)、荊芥穗(一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半的水煎煮到剩下一碗,溫熱服用,不限時間。 《活人書》中記載的「鼠黏子湯」,配方中還包括防風,治療症狀相同。
黃柏膏,治瘡疹已出,用此塗面,用胡荽酒。
白話文:
黃柏膏,用於治療已經暴露在外的瘡疹。塗抹於臉部,然後用香菜酒洗淨。
黃柏(一兩,去皮),甘草(四兩),新綠豆(一兩半)
上為細末,生油調,從耳前至眼輪,並厚塗之,日三兩次。如早用瘡不上面,縱有亦少。
白話文:
黃柏(一兩,去皮)、甘草(四兩)、新綠豆(一兩半)。 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生油調和,從耳前方塗抹至眼睛周圍,並厚厚地塗上,每天使用三到兩次。如果早期使用,可以防止瘡長在臉上,即使長出也較少。
胡荽酒,胡荽(細切四兩,以好酒二盞,煎一二沸,入胡荽,再煎少時,用物合定放冷)上每吸一二口,微噴從頂至足勻遍,勿噴頭面。病人左右常令有胡荽,即能闢去汗氣,瘡疹出快。
瘡疹忌外人及穢觸之物,雖不可受風冷,然亦不可擁遏,常令衣服得中,並虛涼處坐臥。
白話文:
胡荽酒:將胡荽(切碎至四兩重)與好酒二杯混合,煎煮一二沸騰後,放入胡荽,再煎煮一小段時間,用容器密封冷藏。每次吸一二口,將藥液從頭頂至足底噴灑塗抹均勻,注意不要噴灑到頭面。病人左右應經常放置胡荽,可祛除汗氣,使瘡疹更快出現。
甘露飲子,治心胃熱,咽痛口舌生瘡,並瘡疹已發未發並可服。又治熱上攻牙齦腫,牙齒動搖。
白話文:
「甘露飲」可治療心胃熱、咽喉痛、口腔內長瘡,可適用於瘡疹已發作和未發作的情況。另外,還能治療熱氣攻上牙齦、牙齦腫脹、牙齒鬆動。
生地黃(焙),熟地黃(焙),天門冬(去心焙),麥門冬(去心焙),枇杷葉(去毛),黃芩(去心),石斛(去苗),枳殼(去穰麩炒),甘草(炙),山茵陳葉
白話文:
生地黃(加入藥材後烘乾),熟地黃(加入藥材後烘乾),天門冬(去中心烘乾),麥門冬(去中心烘乾),枇杷葉(去除絨毛),黃芩(去中心),石斛(去除嫩芽),枳殼(去瓤炒),甘草(炙烤),山茵陳葉。
上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八分,食後溫服。牙齒動搖,牙齦腫熱,含漱渫並服。《活人書》曰:胃中客熱,口臭不思飲食,或飢煩不欲食,齒齦腫疼,膿血,舌口咽中有瘡,赤眼,目瞼重不欲開,瘡疹已發未發並宜服此。《本事方》無麥冬犀角尖,治胃熱口臭牙宣,赤眼口瘡,一切瘡疼。
白話文:
上列各味藥按等量配伍,作為粗製藥物,每次服用二錢,加一杯水煎至八分,在飯後溫熱服用(可用於牙齒鬆動、牙齦腫脹的情況)。《活人書》中說:胃中有熱氣,伴有口臭和不想進食,或是飢餓煩躁不想吃東西,牙齦腫痛、流膿出血,舌頭、口腔和咽喉有瘡、眼睛發紅、眼皮沉重不想睜開,瘡疹已經發作或尚未發作的情況均適宜服用此方。《本事方》中不含麥冬和犀角尖,用於治療胃熱、口臭、牙宣、赤眼、口瘡以及各種瘡疼。
白虎湯,解暑毒煩躁,身熱,痰盛,頭痛,口燥,大渴。
知母(一兩半,焙),甘草(半兩,炒),石膏(四兩),白粳米(八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食後溫冷隨意服,氣虛人加人參同煎。
紫雪,治驚癇百病,煩熱涎厥,及傷寒胃熱發斑,一切熱毒喉痹腫痛,又治瘡疹毒氣上攻咽喉,水漿不下。
黃金(十兩),寒水石,磁石,滑石,石膏(各四兩八錢,並搗碎)
以上用水五升,煮至四升,去滓入下項藥:
白話文:
白虎湯,用來解除暑熱引起的毒性和煩躁,身體發熱,痰多,頭痛,口腔乾燥,非常口渴。 知母(一兩半,烘焙),甘草(半兩,炒製),石膏(四兩),白粳米(八錢) 將上述材料研磨成粗粉,每次使用三錢,加入一杯水,煎煮到剩下八分滿。飯後根據個人喜好溫服或冷服,氣虛的人可以加入人參一起煎煮。 紫雪,用於治療驚風癲癇等多種疾病,心煩體熱,口中有涎沫,以及傷寒引起的胃熱出斑,所有因熱毒造成的喉部腫痛,還能治療疹子毒氣向上侵犯咽喉,使得無法飲水。 黃金(十兩),寒水石,磁石,滑石,石膏(各四兩八錢,全部搗碎) 以上材料加水五升,煮至剩下四升,濾去殘渣後加入以下藥物:
玄參(一兩六錢,搗碎),木香(搗碎),羚羊角屑,犀角屑,沉香(各半兩,搗碎),升麻(一兩六錢,搗碎),丁香(一錢,搗碎),甘草(八錢,炙銼。)
白話文:
玄參一兩六錢,木香、羚羊角屑、犀角屑、沉香各半兩,升麻一兩六錢,丁香一錢,甘草八錢,將所有藥材搗碎,甘草炙後再切碎。
以上八味入前藥汁中,再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入下項藥:
硝石(三兩一錢),芒硝亦得,朴硝(一斤,精者)
以上二味入前汁中,微火上煎,柳木篦攪不住手,候有七合,投在木盆中半日,欲凝入下項藥:
白話文:
將上述八種藥材放入先前的藥汁中,再次煎煮至剩下一升五合,濾去藥渣後加入以下藥材: 硝石(三兩一錢),也可以使用芒硝,朴硝(一斤,要選精良的) 將上述兩種藥材加入之前的藥汁中,用小火慢慢熬煮,同時不斷地用柳木耙攪拌,等到剩下七合時,倒入木盆中放置半日,待其快要凝固時加入以下藥材:
硃砂(三錢,研飛),麝香當門子(一錢一字,研)
以上二味入前藥中攪勻,寒之二日。
白話文:
硃砂(三錢,研成細末)
麝香當門子(一錢,研成細末)
上件成紫色霜雪,每服一字至五分,冷水調下,大小以意加減。咽喉危急病,捻少許,乾嚥立效,又治大人腳氣,毒遍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易叫走,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屍,五疰,大能解諸藥毒。每服一錢至二錢,冷水調下,並食後服。
白話文:
上等成份是紫色的霜雪,每次服用一字到五分,用冷水調和服下,具體劑量可以根據病情酌情增減。咽喉危急症狀,捏少許乾吞即可見效,此外還能治療大人腳氣,毒素遍佈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狂躁易怒且走動不停,瘴疫毒癘,突然死亡,溫瘧,五屍,五疰,能有效解諸藥之毒。每次服用一錢到二錢,用冷水調和服下,並在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