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治麻痧初編》~ 卷一 (3)
卷一 (3)
1. 譫妄
疹發最怕毒火盛,熱昏心神譫妄生。未出三黃石膏治,已出黃連解毒靈。
白話文:
疹子發作最怕毒火旺盛,會導致昏迷及神志不清。疹子未出現時,用石膏治療很有效。疹子出現後,用黃連解毒最為有效。
注:譫妄一證乃毒火太盛,熱昏心神而然也。疹未出而譫妄者,三黃石膏湯主之;疹已出而譫妄者,黃連解毒湯主之。
白話文:
譫妄的現象是由於體內毒火過於旺盛,導致心神受到熱邪的困擾。如果疹子還沒有出現,但出現了譫妄的情況,則應該使用三黃石膏湯來治療;而如果疹子已經出現且伴隨譫妄症狀,則應該使用黃連解毒湯來治療。
三黃石膏湯(方見前)
黃連解毒湯
白話文:
三黃石膏湯(配方見前面) 黃連解毒湯
黃連,黃芩,梔子,黃柏
白話文:
黃連:
性味苦寒,歸心、小腸、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暑、止血安胎的作用。主治熱毒瘡癤、痢疾、黃疸、肝炎、胃炎、腸炎、婦女崩漏、胎動不安等症。
黃芩:
性味苦寒,歸心、小腸、肺經。具有清熱退黃、涼血止痢、解毒消腫的作用。主治熱病、黃疸、痢疾、腸炎、肺炎、咽喉腫痛、瘡癤癰腫等症。
梔子:
性味苦寒,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解毒消腫的作用。主治熱病、黃疸、痢疾、腸炎、肺炎、咽喉腫痛、瘡癤癰腫等症。
黃柏: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肝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固澀止帶的作用。主治熱淋、遺尿、赤白痢、崩漏、帶下等症。
加味:丹皮生地黃生甘草金銀花連翹(去心)
引加燈心水煎服。
方歌:麻疹已出譫妄燒,毒鬱熱結未曾消,黃連解毒芩梔柏,加丹生地草銀翹。
白話文:
加味:丹皮、生地黃、生甘草、金銀花和連翹(去掉蓮心)。
2. 喘急
疹初無汗作喘急,宣發麻杏石甘宜;毒熱內攻金受克,保肺清氣化毒醫。
白話文:
疹子初期沒有出汗並且呼吸急促,應該使用麻黃、杏仁、石膏和甘草來宣散。如果毒素熱邪向內侵犯,金(肺)受到克制,則需要保護肺部,清除氣道,化解毒素進行治療。
注:喘為惡候,麻疹尤忌之。如初出未透無汗喘急者,此表實拂鬱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湯發之。疹已出胸滿喘急,此毒氣內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氣化毒飲清之。若遲延失治,以致肺葉焦舉,則難救矣。
麻杏石甘湯
白話文:
喘息是一種嚴重的症狀,在麻疹中尤其需要注意。如果在麻疹初期,疹子還沒透發出來,就出現了喘息急促、沒有汗出的情況,這是因為表邪鬱閉,毒邪鬱積在體內造成的。此時宜用麻杏石甘湯發散表邪,讓疹子透發出來。
如果疹子已經透發了,但出現了胸悶喘急的情況,這是因為毒邪內攻,損傷了肺金。此時宜用清氣化毒飲清熱解毒,清宣肺氣。
如果延誤治療,導致肺葉焦枯,則難以挽救。
石膏(煅),麻黃(蜜炒),杏仁(去皮尖炒),生甘草
白話文:
-
石膏(煅):將石膏煅燒,去除雜質,製成中藥。
-
麻黃(蜜炒):將麻黃與蜂蜜一起炒,使其藥性更加有效。
-
杏仁(去皮尖炒):將杏仁去皮,並將尖端炒熟,製成中藥。
-
生甘草:用未經炮製的甘草,製成中藥。
引用生薑水煎服。
方歌:喘用麻杏石甘湯,石膏火煅合麻黃,杏仁去尖須微炒,甘草相配引生薑。
清氣化毒飲
白話文:
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 方歌:治療喘息使用麻杏石甘湯,其中石膏需經火煅處理後與麻黃配合,杏仁要去掉尖端並稍微炒過,再與甘草搭配引出生薑。 清氣化毒飲
前胡,桔梗,栝蔞仁,連翹(去心),桑皮(炙),杏仁(炒去皮尖),黃芩,黃連,元參,生甘草,麥冬(去心)
白話文:
前胡:具有宣肺解表、利咽止咳的作用。
桔梗: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作用。
栝蔞仁:具有清肺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連翹(去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桑皮(炙):具有清肺潤肺、止咳平喘的作用。
杏仁(炒去皮尖):具有宣肺止咳、平喘化痰的作用。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清熱解毒的作用。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作用。
元參:具有滋陰益氣、清熱潤肺的作用。
生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的作用。
麥冬(去心):具有清肺潤肺、止咳生津的作用。
引用蘆根水煎服。
方歌:毒熱內攻肺喘滿,清氣化毒飲最靈,前桔栝蔞翹桑杏,芩連元參草麥冬。
白話文:
使用蘆根煎水服用。 方歌:毒素熱邪侵犯肺部導致喘息胸滿,清氣化毒飲最為靈驗,配方包括前胡、桔梗、栝樓、連翹、桑葉、杏仁,黃芩、黃連、玄參、甘草、麥冬。
3. 咳嗽
疹初咳嗽風邪郁,加味升麻葛根良,毒熱熏蒸金受制,清金寧嗽自堪嘗。
白話文:
感冒初期,如果有咳嗽、風寒鬱結的症狀,可以使用加味升麻葛根湯來治療。如果毒熱燻蒸,導致肺金受制,就會出現咳嗽的症狀,這時可以使用清金寧嗽湯來治療。
注:麻疹發自脾肺,故多咳嗽。若咳嗽太甚者,當分初沒治之。初起咳嗽此為風邪所郁,以升麻葛根湯加前胡桔梗蘇葉杏仁治之;已出咳嗽乃肺為火灼,以清金寧嗽湯主之。
白話文:
麻疹是由脾肺引起的,因此常會出現咳嗽。若咳嗽過於嚴重,應分別在發病初期和後期進行治療。剛開始咳嗽時,是受了風邪鬱滯所致,可用升麻葛根湯,以及前胡、桔梗、蘇葉、杏仁來治療。已經出現咳嗽症狀後,是因為肺部受到火熱灼燒所致,可以使用清金寧嗽湯來治療。
升麻葛根湯(方見前)
清金寧嗽湯
白話文:
升麻葛根湯(此方先前已提過) 清金寧嗽湯
橘紅,前胡,生甘草,杏仁(去皮尖炒),桑皮(蜜炙),川連,栝蔞仁,桔梗,浙貝母(去心)
白話文:
橘紅、前胡、生甘草、杏仁(去皮尖炒)、桑皮(蜜炙)、川連、栝蔞仁、桔梗、浙貝母(去心)。
引用生薑紅棗水煎服。
方歌:嗽用清金寧嗽湯,橘紅前草杏仁桑,川連栝蔞桔貝母,引用紅棗共生薑。
白話文:
使用生薑和紅棗加水煎煮後服用。 方歌:咳嗽時使用清金寧嗽湯,成分包括橘紅、前胡、甘草、杏仁、桑白皮,還有黃連、栝樓、桔梗、貝母,配合紅棗和生薑一起煎煮。
4. 喉痛
疹毒熱甚上攻喉,腫痛難堪實可擾,表邪元參升麻用,裡熱涼膈消毒求。
白話文:
疹子和毒素熱得很嚴重,向上侵犯咽喉,腫痛得難以忍受,確實很困擾人。治療表面的邪氣可以用升麻,而對於體內的熱毒則需要使用清熱解毒的方法。
注:疹毒熱盛上攻咽喉,輕則腫痛,甚則湯水難下,最為可慮。表邪郁遏,疹毒不能發舒於外,致咽喉作痛者,元參升麻湯主之。裡熱壅盛,或疹已發於外而咽喉作痛者,以涼膈消毒飲主之。
元參升麻湯
白話文:
當疹子的毒熱之氣盛行時,會向上侵犯咽喉,輕則出現腫痛,嚴重時連湯水都難以下嚥,最讓人擔憂。表邪鬱遏,疹子的毒熱之氣無法發散到體外,導致咽喉疼痛,這時應該使用元參升麻湯來治療。裡熱壅盛,或者疹子已經發出來了,但咽喉仍然疼痛,這時應該使用涼膈消毒飲來治療。
荊芥穗,防風,升麻,牛蒡子(炒研),元參,生甘草
水煎服。
白話文:
荊芥穗:一種中草藥,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效。
防風:一種中草藥,具有解表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升麻:一種中草藥,具有升舉陽氣、透疹解表、止痛的功效。
牛蒡子(炒研):一種中草藥,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元參:一種中草藥,具有滋陰清熱、養血生津的功效。
生甘草:一種中草藥,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諸藥的功效。
方歌:表郁疹毒喉腫痛,急服元參升麻湯,荊芥防風升麻蒡,元參甘草水煎嘗。
涼膈消毒飲
白話文:
中醫歌訣:如果表證鬱結、疹毒擾亂,喉嚨腫痛,就要趕快服用元參升麻湯,由荊芥、防風、升麻、牛蒡、元參、甘草等藥物組成,以水煎服。
荊芥穗,防風,連翹(去心),薄荷葉,黃芩,生梔子,生甘草,牛蒡子(炒研),芒硝,生大黃
引用燈心水煎服。
方歌:裡熱喉痛苦難當,涼膈消毒飲最良,荊防翹薄芩梔草,牛蒡芒硝生大黃。
白話文:
荊芥穗:一種中草藥,具有發汗解表、祛風散寒的功效。
防風:一種中草藥,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
連翹(去心):連翹的果實,去掉果核後使用。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薄荷葉: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解暑、化痰止咳的功效。
黃芩:一種中草藥,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生梔子:梔子的果實,未經加工處理。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生甘草:甘草的根,未經加工處理。具有補氣益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牛蒡子(炒研):牛蒡子的果實,經過炒製和研磨後使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
芒硝:一種礦物藥,具有瀉熱通便、清火解毒的功效。
生大黃:大黃的根,未經加工處理。具有瀉熱通便、清火解毒的功效。
5. 失音
疹毒聲啞肺熱壅,元參升麻有奇功,已發加減涼膈散,沒後兒茶音即清。
白話文:
疹子引起聲音沙啞,是肺熱上壅,元參和升麻有很好的療效。如果已經發病,可以加減涼膈散來治療。如果還沒有發病,兒茶粉可以治療。
注:失音者,乃熱毒閉塞肺竅而然也。疹初失音者,元參升麻湯主之;疹已發而失音者,加減涼膈散主之;疹沒後聲啞者,兒茶散主之。
元參升麻湯(方見前)
加減涼膈散
白話文:
失音,是熱毒閉塞肺竅所引起的。疹子剛發出時失聲的,用元參升麻湯為主;疹子已經發出而失聲的,加減涼膈散為主;疹子消退後聲音沙啞的,兒茶散為主。
薄荷葉,生梔子,元參,連翹(去心),生甘草,苦桔梗,麥冬(去心),牛蒡子(炒研),黃芩
水煎服。
白話文:
-
薄荷葉:具有清涼解暑、疏散風熱的功效。
-
生梔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
元參:具有養陰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
-
連翹(去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生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中益氣的功效。
-
苦桔梗:具有宣肺止咳、祛痰的功效。
-
麥冬(去心):具有養陰清肺、潤喉止渴的功效。
-
牛蒡子(炒研):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效。
-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方歌:加減涼膈治失音,薄荷梔子共元參,連翹甘草苦桔梗,麥冬牛蒡與黃芩。
白話文:
治療失音的方子是「加減涼膈散」,方中包含薄荷、梔子、人參、連翹、甘草、桔梗、麥冬、牛蒡和黃芩。
兒茶散
硼砂(二錢),孩兒茶(五錢)
共為細末,涼水一盞,調藥一匙,服之。
白話文:
兒茶散: 硼砂(二錢),孩兒茶(五錢) 共同研磨成細粉,用一碗冷開水,取一匙藥粉調勻後服用。